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評|愛情,應是雙向選擇——評徐則臣《青城》

每一段愛情想要長久,就必須作出選擇,這是生活出給愛情的必答題。

書評|愛情,應是雙向選擇——評徐則臣《青城》

作家徐則臣

西夏、居延、青城,徐則臣筆下的三位女性借由地名“詞緣”而有了姐妹般的關聯,每一場愛情的風吹過,她們的心湖便泛起漣漪,風停了,湖面歸于平靜,關于愛情的故事卻不曾停息,她們又該何去何從?《青城》小說集中,徐則臣在講述三姐妹愛情故事時,展現了這些男男女女在愛情中獨有的選擇。

愛情是如何開始的,兩個人的生活有了交集,愛情才有發生的可能。

一個電話,一張紙條,莫名其妙地将啞女西夏推入王一丁懷抱,兩個陌生人在那一刻有了生活重疊。胡方域利用居延對他的崇拜與愛慕,主動和她産生了交集。尋人啟事,海陵體育場,命定般推動着唐妥和居延的相遇,尋人未得,又給了他們相識相知的機會。藝術的執着使青城時隔四年再度找到老鐵,提前泛濫的母性又驅動她步入這個男人生活。一間狹小的兩房間,書法與繪畫的精神相遇,又冥冥拉近了青城與“我”的距離。

不是所有相遇都會碰撞出愛情火花,但相遇給了愛情以可能。當愛情落到個人心頭,便需要每個人做出可能的選擇。

等待與陪伴或許是西夏的愛情選擇。無論是初遇時等待王一丁,還是柳樹洞裡那雙發亮的眼睛,西夏始終等在原地,在王一丁回頭就能看見的地方。最終王一丁認清自己内心,西夏的等待與堅持也開花結果。在他們的愛情裡,西夏承擔了賢妻良母的角色,廚房裡忙碌的身影、衣服上殘留的香氣、書店裡無聲的陪伴,西夏一點點走進王一丁孤獨的漂泊生活,帶去俗世溫暖。兩人發生關系後,西夏成了王一丁體貼的愛情伴侶,是知冷知熱的存在。這是西夏為自己選擇的舒适狀态,使她覺得自己是被需要又能付出的,感受到自己在愛情中的價值。

退讓是居延為了維系胡方域戀愛關系的選擇。她在男人強勢的安排下生活,不斷為愛情作出退讓:烹調不合自己口味的菜,隻為滿足男人的胃;辭去教師工作,隻為讓這個家不再那麼“荒”;不斷放棄自己,隻為維持一段情感關系。居延一退再退,終究退無可退,淪為安居一隅的金絲雀,迷失了生活方向。直至胡方域不辭而别,打亂了居延原本的生活,失去了愛情。居延做出了有關愛情的第二個選擇——尋找胡方域。找尋是居延對愛情的堅守,是她對這段失聯愛情的追問。找到胡方域是居延前往北京的最初信念,即使後來在拼搏中找回了自我,在相處中與唐妥日久生情,但對找到胡方域的執念依舊存在,緻使居延和唐妥始終住在“宿舍”,而不是屬于兩個人共同的“家”。結尾雖和胡方域相遇,居延卻轉而放下和胡方域的過去,選擇來自唐妥的愛。

書評|愛情,應是雙向選擇——評徐則臣《青城》

青城總在追逐愛情,追逐她心中健壯又孤傲的雄鷹,老鐵和“我”都是她曾追逐的對象。她義無反顧走進老鐵失意的生活,擔當他生活與精神上的雙重導師,承擔起照顧家庭的責任,關切老鐵衰頹的精神世界,帶他走出原本的精神困頓,來新城市,開始新生活。後來,老鐵病越來越重,雄鷹一點點在青城心中崩塌,而“我”恰好出現,強健的身體與極高的書法造詣吸引着青城,她再次選擇追逐心中雄鷹。追逐是青城關于愛情的選擇,卻不是全部,而承擔則是青城對愛情的另一選擇。相較于西夏和居延,青城在愛情中更加成熟,她更明白來自愛情的責任與犧牲,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又背負什麼,于是放棄了各項均優于老鐵的“我”,繼續和老鐵走下去。

《西夏》《居延》《青城》,三個故事、三種愛情,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她們對于愛情有自己的堅持,不斷在愛情中做出選擇,用以維持這段情感關系,期冀最終獲得愛情的長久。但愛情的選擇從來不是單向的,愛情的最初選擇很難支撐起一段長久的愛情,正如居延最初在愛情中的退讓,卻終遭胡方域抛棄;青城與“我”源于精神的愛情也以“我”離開而結束。單方面的付出或許可以延長愛情保存期限,但終究不可能天長地久。真正的長久,一定是兩個人的互相需要,是愛情雙向選擇的結果。

西夏始終陪伴着王一丁,給他吃喝拉撒的日常溫暖。偌大的北京城,王一丁始終是一個流浪者,西夏的出現恰恰帶給了他家的歸屬感。兩個孤獨的漂泊者,彼此需要、彼此溫暖,就有了長久走下去的動力。獨自在外打拼的唐妥被居延身上的執着所吸引,兩人互相鼓勵、扶持,漸生情愫,從煙火生活中汲取平淡幸福,築造屬于他們愛的小家。青城身上那種母性的愛與關懷,對剛經曆不圓滿婚姻的老鐵來說無疑是一種慰藉。老鐵需要青城,需要青城來彌補個體内心的缺失,于是他選擇了沉默。老鐵對于看鷹那晚青城和“我”的事閉口不談,那一夜畫下的鷹更像老鐵對愛情的最後掙紮,最終明白——隻要能和青城好好過,别的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生活總需要過下去,愛情同樣如此。愛情裡,沒有理所應當的長久,沒有選擇,愛情将無以為繼。三個愛情故事,三個女性,有關愛情的選擇隻不過是現實中的小小縮影,生活萬般姿态,愛情更是有千般模樣,想要獲得現世的長久,就必須在愛情中做出自己的選擇。(惠思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