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稱倭國,早在東漢光武帝時,就遣使入朝,與中國有着悠久的交往曆史。日本的文化習俗頗受中國影響。隋唐之際,日本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發展。與之相鄰而封建制高度發展的中國,正符合日本借鑒的需要。是以,這一時期形成了中日交流的高潮。通過派遣遣隋使與遣唐使全面地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和知識,日本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遣唐使渡海而來
隋炀帝時,漢人衣冠制度傳入日本。“賜其民錦線冠,飾以金玉,文布為衣,左右佩銀花,長八寸,以多少明貴賤”。隋開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國王多利思比孤遣使入隋,隋文帝令有司詢訪其風俗。大業三年(607年),又派使臣小野妹子入隋朝貢,“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隋朝時日本外交官小野妹子(左)
次年,隋炀帝派文林郎裴清出使日本,日本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當裴清回國時,日本國王又派小野妹子随同來隋,并派高向玄理等四名留學生和四名學問僧到中國留學。有的留學生在中國住了二三十年之久,他們回國後,對當時日本的政治改革,以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都起了促進作用。
遣唐使來華路線
繼隋朝之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時期。自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犬上禦田鍬等人第一次來唐始,到開成三年(838年)藤原常嗣等人最後一次來唐止,日本共派遣遣唐使18次。其規模最大、次數之多,曆朝罕見。遣唐使團組織完備,除了大使、副使、判官、錄事和翻譯外,還有醫師、陰陽師、畫師等專業人才。遣唐使中還有留學生和學問僧。他們每次來中國,都受到唐朝的優厚接待。遣唐使在中國全面地學習唐朝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先進制度和知識。他們歸國後為日本的封建化發展作出了貢獻。
唐文化源源不斷地輸入日本,對日本社會産生了多方位的廣泛深入的影響。
大化改新的前奏——乙巳政變
政治上,貞觀十九年(645年),日本進行了大化革新,在唐朝長期留學的高向玄理和僧旻被任命為國博士,參議國家大事,在改革中大顯身手。他們參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度,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仿唐制,推行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和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參考唐朝的《永徽律》,制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大寶律令》。大化改新後,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由此日本開始邁入封建制社會。
教育上,日本仿照唐朝的教育制度,在京都設立大學,學科分為明經、紀傳、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典藥寮設醫、針、按摩等科目。陰陽寮設陰陽、曆法、天文等科目。各科均設博士和助教進行授課,學習的内容與唐朝大體相仿。
語言文字上,日本在5世紀以前沒有文字。5世紀初,日本開始用漢字(稱作“真名”)的音和義發展了書寫日語的方法,并将這種标音文字稱作“假名”。唐開元年間,留學生吉備真備根據漢字楷書的偏旁,創制出了日語楷書字母“片假名”。唐貞元年間,學問僧空海仿照漢字草體,創制了日本草書字母“平假名”。從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語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吉備真備與空海創制了日本文字
文學上,唐代豐富多彩的文學的文學,深為日本人民欣賞。如日本最早的詩集《萬葉集》,是模仿《詩經》而作;平安時代的詩集《和漢朗詠集》,收錄了589首唐詩,其中白居易的詩就有137首,可見形象鮮明、語言通俗的白居易詩尤為日本人民喜愛。留學生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尤其擅長詩文,并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友誼深厚。他奉命回國之時,渡海遇險,誤傳淹死,李白十分悲痛,寫下了《哭晁卿衡》悼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李白與晁衡多有唱和
抒發了中日兩國人民的真摯友情。後來晁衡脫險又回到長安,繼續在唐朝任職,再未離去,至大曆五年(770年)病逝于長安。晁衡在中國54年,将畢生精力獻給了中日友好事業。
藝術上,唐朝的音樂、繪畫、雕塑、書法、工藝美術等也紛紛傳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樂制,宮廷還請唐樂師教授音樂,唐朝的不少樂書、樂器陸續傳入日本。唐朝的繪畫也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唐人繪畫經日本畫家仿效摹繪者,稱為“唐繪”。
狩野派唐繪
科學技術上,唐朝先進的生産技術、天文曆法、醫學、數學、建築、雕版印刷等陸續傳入日本。中國式的犁和大型鋤頭開始在日本廣泛使用。日本人還仿照唐朝的水車,制造了手推、牛拉、腳踏等不同類型的水車。中國醫學書籍《素問》、《難經》、《脈經》等先後傳入日本。日本人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建立了“漢方醫學”。日本還模仿長安城,先後修建了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兩座都城,築城所用磚瓦的紋飾也與唐代相同。
平城京
生活習俗上,唐人所喜愛的馬球、角抵、圍棋等體育活動先後傳入日本。茶葉于奈良時期傳入日本,開始作為藥用,到平安時期已興起喝茶之風。唐服也傳入日本,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在節日方面,端午節、盂蘭盆會、重陽節等亦由唐朝傳入日本。
隋唐之際,日本通過派遣多次遣隋使與遣唐使,全面地學習了中國先進的制度和知識,使得日本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讓人不禁追憶唐朝的繁榮,開放無疑是唐朝的一個重要标簽。隻有對外開放,才能與外界廣泛地交流,提高自身發展。倘若固步自封,閉關鎖國,隻有如同清朝那般最終落得腐朽落後、自食惡果一個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