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備帶十萬百姓逃亡是标榜仁義嗎?後人模仿他,為何被滿門抄斬

一旦雙方發生了沖突與沖突,在沖動和征服欲的促使下一般都是會使用武力來解決,兩國之間或是兩股政權之間則是爆發戰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皆是如此,隻不過,現代更加趨向于會用交談的方式去瓦解沖突,古代則更加容易爆發戰争。

對于戰争的描寫,自從大陸有文字以來就是存在的。哪怕是現在作為國寶的大熊貓,在古代也一度淪為戰獸為了戰鬥而有其存在的意義。不過,既然是戰争,那麼必然是有赢有輸,勝利者獲得各種豐厚的好處,甚至一個新的王朝會是以崛起,推動着時代的發展,而失敗的一方則隻能落荒而逃,甚至就此徹底滅亡。

敗走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甚至連一些名人其實也是有過失敗遁走的經曆的。比如三國時期早期的劉備就曾因曹操的追殺而一路逃竄,但是他在逃跑的過程中卻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舉動,因為他不單單是帶着自己的軍隊撤逃了,他甚至帶上了百姓一起逃。對于這一舉動他自己的解釋則是“不忍心看到無辜百姓受到摧殘”。

劉備帶十萬百姓逃亡是标榜仁義嗎?後人模仿他,為何被滿門抄斬

但其實這句話是怎麼樣都無法取得信服的。隻能說劉備是十分聰明的,他非常了解在亂世之中得人心者得天下,有了這些能夠真心追随他的人,又怎麼會怕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呢?

曹操也是深谙此道理的人,是以他根本就不可能會做出屠戮百姓這種愚蠢的行為,并且在整個三國曆史上,連降将曹操都幾乎不會殺。在如此危難時刻,劉備帶上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不但嚴重拖緩了他的前進步伐,甚至還使他變得目标巨大,這看起來實在是個愚蠢的行為。

但事實卻截然相反,在争雄的那些人中,劉備是最圓滑的那一個。他之是以帶上這些“累贅”,主要有兩個目的。

劉備帶十萬百姓逃亡是标榜仁義嗎?後人模仿他,為何被滿門抄斬

第一,想利用此次事件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仁義之心”,他的骨子裡流的是漢室正統血脈,原本就比較容易獲得百姓們的信任,再加上他做的這件看似仁義的事情,就更加顯現出了他的“仁義之心”,進而還從側面烘托出了曹操的“兇惡面貌”。

第二,就是利用百姓來拖緩曹軍的步伐。雖然劉備帶着這些百姓自己的速度也會有所下降,但是百姓的體力與士兵的體力是完全不能比的,是以慢慢地百姓就落在了後面,曹軍面對這樣的老弱百姓擋在前面,自然是沒有任何的辦法,這樣就拖住了曹軍前進的步伐。

并且在曆史上,軍隊逃跑順便還帶上老百姓這樣的操作也并不止這一次。北燕的馮弘也做過這樣的事情,并且他帶的百姓可比劉備多多了,劉備不過是帶走了一座城的百姓,他卻帶走了一個國家的百姓。

劉備帶十萬百姓逃亡是标榜仁義嗎?後人模仿他,為何被滿門抄斬

那麼他這麼做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衆所周知,南北朝也是史上出了名的亂世,政權更疊不斷,許多政權甚至都還沒有存活多久就被其他政權給滅了。北燕就屬于前者,這個政權總共存在了二十幾年。一直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因為它的兩邊都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即北魏與柔然。

北燕之是以能夠存在,就是因為他的開國君主是個有勇有謀之人。也正是在他的勵精圖治中,北燕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一直這麼生存了下去,隻不過,這位開國君主後來卻得了一場大病,是以北燕陷入了皇位之争。

原本北燕太子是馮翼,但是有個寵妃想讓自己的兒子馮受當皇帝,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将軍馮弘闖入皇宮,把原本就處于病期的皇帝給吓死了,于是馮弘就借機成為了當上了皇帝。

劉備帶十萬百姓逃亡是标榜仁義嗎?後人模仿他,為何被滿門抄斬

但皇上其實說當就能當的,馮弘并沒有他的哥哥有治國之才,不但如此,他的運氣也是不怎麼好的。他當皇帝的時候剛好也是北魏太武帝執政時期,北魏在征讨完柔然以後,整個國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裕。于是太武帝就将目光看向了北燕這塊肥肉身上。

北燕與北魏的軍事實力就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被北魏盯上了,北燕還能有好日子過嗎?沒過多久,整個國家就變得一片狼藉,馮弘便想着主動向太武帝示好投降,于是便提出将自己的兒子作為人質來換取和平,但是太武帝根本就不理會馮弘,他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徹底将這塊地方吃下來。最後毫無任何懸念,北燕當然是失敗了。馮弘憤怒之下,将宮殿全燒了,還帶着全國百姓一起投奔高句麗。

剛到高句麗的時候,高句麗王對他還是挺好的,即使是北魏向他要人,他也沒有将人交出去。但是,馮弘卻根本沒有認清楚現在的情形,到了高句麗以後,竟然還表現得像個皇帝一樣,對着高句麗的一切都指手畫腳的,表現得絲毫沒有一點自知之明。

劉備帶十萬百姓逃亡是标榜仁義嗎?後人模仿他,為何被滿門抄斬

他做出這樣的行為,高句麗王還怎麼能忍得下去?最後高句麗王實在是對他忍無可忍了,于是就下令将他全家都滿門抄斬,連子孫後代都不放過。不過,馮弘的兩個兒子卻逃跑了。

後來,一支向北魏臣服了,後來甚至成為了北魏名門;還有一支總共三百人,在馮業的帶領下登船逃跑,最後投奔了北魏的死對頭劉宋王朝。但是在史料中關于馮業的記載卻是少之又少,幾乎很難尋覓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