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昔日的聯考高分學霸們都去哪了?

有人憑借出色的成績與能力步入社會,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

有人脫去往日光環,成為普通人中的一員;

更有人一蹶不振成為啃老族、流浪漢......

同是高分學霸,為什麼命運截然不同?

聯考學霸流浪街頭或在家啃老

源于父母的「過度教養」

2006年福建建甯縣的理科狀元小葉,考入浙江大學,但大二下學期他猶如人間蒸發了。苦尋十年後,父母再見到他的時候,他胡子拉碴、衣衫褴褛,正在街頭流浪。

他自小成績優異,成為縣聯考狀元後,更是承載了全村的希望。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圖檔來源于新聞視訊截圖

一個高材生怎變成了流浪漢?大二挂科了。

挂科把高材生逼成流浪漢,為什麼呢?原來他一直被要求考第一,考不了第一就會被父母責罵,挂科的結果父母應該無法接受吧!

如果說小葉的經曆令人惋惜,這位37歲的博士回家啃老,更發人深省。

李明亮出生在偏僻農村。從國小習成績就好,不需要老師家長操心,唯一需要父母考慮的就是學費。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父母和妹妹四處打零工賺錢供他讀書。在學習上,他确實沒有讓家人失望,被保送重點高中,大學也考上了985大學,本碩連讀。

彼時一家人雖覺得清苦,但是想着李明亮結束學業後,家庭條件會有所改善。

在李明亮讀博的9年之後,他回來了,帶着50大袋子書,看到他回家,父母很開心,村民也紛紛來祝賀。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可誰也沒想到的是,李明亮每天就待在家裡看書,不工作不出門,吃喝花銷全靠父母。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父母見到辛辛苦苦供出來的博士,居然在家啃老,氣憤又無奈。

一家人供他讀書,幾乎傾盡所有,父母身患各種疾病也沒錢去看,妹妹結婚了還要打工供他上學。

家中如此困苦,李明亮還是沒有工作的打算,父母勸他出門工作,多說一點,李明亮就十分暴躁,甚至對父母動手。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李明亮的父母想不明白,為什麼從小很優秀的一個孩子,為何長大後變成了這樣?

究竟是什麼因素導緻了“流浪”高材生小葉和“啃老博士”李明亮的現有結果呢?源于父母的「過度教養」。

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長文報道了,即父母由于對孩子當下和未來的個人成就有着嚴格要求,而過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現象。

在了解清楚「過度教養」這個心理學現象以後,我們可能會明白,教養孩子,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什麼是「過度教養」?

「過度教養」正在摧毀孩子?

1965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戴安娜·鮑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養方式的兩個名額:

1. “回應”,即父母對孩子需求的回應程度。

2. “要求”,即父母對孩子自身成熟、獨立、承擔責任的要求。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大多數研究表明,理想的教養模式是父母在“回應”和“要求”兩個方面的程度都比較高。而「過度教養」走向了一個極端,表現出非正常的“回應”和“要求”。

社會學教授LeMoyne形容為“教養方式沒有錯,但程度錯了”。

根據澳洲學者Judith Locke對「過度教養」的不同形式做了分析。

在“回應”次元上,「過度教養」的父母的回應程度過高。

高回應的父母,把孩子當做生活的中心,不顧一切滿足孩子的需求。

李明亮的父母就是典型案例,為了他的學業不顧一切,即便家庭貧困,還是一起打工來回應他的學習需求。

另一種高回應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應該永遠正确、優秀,不接受他人報告和評判的錯誤和缺點。

在“要求”次元上,有三種不同的「過度教養」方式。

高要求的父母,俗稱“虎媽、狼爸”。

對子女有着不切實際的要求,往往看重學業和公開場合表現,要求他們過早擔負起不應承擔的責任。

因挂科而流浪的小葉,被高要求壓垮,重壓之下,他逃了。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低要求的父母,俗稱“割草機父母”。

為了孩子的成功他們像割草機割雜草一樣,掃清路上的一切障礙。比如:父母為了讓學校重視孩子,會給老師送貴重禮物。這種父母時刻都在以撫養低齡兒童的方式教養孩子,阻礙孩子作為一個個體逐漸成熟。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高低要求混合型的父母。

他們的心态和行為很沖突:在學業成績、個人成就上對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但又不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能力達到這樣的成就。比如,他們會幫做很多選擇和決定,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甚至當孩子遭遇失敗時教唆孩子使用非正常路徑應對。

上述類型的父母的「過度教養」行為很容易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

完美主義,缺乏韌性。總想成為人群中最好的,但應對壓力、失敗的能力比較低,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折都能給他們造成巨大的打擊。

焦慮。兒童時期表現出分離焦慮,與親人分離表現出不安、傷心、痛苦;長大後,背負着“成就的壓力”,有研究表明,他們被臨床焦慮診斷的機率很高。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對很多事情感到“理所應當”。父母的付出、朋友的遷就,在他們眼中就是應該的,毫無感激之心。

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獨自一個人生活時邋遢随意,像長不大的巨嬰。

不會承擔責任。當獨自面對需要承擔責任的情境時,會感到不知所措。

「過度教養」正在一步步的摧毀孩子們的心理防線,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過高或過低的“回應”與“要求”都會給孩子的内心造成不可忽視的傷害。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我們都期待孩子走出專屬的成才之路,但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會活成平凡、普通的模樣。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為人父母必修課是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前一段時間,那個吐槽“女兒是學渣”的北大教授紅了。北大丁延慶是百度上能搜出來的人物,六歲背下新華字典,本碩連讀北大,留校工作,後又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現任北大博士生導師還是著名的聯考填報志願專家。

開挂的人生,無比彪悍。他的妻子,也是北大的高材生。可女兒,完全避開了倆人的學霸基因。

丁教授談起女兒:“女兒和我比差太遠了!這就是天道,沒辦法,你必須接受,不接受能怎麼樣?她就這樣。”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被問及:“你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考不上北大嗎?”

丁教授回應:“那完全可以接受,那必須接受,大機率她肯定上不了我這個學校,95%上不了。”

北大教授表示“已躺平”,是以,為人父母,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也不必要求他次次考第一。

不要因為想讓孩子更優秀,而不考慮後果,對孩子侮辱、責罵,用淩厲的話語傷害孩子稚嫩的心靈。

國際著名心理治療師在《中毒的父母》中提到:孩子們不會區分事實和一時氣憤的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一切關于自己的話,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聯考狀元流浪街頭、985博士啃老:“真相”曝光,父母後悔不已……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學習成績不代表一切,從愛的角度出發養孩子,成功率才是最高的,比起好成績,富足的底蘊、陽光的氣質、感恩的情懷,才是孩子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的根本。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是讓孩子離幸福更近一些。每個孩子都是帶着使命而來,會奔赴屬于他們的遠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