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索尼造車結局如何?不如讓子彈多飛一會兒

索尼造車結局如何?不如讓子彈多飛一會兒

如今就給索尼汽車的未來下定論,不免武斷也不科學。對于電子行業,以及汽車行業來說,對于索尼造車這件事情,不如“讓子彈多飛一會兒”。

荀玉||撰稿

從2020年到2022年,相隔不過2年,索尼的汽車計劃“從無到有”迅速落地,迅速引發兩類人群的巨大反彈:一類是索粉,自然認同并支援,期待索尼電動汽車帶來新的驚喜;另一類是汽車圈人士,唱空并否定,自然是不看好索尼電動汽車的未來,并且直言“太晚了”。

雖然是在2020的CES展會上,索尼展出電動汽車的雛形時,命名為Vision S,外界一片嘩然。但,當時索尼給出的理由卻是“展示索尼技術在汽車工業中的應用”。外界也普遍認為,這就是索尼為了推銷更多的圖像傳感器、車載電子等業務。

但在2022年的CES展會上,索尼董事長兼CEO吉田憲一郎再次釋出全新的Vision S概念車,同時宣布成立新的部門——索尼移動公司,将負責電動汽車的商業化。也就是說,索尼正式下場造車了。

讓索尼在短短2年内迅速從“概念車推銷半導體業務”向“電動車的全面商用化落地”,吉田憲一郎給出的理由是,沒想到第一款試制車,媒體和消費者的正面回報如此之多。2022年亮相的索尼新車已經在歐洲路試,并基于5G雲平台的第一款量産車,距離商用化量産顯然隻有一步之遙。

其實分析索尼造車能否成功時,還需要解決一個問題:索尼為什麼造車?其與蘋果、戴森、小米、華為等試圖造車的邏輯是否相同。在智家電看來:各家企業的目标都很相似,傳統的消費電子業務競争激烈,而且利潤走低,單價也在走低,整個行業走向成熟、增長空間狹小。在這種情況下,電動車方興未艾,利潤大、增長空間強。

另一方面,電動車如今內建了産業最前沿的工業技術、ICT技術、IT技術、AI技術,是一個強大的技術和生産的“雙引擎”。與此同時,索尼的CMOS圖像傳感器,占據全球幾乎50%的份額,其在雷射雷達和攝像頭等圖像傳感等方面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VR和AR作為圖像技術的延伸,索尼同樣最有先發優勢。

一個細節正是:英偉達和Mobileye的駕駛晶片,都選擇相容索尼的硬體裝置和傳感器。顯然,這是索尼進軍汽車的實力和底氣,但是其近年來缺乏在新的智能硬體上成功的先例,單反、電視機、遊戲機還是傳統産品,而智能手機索尼遲遲沒有成功先例。是以,具有智能基因的電動車對于索尼來說,顯然是個大大的問号。

====

智家電(ijiadian):智能網際網路時代家電新媒體,關注網際網路智能化拐點時代的家電産業轉型程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