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說到我們國家的曆史,作為中國人最不能忘記的就是戰争時期,要知道,我們的新中國就是從炮火中走出來的。那個時代的人,都是經曆過戰火紛飛,在風風雨雨的年代裡,每個人都曆經滄桑。中國的今天,最不能忘記的就是他們這些老兵,對我們新一代青年來說,他們就是最可愛的人。

如今,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時刻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中,但是,關于戰争時代,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在我們國家,就有很多令人記憶深刻的戰士。不得不說,

我們身為中國人,一定不能忘記的就是中國的每一個士兵,很多戰士都是值得敬畏的,我們不能忘記他們每一個人。

就近幾年來看,我們國家不斷在發展,不論是在軍事、經濟還是政治領域,都有很大程度的進步。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非常團結的,尤其是在今年鄭州暴雨時候,全國上下齊心,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讓很多人看到鄭州的奇迹,也看了中國的奇迹!

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過去在戰争中的戰士。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早年入伍當兵

進入台灣一去不返

在解放戰争時期,鄧雪桂投身于國民黨部隊。

在解放戰争後,他便去了台灣。

我們都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思念自己家鄉的。

到了晚年的他,更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

已經96歲的鄧雪桂,身體狀況已經開始變得越來越差,這個時候的他就更加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已經非常難抑制自己對家鄉的思念。

據鄧雪桂回憶,那個時候,很多戰友和他一樣,非常天真,

他們都認為,隻要打完了仗,天下就能回歸天平,中國就能回到和平的年代。

當然,在他們的心裡,打完仗,中國回到太平,自己就能回到家鄉,當然,就是自己最大的願望了。每次閑下來,坐下來和戰友們閑聊的時候,就會說起家鄉的風景,也會說起兒時的回憶,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還有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

然而,一切沒有發展成他們心中的樣子。一直到1948年的年底,蔣介石開始漸漸意識到了當時的局勢,覺得自己可能要大敗,說實話,當時的局勢已經定了。

于是,他便率領自己的部隊開始秘密籌劃撤退台灣。

說實話,當時,沒有一個士兵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畢竟軍令不可違,是以他們隻能是暫時離開家鄉。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随國民黨赴台

突然有一天,鄧雪桂和他的戰友突然收到了軍隊要撤離的消息,這個時候,他還是比較淡定的,畢竟,那段時間,他們的部隊經常到處撤離。不過,他怎麼也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撤離的地方不是重慶,也不是東北,更不是南京,也不是天津,而是離開大陸的地方。一直到把他們都帶到了一個空曠的飛機場的時候,

鄧雪桂和他的戰友們才反應過來,原來這一次要離開自己的家鄉,離開故土,前往的是海峽對岸。

鄧雪桂淚訴進入台灣的過程

鄧雪桂回憶稱,當時,團長對和大家說道:“所有人需要把自己手中的武器放到後面的箱子上,然後用最快的速度全部上飛機!”據他回憶,那個時候,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是懵圈的,畢竟這是秘密策劃的事情,鄧雪桂隻好服從指令,将自己手中的武器放了下來,然後再放在箱子上。他說,當時的場景還是非常壯觀的,他對着飛機場環視了一周,雖然沒有看到一點打仗的征兆,但是當時自己身邊都是密密麻麻的武器裝備。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樣子,簡直像極了去逃難。

鄧雪桂流着淚說,上了飛機後,團長也非常難堪,随即就和大家說了實情,他用顫抖的聲音說,“我們現在正在撤離,目的地是台灣。”這個消息告訴大家之後,很多人都難以接受,畢竟離開家鄉,是很多人不願意的事情。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想戰争結束後,就回到自己的母親身邊,回到家鄉,回到自己的兄弟姐妹身邊,過安甯、快樂的日子。

此時的鄧雪桂和他的戰友終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心裡面已經有的答案:看來,自己回家的願望,很難實作了,越來越難了。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歧路他鄉

鄧雪桂和戰友們終于都到達台灣,但是他們每個人都是身無分文的,但是也要在這裡安家。

當時,國民黨為了讓軍隊在此安家落戶,便給部隊上的每個士兵都發了補助金。

但讓鄧雪桂一行人沒有想到的是,台灣的物價,和大陸的物價完全是不一樣的,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高了。

雖然部隊給了補助金,但是要想在台灣真的安家,實在有點困難。

完全可以說,他們是難以維持正常生活的。據鄧雪桂回憶,甚至連一根牙膏都買不起。

那個時候,很多士兵的生活是非常窘迫的,但是這根本不會擊倒老兵們堅強的意志。

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是堅強的,再加上,鄧雪桂是一個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和别人比起來,他更加能适應艱苦的環境,在任何環境下,他都能非常适應的艱苦生存。

其實,對很多戰士來說,真正壓倒他們的是離開家鄉的鄉愁,每天感覺就是身處異地,是無助的。

在台灣,他們很多人都難以聽懂他們的語言,鄧雪桂一直都是說着一口帶有湖南口音的國語。在那邊,經常被當地人嘲笑,當然,他也早就想到了,也慢慢能習慣。據說,

在當時,台灣的當地人還給這些國民黨軍隊起了一個外号,叫“老芋仔”。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早年在部隊

鄧雪桂給家鄉來電

1949年10月1日,終于聽到了好消息,鄧雪桂在報紙上看到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他心中又迎來了新的希望!當然,覺得有希望的時候,

大陸的母親每天都在村口處等待,時刻都在等兒子的歸來,隻要看到有年輕人,鄧雪桂的兒子就會問他們,有沒有見過他兒子,在他的心中,兒子還是那麼魁梧高大!

但是,路過的人,總是搖搖頭,說沒有見過,也不認識,這位老人每天都會流下失望的淚水,但是從來都沒有放棄。

直到有一天,湖南常甯的鄧友愛突然接到了一通台灣打來的電話,

電話那頭用熟悉的家鄉話對鄧友愛說,你可不可以接我回去?我身上沒有一分錢,你會不會養我?

這個打來電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大伯,96歲的赴台老兵。這位老兵沒有一個兒女,似乎對他來說,唯一的親人就是他的侄子。面對這位老兵這突如其來的電話,這麼直接的問題,

鄧友愛聽了之後,沒有一點猶豫,直接回複大伯,回來吧,沒有錢,我來養你。

說實話,他們之間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過了,完全可以說毫無音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他的大侄子毫不猶豫地答應他,願意贍養這個大半個世紀都未曾在家鄉生活的大伯呢?其實,這件事還要從72年之間說起。鄧友愛的這位大伯,出生于1923年,是家裡的老大,還有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

據了解,就在1947年,是鄧雪桂最後一次回到家鄉,那個時候的他是24歲,從那之後就再也沒了音訊。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給自己家人打電話

不過,他的家人從來沒有放棄他,據了解情況的人回憶,那個時候,他的母親對他非常思念。據說,

從1947年到1987年期間,鄧雪桂的母親,幾乎每天都站在湖南常甯羅橋鎮大楓樹村的村口,期盼着自己的兒子歸來。

相信我們都是可以想到當時的畫面,作為一個母親,自己的孩子不在自己身邊,當然是非常想念和心痛的。

鄧雪桂母親生前一直等待他回家

據了解,這位老兵的母親,經常用長甯方言呼喊着,對孩子的思念從來沒有減弱。“我的兒,你在哪裡,媽媽想你了”。看到這裡,很多人對他們之間的故事留下了眼淚。這是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挂念,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鄧雪桂根本沒有往家鄉寄回一封信,也沒有一點消息。

鄧雪桂的母親内心是非常難受的,據說,他的母親甚至還哭瞎了眼睛,在遺憾中于1987年,離開了這個世界,最終還是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回來自己的家鄉,對她來說,這就是她生命中的遺憾。

這是作為一個母親,這一生的遺憾,這一幕也讓旁人看得流淚。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母親盼望着鄧雪桂回家

據了解,在1987年的時候,鄧雪桂的母親身體狀況已經非常嚴重,生了一場大病,鄧雪桂的弟弟一邊為母親準備後事,另一邊也為失蹤了幾十年的哥哥準備了後事。其實,他不是不想念哥哥,而是想讓自己也斷了這個念想,因為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了,都沒有收到自己哥哥的消息,而且家鄉沒有搬家,如果哥哥活着的話,一定會回來的。

哥哥當時很絕望,說,可能哥哥八成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

就讓自己的母親和哥哥在另一個世界相見吧,對媽媽來說,或許也是一種交代。不過,讓他沒有想到的是,

就在為他和母親辦了後事的第二年,弟弟竟然收到了哥哥的消息,當時他非常震驚,也非常開心,他說,已經非常難描述當時的心情了。

弟弟回憶說到,老鄉告訴弟弟,鄧雪桂現在還活着,但是現在不在湖南老家,而是在台灣,他就住在台灣的桃園市。

弟弟得知這個消息非常難受,可惜這個消息來得太晚,如果自己能早一點收到這個消息,就能讓自己的老母親見到自己的兒子,自己的母親就不必那麼難受,也不必在生命最後的時刻,還有遺憾,還那麼難受。

如果這個消息能夠早一年到!今天他心裡,也不是這麼的難受。據了解,帶回鄧雪桂消息的老鄉,和鄧雪桂一樣,也是一位常甯籍的老兵。在解放戰争後期,随着國民黨軍一起到了台灣,也是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一直到祖國兩岸三通,那位老兵,終于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不得不說,回到家鄉的那一刻,他是非常開心的,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自己母親的身邊,是每一個老兵的夢。

随後,弟弟馬上就給哥哥寫信,但是,在家書中,

弟弟沒有向鄧雪桂透露關于母親離開人世的消息。

其實,他并不是要刻意隐瞞,隻不過是想讓自己哥哥能傳回家鄉,畢竟自己也是非常想念哥哥的,希望自己的哥哥鄧雪桂,能看在母親的份上,傳回自己老家來。

已經過了這麼多年了,鄧雪桂沒有回到家鄉,他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在慢慢變老,和自己一樣都成了頭發花白的老人。弟弟對哥哥的思念,是非常強烈的,鄧雪桂的弟弟并不想和母親一樣,留下遺憾,

是以他想着最好是在世的時候,能見上自己的哥哥一面。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終于申請回鄉

鄧雪桂終于返鄉

身在台灣的鄧雪桂,終于接到了家信。說實話,對他來說,這是非常驚訝的事情,當然,也是非常期待的。據鄧雪桂回憶,那個時候的他,心情是萬分激動的。看到信的他,自然覺得自己的母親是活着的,算起來的話,自己的母親已經有80多歲了。

收到信的他,信拿在手裡,顫動着,眼睛中的淚水止不住地在流,鄧雪桂一刻都不願等待,想再下一秒就回家,他便立刻準備返鄉的相關事宜。

然而,他沒有想到,回到闊别已久的家鄉的時候,得知一個讓他非常難受的消息,

那就是自己的母親已經離開人間的消息,

更讓他心痛的是,自己就僅僅遲來了一年!

據了解,

當時的他跪在墳前,一邊哭一邊磕頭。

據相關知情人士透露,他的頭都已經磕破了,但是他還是不停地再磕,當時就流了不少血。1988年的台灣比長甯要發展地快一點,是以說,對于家鄉的長甯人來說,鄧雪桂在老家,就算是一個大富豪了。雖然說,鄧雪桂已經離開家鄉很多年了,不過,他對家鄉的感情,一點都沒有改變,對家鄉的人還是記憶猶新。他看到村裡破舊的國小,就趕緊掏出了幾百塊錢,找人維修。

看到親人和鄉親、老鄰家的生活比較困難,就挨家挨戶送物資,還有很多的錢,補貼什麼的。

雖然說他一家隻送幾十塊錢,但不得不說,對當時的家庭來說,就是非常大的幫助。當然,會讓他們的生活發生巨大的改變。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此前一人在台,對家人的思念日益加重

鄧雪桂報答家鄉

然後,他看到了自己的三個侄子,現在的侄子,已經成了大人,他抱着侄子哭了起來,他的三個侄子已經到了結婚的年紀。這個時候,鄧雪桂絲毫沒有猶豫,直接把錢拿出來,說要給侄子們蓋二層的磚房。據了解,從1988年開始,鄧雪桂第一次回家到上個世紀末,鄧雪桂一共回到家鄉4次。

據相關知情人員了解,鄧雪桂每次回到家鄉都會對自己的家鄉做貢獻,還要幫助鄉親們,當然最不能忘記的就是自己的家人,他對身邊的人都非常照顧。

當然,人都是會感恩的,鄧雪桂的家人和鄉親們對他非常感激。

他的弟弟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出,讓鄧雪桂回到家鄉,就在自己的老家養老,度過餘生,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不過,讓弟弟奇怪的是,鄧雪桂竟然每次都拒絕了。

我們都知道,鄧雪桂一生都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

而且,他的親人都在内地,自己的老鄉親們也在内地。那麼,他究竟是為了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的老家呢?原來,他是舍不得自己的老戰友。說實話,我們心裡都非常清楚,

對他們老兵來說,在生命中,最年輕、最經曆茂盛的時候,都是和自己的朋友、戰友一起度過的,為國家奉獻的重要時刻都是和這些老戰友在一起的。

随着歲月的更替和推移,自己的老戰友一個個都離開世界,但是也有很多老戰友陪伴着他的生活。那當然,自己也在慢慢變老,他心理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身體的狀況确實也是一點點地變差。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一人孤身在台

鄧雪桂侄子:沒錢我也會養你

就在這個時候,鄧雪桂拿起了電話,打給了自己非常喜歡的一個侄子,鄧友愛。其實,說實話,鄧雪桂在打電話的時候,有點糾結。畢竟,他每次回到家鄉的時候,都是帶着錢回去,幫襯大家。然而,打電話的時候,他已經和身無分文差不多了。是以,鄧雪桂比較擔心的是,直接讓侄子來接自己不是很好,

但是讓這位堅強的老兵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侄子在第一時間就答應了老人的要求。

鄧友愛心裡非常清楚,做人要做懂得感恩的人,是以,他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說,在他們家處在困難的時期,是自己的大伯向他們伸出了援手。每次回到家鄉的鄧雪桂,隻要自己有能力,就會為家鄉貢獻自己的力量,也會為自己的家人補貼家用。

是以說,家鄉的很多人都對這位老兵充滿敬畏之心,也充滿感恩之情。

鄧雪桂的侄子,也非常清楚,這幾年自己的大伯對自己的幫襯也是很多的,是以,他絲毫沒有猶豫,直接答應了大伯在電話中的要求。

這個時候的他,是絕對不會拒絕大伯的,根本不會對大伯無情。就算大伯沒有對自己進行幫助,作為鄧雪桂的侄子,自己是忘不了大伯的,怎麼說也是自己的親人。鄧友愛在采訪的時候說,可能對大伯來說,他不願意麻煩其他人。

鄧友愛還說,大伯還能來找我,非常開心。當然,自己也非常願意照顧大伯的晚年。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鄧雪桂侄子答應他沒錢也會養他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關于鄉愁,中國人總是放不下。鄉愁在中國人的心中是永遠無法取代的,從小就在受這樣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在這方面,從意象上,我們總是能想起“家書”、“船票”、“墳墓”、“郵票”和“海峽”等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景象和食物來表達鄉愁,這樣就可以賦予其豐富的内涵。

相信大家一定不會忘記的就是那句話,“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是以說,對中國人來說,

鄉愁就是印刻在我們骨子裡的慣性思維和習慣。

是以說,我們中國人,無論是身在何方,我們的家鄉永遠都是我們人生、生命中的航标。當然,我們中國的每一個人都是知恩圖報的,很多幫助過自己的人,我們是不會忘記的,永遠對恩人懷着感恩的心。

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一句話,那就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鄉愁,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執念,對中國的老兵來說,自己的家鄉、故土更是無法忘懷的,當身邊的老兵一個個離開,一個個離開世界,自己便會覺得孤獨。這個時候,人們會更加思念家鄉,鄧雪桂也不例外,

就算一個老兵非常堅強,但怎麼都不會忘記自己的家鄉。

想當年,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在彼此期盼,期望那一條寬闊的海,不再阻隔鄉愁。

當然,每一個中國人之間都有不可分割的情感,都是炎黃子孫,最終,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感情,都會彙聚成同一個情感中,那就是我們的愛國之情。當然,不能少的就是每個人心中歸鄉的濃情,這也是每一個人内心非常深刻的東西和觀念。

對所有的中國人來說,團聚就是兩岸人民,最大的期待,當然,我們堅定地相信,這一事情,一定會成為現實。

作為中國人,我們要時刻銘記曆史,生在國旗下,長在春風裡。我們作為新一代年輕人,要時刻銘記國家曆史,鄧友愛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出生的人,他經曆了祖國壯大的過程,他和他的那一輩人一樣,共同扛起了建設家鄉的重擔。就算再苦再窮,我們中國人從來都沒有服輸。

這幾年來,我們國家都在慢慢變得強大,我們國家在今後會一點點變好。

對于為國家奉獻的人,我們要銘記于心,對于幫助過自己的人,我們更加不能忘記,要時刻懷着感激的心,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記得每一份恩情!中國經曆這段風雨,終于成了今天在國際社會中的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得不說,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偉大的,都有強大的中國力量。這幾年來,我們總是聽到一句話,那就是,如果說奇迹有顔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視訊連結:

96歲台灣老兵尋親記,隻想回家鄉,問侄子:我沒錢還養我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