天天看點

聲「磬」060

作者:語料彙總

磬石,◆1.適宜製磬的美石。○《山海經‧西山經》:“[小華之山]……其陰多磬石。”○[郭璞]注:“可以為樂石。”○[郝懿行]箋疏:“[秦]《嶧山刻石》文雲‘刻茲樂石’,即磬石也。”○《漢書‧地理志上》“貢璆、鐵、銀、鏤、砮、磬”[唐][顏師古]注:“磬,磬石也。”○[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永州》:“磬石。○《荊州記》雲:‘[零陵郡]界通出石磬,亞於[徐州]。’”◆2.寺院中用以召集眾僧的鳴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貝編》:“[歷城縣][光政寺]有磬石,形如半月,膩光若滴。扣之,聲及百裡。”○[清][周亮工]《書影》卷四:“[長安]故宮闕前,有[唐]肺石尚在。其制如佛寺所擊磬石而甚大,可長八、九尺……製似今雲闆之類。”◆3.山名。在今[安徽省][靈壁縣]北。○[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三‧宿州靈壁縣》:“[磬石山]在縣北七十裡,山產磬石,即《禹貢》所雲‘[泗]濱浮磬’也。”

自磬,◆亦作“自罄”。◆自縊。○[清][黃宗羲]《徐公神道碑銘》:“[蕺山]以餓死,[漳海]以兵死,[雋裡]以自磬死。”○[清][黃宗羲]《王義士傳》:“丁亥某日粟盡。集其鄰裡鄉黨。濯衣幅巾,大呼[烈皇],北面再拜,自罄於[象山]之樹。聚觀者無不慟哭失聲。”

鐘磬(鐘磬),◆1.鐘和磬。古代禮樂器。○《禮記‧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記‧樂書》:“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幹戚旄狄以舞之。”◆2.鐘和磬。借指禮樂。○[清][歐矩甲]《新廣東》五:“[滿清]之入關,孰不有[漢]人為之功狗,以戔滅銷磨華種,以奉異族之鐘磬哉!”◆3.鐘和磬。佛教法器。○[唐][岑參]《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凈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巴金]《秋》二五:“他走到家不過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陣鐘磬聲和念佛聲送進他的耳裏來。”

鍾磬(锺磬),◆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鍾磬,半為堵,全為肆。”○[鄭玄]注:“鍾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晉][張華]《博物志》卷四:“[漢]末喪亂,絕無金石之樂。○[魏武帝]至[漢中],得[杜夔]舊法,始復設軒懸鍾磬。”○[宋][蔡夢弼]《草堂詩話》卷一:“[郭受]寄[杜]雲:‘春興不知凡幾首。’[杜]答雲:‘藥裹關心詩總廢。’皆如鍾磬在虡,扣之則應。”◆2.佛教法器。○[金][王庭筠]《超化寺》詩:“隔竹微聞鍾磬音,墻頭脩綠冷陰陰。”◆3.指鐘、磬之聲。○[金][趙亮功]《甘露寺》詩:“別後聞鍾磬,山陰空夕陽。”

簪筆磬折(簪筆磬折),◆古代插筆備禮,曲體作揖,以示恭敬。○《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張守節]正義:“簪筆,謂以毛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為筆,言插筆備禮也。磬折,曲體揖之,若石磬之形曲折也。”

韻磬(韻磬),◆琴名。○[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李汧公]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桶為之,多至數百張,求者與之。有絕代者,一名‘響泉’,一名‘韻磬’,自寶于家。”參見“響泉”。

圓磬(圓磬),◆佛教法器名。用銅製成,形狀像缽。

玉磬,◆1.古代石製樂器名。○《禮記‧郊特牲》:“諸侯之宮縣,而祭以白牡,擊玉磬……諸侯之僭禮也。”○[孫希旦]集解:“玉磬,《書》所謂鳴球,天子之樂器也。”○[唐][柳宗元]《渾鴻臚宅聞歌效白紵》詩:“朱脣掩抑悄無聲,金簧玉磬宮中生。”○[清][戴震]《樂器考》:“鳴球、玉磬,同謂石磬,古人於石之美者,多以玉名。”○[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人們稱贊她……說她的聲音就好像玉磬的聲音。”◆2.佛寺中召集僧眾所用的法器的美稱。○[元][楊景賢]《西遊記‧三藏朝元》:“大眾虔誠,法鼓金鐃出寺迎;諸天相敬,銅鍾玉磬映山鳴。”◆3.古琴名。見[宋][蘇軾]《十二琴銘》。◆4.山茶的一種。○[宋]徐璣《山茶》詩:“山茶有數品,玉磬尤晶明。”

羽磬,◆傳說中的[瀛洲]石磬,因輕而鳴。○[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黃籙齋詞》:“是用精修黃籙,上奉玄休,案十華三境之儀,備羽磬霜鍾之禮,歸心萬聖,稽首諸天。”

引磬,◆僧家的一種法器。多用銅製,形如小碗,底貫以紐,下附木柄。誦經念佛時用以調整音節。○《水滸傳》第九十回:“引磬響處,兩碗紅紗燈籠,引長老上升法座。”○[巴金]《秋》二四:“坐在他對面的右邊那個敲小引磬的年輕和尚接着用響亮的聲音唱道:‘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懸磬(懸磬),◆亦作“懸罄”。◆1.懸掛着的磬。○[明][何景明]《石齋歌》:“懸磬真諧《韶》《濩》音,國琛果獻珪璋用。”◆2.形容空無所有,極貧。○《國語‧魯語上》:“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唐][柳宗元]《哭呂衡州》詩:“三畝空留懸罄室,九原猶寄若堂封。”○[宋][王禹偁]《陳情表》:“四海無立錐之地,一家有懸磬之憂。”○《明史‧李夢辰傳》:“民室如懸罄,生計日不支。”○[梁啟超]《新民說》第六節:“譬之一家,雖復室如懸磬,亦未有願他人入此室處者。”

縣磬(縣磬),◆見“縣罄”。

仙磬,◆指僧寺或道院中敲磬的聲音。磬,狀如雲闆,鳴以集眾。○[唐][盧肇]《題甘露寺》詩:“福庭增氣象,仙磬落昭回。”○[清][王夢庚]《遊青城山》詩:“峰圍仙磬深難散,月避神燈眼愈明。”

微磬,◆謂上身稍向前傾折,表示恭敬。○[漢][賈誼]《新書‧容經》:“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晚磬,◆傍晚時寺院傳出的磬聲。○[唐][孟郊]《終南龍池寺》詩:“晚磬送歸客,數聲落遙天。”○[唐][陸龜蒙][皮日休]《開元寺樓看雨聯句》:“疏帆逗前渚,晚磬分涼殿。”

鐵磬(鐵磬),◆古代值夜報時的一種器具。也稱雲闆。○《南齊書‧百官志》:“[太祖]以鼓多驚眠,改以鐵磬。”○《事物異名錄‧音樂‧雲闆》引[前蜀][馮鑒]《續事始》:“[南齊]置鐵磬,即今之雲闆也。”

天磬,◆道家叩齒法。○[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夫學道之人,須鳴天鼓以召眾神也……右相叩為天磬,若經山澤邪僻威神大祝叩之。”○《雲笈七籤》卷三一:“叩齒之法……右右相叩,命曰搥天磬。”參見“天鼓”。

踢磬,◆雜技的一種。演員仰臥,雙腳上舉擺弄石磬作表演。○[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瓦舍眾伎》:“雜手藝皆有巧名:踢瓶、弄碗、踢磬。”

特磬,◆特懸磬。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玉或石製。○[殷墟]出土的有半圓形與稍作曲折形的兩種,後多作曲折形。○[周]代以來,用於雅樂。○[明][宋濂]《白牛生傳》:“[生]當情意調適,輒懸特磬於虡,親擊以鐵籈。”○《老殘遊記》第十回:“﹝[璵姑]﹞跑到靠壁幾上,取過一架特磬來,放在[黃龍]面前。”

霜磬,◆1.佛寺中的缽形銅樂器。磬為打擊樂器,本用玉石製造,故稱。○[唐][朱灣]《同清江師月夜聽轉<法華經>歌》:“清泠霜磬有時動,寂歷空堂宜夜深。”○[唐][馬戴]《宿翠微寺》詩:“鳥歸霜磬靜,僧語石樓空。”◆2.指磬聲。○[宋][梅堯臣]《甘露寺》詩:“川濤觀[海若],霜磬入[江]濆。”

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擊樂器。○《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正說着,門外敲的手磬子向。虔婆出來看,原來是[延壽庵]的師姑[本慧]來收月米。”

室若懸磬,◆猶室如懸磬。○《北齊書·李元忠傳》:“儀同位亞台鉉,識懷貞素,出藩入侍,備經要重。而猶家無擔石,室若懸磬,豈輕財重義,奉時愛己故也?”

室如懸磬(室如懸磬),◆見“室如縣罄”。

石磬,◆1.一種石製的打擊樂器。○《禮記‧樂記》“石聲磬”[唐][孔穎達]疏:“石聲磬者,石磬也。”○[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雅樂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編鐘各一架。”○[唐][盧綸]《慈恩寺石磬歌》:“靈山石磬生海西,海濤平處與山齊。”○《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2.一種石製的耕具。○[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農業尚未十分發達,此外還有一重要的證據,便是當時的耕具還是石器(如《器物圖錄》中之三石磬即是犁頭)。”

僧磬,◆佛寺中敲擊以集僧眾的鳴器或缽形銅樂器。亦指擊磬聲。○[唐][李頎]《題僧房雙桐》詩:“綠葉傳僧磬,清陰潤井華。”

磬子,◆方言。剛才。○[章炳麟]《新方言‧釋詞》:“[蘄州]謂適纔為磬子。”

磬鐘(磬鐘),◆亦作“磬鍾”。◆兩種古樂器名。○《詩‧小雅‧鼓鐘》“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唐][孔穎達]疏:“於是堂上之琴瑟與堂下之磬鐘皆同其聲音,不相奪倫。”○[唐][張喬]《書梅福殿壁》詩之二:“雅韻磬鍾遠,真風樓殿清。”

磬鍾(磬锺),◆見“磬鐘”。

磬折,◆1.彎腰。表示謙恭。○《禮記‧曲禮下》:“立則磬折垂佩。”○《後漢書‧馬援傳》:“[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李賢]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唐][杜甫]《遣遇》詩:“磬折辭主人,開帆駕洪濤。”○[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是夕月明,餘步階上,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餘磬折拱揖,冉冉漸沒。”◆2.猶言卑躬屈膝;受屈辱。○[清][周亮工]《庚子重九前四日闆屋欲雨》詩之十三:“展轉逢彼怒,磬折自心酸。”○[章炳麟]《訄書‧不加賦難》:“使八旗之無餉乾甲米,則歲節五百萬而贏。今幾十三萬萬矣。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何功之不成,而何師之不舉?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3.泛指人身、物體或自然形態曲折如磬。○《周禮‧考工記‧韗人》:“為臯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鄭玄]注:“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唐][杜元穎]《玉水記方流》詩:“鬥迴虹氣見,磬折紫光浮。”○[宋][葉適]《寶謨閣待制知隆興府徐公墓志銘》:“異時[浦港]磬折以趨海。”○《隱居通議‧詩歌四》引[元][黃載]《鬥蟆圖詩》:“髯翁磬折目勝負,突眼老嫗探頭覷。”○[清][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三:“興至則喬裝揮麈,俯仰磬折,摹寫曲情。”◆4.形容聲音抑揚宛轉。○《文選‧潘嶽<笙賦>》:“訣厲悄切,又何磬折?”[李善]注:“磬折,言其聲若磬形之曲折也。”

磬沼,◆形狀曲折的池。○[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磬沼集》一卷,[崇仁羅鑑正仲]撰。樞密[春伯]之從弟。磬沼者為池,因地曲折如磬然。”○[清][俞樾]《茶香室續鈔‧磬沼》:“按,磬沼之名甚新。”

磬懸(磬懸),◆1.吊死。○[清][黃宗羲]《壽徐蘭生七十序》:“每當有司推選,先生不行,以危法相中,先生舉所佩帨以示之曰:‘此我磬懸之具也。’”◆2.空無所有。磬,通“罄”。○[清][唐甄]《潛書‧厚本》:“又遇兇歲,米麥不登,家室磬懸,民無所顧賴。”

磬襄,◆古人名。掌教擊磬鐘等樂器,相傳名[襄],故稱。因避世出居海邊。事見《論語‧微子》。○[漢][馬融]《長笛賦》:“[瓠巴]聑柱,[磬襄]弛懸。”○[宋][蘇軾]《東陽水樂亭》詩:“聞道[磬襄]東入海,遺聲恐在海山間。”

磬叔,◆磬的創造者[無句氏]的別稱。○[宋][高承]《事物紀原‧樂舞聲歌‧磬》:“《說文》曰:‘[無句氏]作磬。’《世本》亦雲;又曰:‘[磬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古史考》曰:‘[堯]時人也。’《樂錄》曰:‘[磬叔]所作。’”

磬師(磬師),◆古樂官名。○《周禮‧春官‧序官》:“磬師,中士四人。”○[孫詒讓]正義:“磬師者,此官與鍾師、笙師、鎛師,皆分主教奏樂器之官。”○《周禮‧春官‧磬師》:“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鍾,教縵樂、燕樂之鍾磬。”

磬聲(磬聲),◆1.擊磬的聲音。○《禮記‧樂記》:“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2.指代將帥。○《宋書‧索虜傳》:“是以分命吾等磬聲之臣,助[難當]報復。”

磬色,◆玉磬的光采。借指人的容顏。○[宋][葉適]《趙清叔輓詞》詩:“忽與鍾聲盡,長悲磬色昏。”

磬人,◆負責治磬的官員。○《禮記‧曲禮下》“石工”[漢][鄭玄]注:“石工,玉人、磬人也。”

磬錢(磬錢),◆獻給神佛的錢。因投入銅磬中,故名。○[王國華]《豫鄂邊的紅旗》:“我扮作‘會頭’,領着鄉親們燒過香,丟罷磬錢,吃了頓飽飯,隨後便到貨攤上揀那又粗又結實的大棍買了八十根。”

磬口梅,◆臘梅品種之一。○[宋][範成大]《範村梅譜》:“﹝蠟梅﹞經接,花疏,雖盛開,花常半含,名磬口梅。言似僧磬之口也。”亦省作“磬口”。○《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山茶花寶珠稱貴,蠟梅花磬口方香。”○[清][錢謙益]《陸仲子移贈蠟梅二株次前韻為謝》之一:“綠衣約略是前身,幻出宮粧不染塵。磬口半含仍索笑,檀心通體自生春。”

磬口,◆見“磬口梅”。

磬控,◆縱馬和止馬。泛指馭馬。○《詩‧鄭風‧大叔於田》:“抑磬控忌。”○[毛]傳:“騁馬曰磬,止馬曰控。”○[朱熹]集傳:“忌、抑,皆語助詞。”○[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實見小人在蝶背,有磬控駕馭之狀,俯仰顧盼,意殊生動,殊不類偶人也。”

磬淨(磬淨),◆乾凈無餘。磬,通“罄”。○《金瓶梅詞話》第七八回:“你一盞,我一鍾,須臾竹葉穿心,桃花上臉,把一錫瓶酒吃的磬淨。”

磬管,◆見“磬筦”。

磬工,◆負責治磬的官員。○《通典‧職官二一》:“[後周]官品……磬工。”

磬地,◆猶全國。磬,通“罄”。○[唐][廣宣]《早秋降誕日獻壽應制》詩之二:“磬地山河壯,彌天福壽長。”參見“罄地”。

磬錯(磬錯),◆磨磬用的石頭。○《書‧禹貢》:“錫貢磬錯。”○[孔]傳:“治玉石曰錯,治磬錯。”○[孔穎達]疏:“磬有以玉為之者,故雲‘治玉石曰錯’,謂治磬錯也。”

磬出,◆方言。謂人身或物體向前傾。○[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揚州]謂器及人句僂向前皆曰磬出。”

磬蟲(磬蟲),◆一種鳴聲如擊磬的秋蟲。○[唐][李郢]《秋晚寄題陸勛校書義興禪居時淮南從事》詩:“谷寒霜狖靜,林晚磬蟲悲。”按,[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九:“﹝[蜀]道﹞有蟲,其聲清越如擊磬然。”

磬筆難書(磬筆難書),◆極言事實多,即使用完筆也難寫全。磬,通“罄”。○[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四:“他們在分發到戰區以後,所經歷的各種艱難痛苦,那真是磬筆難書。”磬,一本作“罄”。

暮磬,◆寺院傍晚擊磬之聲。○[唐][賈島]《送覺興上人歸中條山》詩:“暮磬潭泉東,荒林野燒移。”○[唐][劉滄]《夏日登慈恩寺》詩:“塵機消盡話玄理,暮磬出林疏韻澄。”

鳴磬(鳴磬),◆擊磬發聲。○[唐][王維]《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邱蘭若》詩:“食隨鳴磬巢烏下,行踏空林落葉聲。”○[唐][薛能]《贈禪師》詩:“鳴磬微塵落,移缾溼地圓。”

離磬(離磬),◆古樂器名。由一系列音頻不同的磬組成,按一定次序懸掛在架子上,供打擊演奏。○《禮記‧明堂位》:“[垂]之和鐘,[叔]之離磬,[女媧]之笙簧。”○[鄭玄]注:“和、離,謂次序其聲縣也。”○[孔穎達]疏:“言縣磬之時,其聲稀疏相離。”

寒磬,◆凄清的磬聲。○[唐][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寺即陳將吳明徹戰場》詩:“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唐][楊巨源]《題清涼寺》詩:“一聲寒磬空心曉,花雨知從第幾天。”○[唐][許渾]《送吳夢道人先歸甘露寺》詩:“夜燈江北見,寒磬水西聞。”

歌磬,◆古代的一種石製樂器。○《新唐書‧禮樂志十一》:“八音……二曰石,為大磬,為編磬,為歌磬。”

浮磬,◆水邊一種能製磬的石頭。○《書‧禹貢》:“[泗]濱浮磬。”○[孔穎達]疏:“石在水旁,水中見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為磬,故謂之浮磬也。”○《後漢書‧馬融傳》:“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清][趙翼]《放言》詩:“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飯磬(飯磬),◆寺院中召集僧尼吃飯的磬聲。○[南朝][陳][沈炯]《同庾中庶肩吾周處士弘讓遊明慶寺》詩:“馴烏逐飯磬,狎獸繞禪床。”

梵磬,◆佛寺之磬。亦指佛寺擊磬聲。○[明][張四維]《雙烈記‧行遊》:“暖風十裡,麗人好天,更堪憐,薜蘿深處,梵磬時傳。”

掉磬,◆亦作“掉罄”。◆急躁厭煩;爭論。○《禮記‧內則》“舅姑若使介婦,毋敢敵耦於冢婦”[漢][鄭玄]注:“雖有勤勞,不敢掉磬。”○[陸德明]釋文:“《隱義》雲:[齊]人以相絞訐為掉磬。○[崔]雲:[北海]人謂相激事為掉磬也。”○[孔穎達]疏:“[庾氏]雲:[齊]人謂之差訐。”○《新唐書‧權萬紀傳》:“[萬紀]與侍禦史[李仁發]既以言得進,頗掉罄自肆,眾情懍懍。”○[清][龔自珍]《投包慎伯》詩:“[乾隆]狂客發此議,君復掉罄今公卿。”○[郭沫若]《讀<隨園詩話>劄記‧脈望與牡丹》:“[袁枚]因晚年始得子,每以無子自傲。其實正如他所說:‘有子無子何須掉磬?’(掉磬是爭論之意。)”

大磬,◆見“大韶”。

寶磬(寶磬),◆磬的美稱。○[漢][荀悅]《<漢紀>序》:“凡祥瑞,黃龍見,鳳凰集……寶鼎昇,寶磬神光見。”○[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綏和]五年,又上寶磬十六,[劉向]以為美化所降,用立辟雍。”○[明][楊珽]《龍膏記‧成隙》:“聽寶磬聲傳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