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于《金字塔原理》的主要内容

本文來自 網易雲社群 。

為大家分享一篇網易教育産品部韓坤芳關于金字塔原理的文章。希望一起交流探讨,共同進步提升。

工作的時候,特别是技術同學,我們通常會有一種感覺,“表達” 比 “做” 難。有時候明明做得挺好的一件事情,表達出來卻不是那麼回事情,特别是當轉正、晉升述職的時候,都不知道怎麼來組織自己的思路。平時在和同僚、Partner 溝通的時候,需要溝通好一會才能把事情說清楚。

如何整理自己的思維邏輯,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内容;如何能讓對方看懂、聽明白、記住我們想表達的;如何讓對方順着我們的思路一起思考。這是門很深的學問。

但其實有一些普世方法,在我們國中、高中的國文課上就學習過。其中,有個鼎鼎有名的原理:“金字塔原理”,想借此機會和大家一起探讨,互相學習下。

很早的時候,人類就認識到,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律是:大腦自動将資訊歸類分組,以便于了解和記憶。如果你所表達的内容結構,思路呈金字塔結構,由頂部開始逐漸向下展開,這樣的思路不僅讓自己,也讓讀者會更清晰,更易懂。

金字塔結構邏輯概要

金字塔結構非常簡單,顧名思義,整體結構如下圖。整一個結構是一個大金字塔,任何一個節點都是可以獨立存在,成為一個小金字塔。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3806d44c3871c0cde7b740da31a3579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1"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1"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3806d44c3871c0cde7b740da31a3579_r.jpg">

關于《金字塔原理》的主要内容

這個結構熟不熟悉?是不是我們國中、高中國文課上早就學習過的思維結構?這個方法,在工作中,述職報告、文章撰寫、規劃制定,總是百試不爽。誰用誰知道。

自上而下表達,結論先行,整體的思路就是以上的金字塔結構。對于讀者來說,最容易了解的順序是先了解最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後再了解次要的、為主要思想提供支援的思想;同時,對自己而言,弄清楚自己思想,也是需要這種結構,這種結構能夠使自己的思想考慮周全、抽象化,自己的思維層次上升台階。金字塔結構的三大特色:有效性、一緻性、完整性

金字塔結構中的思想有兩大核心方向:橫向和縱向。

  • 橫向:每組中的思想必須屬于統一邏輯範疇,必須按照邏輯順序組織;
    • 常見的邏輯順序:演繹順序、時間(步驟)順序、結構(空看)順序,程度(重要性)順序。
    • 縱向:任一層次的思想必須是其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括。

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轉化成金字塔結構,如何将自己想表達的内容轉化成金字塔結構,機械化地填塞非常容易,但做到遊刃有餘、自然而然,那也是相當考驗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尤其是抽象概括能力。在開始動手寫之前,先将自己的思路放入金字塔結構中,看是否符合金字塔的規則,如果不符合,需要調整思路,多次進行調整,便于寫出結構清晰的文章或者 ppt 等。

如何建構金字塔結構

對于我們非常熟知,非常擅長的領域,通常會直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我是 Android 開發老司機,對于 Android 技術規劃,我是非常擅長且思路清晰,我會很快就畫出我的整體架構,首先可以劃分幾個領域:品質、性能、架構、安全等,然後每個領域再進行細分,比如,性能領域可以分為:冷啟動、核心頁面秒開、記憶體等等。

但如果是我們不太擅長的領域,無法直接建構金字塔結構的頂部。可以采用自下而上思考,通常分這幾步:

  • 列出你想表達的所有思想要點(頭腦風暴)
  • 找出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 得出結論

然後,再将這個過程逆轉過來,自上而下地表達。

以上是整體金字塔結構的搭建,那在一個小金字塔結構裡面,如何闡述一個觀點,常有效的方法有 SCQA 方法:Situation、Conflict、Question、Action。比如我在性能優化領域做了一個冷啟動優化的一個事情,如何來闡述這個點,就可以用這個方法,背景是什麼,遇到到困難是什麼,我采取了哪些措施,達到了什麼效果。SCQA 可以不用每項都用,但基本都是這幾項。

思考的邏輯

如上的金字塔結構介紹下來,稍加練習,上手非常容易。通常的情況下,明确一個主題思想,快速搭建好文章總體架構結構總不是太難的事情。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通病。一些主題思想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思想缺乏内在的邏輯關系。比如,該組織存在兩個問題;我們建議進行五項改革等等。

我們要盡可能得避免此類缺乏思想的句子,主要有三大原因:

  • 思想結論不明确

    存在兩個問題,嚴重?不嚴重?什麼級别的?會造成什麼傷害?等等

  • 一個簡單的複數名詞,無法表達這些内容的邏輯關系

    存在的兩個問題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 容易遺漏同一級的内容,思考不完整

    還有沒有第三、第四個問題呢?

這種句子會掩蓋思考不完整的事實,是你錯失一個進行邏輯性和創造性思考的絕好機會。有幾個方法可以盡量避免此類問題:

  • 總結句說明行動産生的結果/目标
  • 羅列的思想中,是否可以往上抽取、概括思想。這些羅列的思想是否是相同層次的
  • 判斷該層級的思想是否已經完全窮盡

回到我們的實際工作過程中,還是舉技術優化的例子,我經常會發現,一些同學會有類似的“缺乏思考”的計劃,比如,我這個 Q 要做 1,2,3,4,5 條優化點,完全沒有拔高一層在思考問題,隻是停留在目前具體做事的角度,這樣整體的思考就非常的局限和單一,沒有往更高的層次思考問題。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從點到線,到面的過程。

概括分組思想能力的培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不斷的打磨鍛煉的。對一組思想進行嚴謹的提煉、概括、總結,必然能夠推動思維的發展。

舉個例子,在上一家公司的時候,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晉升季。整個準備、答辯過程通常需要 1 個月的周期,這個過程,大家都覺得像是被扒了一層皮。光是 PPT 的修改,來回起碼7、8次,且都是大改。這個過程在幹嘛?在提煉自己的思想,概括抽象内容,既能如實叙述自己的成績,又能讓評委快速領悟你的要點和亮點。這個非常考驗人。一場晉升答辯下來,不管過還是不過,每個人都是有非常大的成長,這個過程就曆練了一個人的整體總結概括能力。如果每次的 PPT 分享都像 述職報告 PPT 一樣的準備方式,不出幾次,你的 PPT 能力會大幅提升,同時你的思考層次也會上升一個 level。

更多的内容可以去看大名鼎鼎的明托寫的《金字塔原理》 ,他是從表達的邏輯、思考的邏輯、解決問題的邏輯、示範的邏輯 4 個思考點來闡述金字塔原理,寫得非常詳細,經典之作,但個人覺得有些地方非常備援: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本文結尾吧。

寫作時,你好像一位司令官,指揮着千軍萬馬,排隊通過一個每次隻能通過一人的隘口;而你的讀者則在另一邊迎接,将部隊進行重新編隊和重新組織。無論主題多麼大或多麼複雜,隻能以這種方式去表達。最終你會發現,這就是我們在順序和編排上對讀者應盡的義務。

原文連結:金字塔原理-社群部落格-網易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