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裡棋逢對手的人不多,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是一對。一個是“卧龍”、一個是“冢虎”,一場龍争虎鬥的大戲也随之上演。在小說家的筆下,二人有過數次精彩的交鋒,其中最精彩的當屬“空城計”。諸葛亮平生從不用險,唯一一次用險就吓退了司馬懿。但是在後人看來,“空城計”的赢家并非隻有諸葛亮一人,司馬懿赢的或許更多。畢竟如果諸葛亮不在了,那麼司馬懿對曹魏的價值就沒有了,是以放走諸葛亮才是司馬懿最明智的選擇。

抛開小說家言回歸到真實的曆史,二人也有過暗中的較勁,特别是對于身後之事。曹魏嘉平三年(251年),73歲的司馬懿在洛陽病逝,葬于河陰首陽山。當初曹操為了籌集軍饷,設“摸金校尉”一職專門挖掘陵墓。為了避免自己日後也被後人挖墳,曹操臨終前不僅下令廣設疑冢,還強調簡葬。對于這些細節,司馬懿心裡記得清清楚楚,再加上他奪取了曹魏實際上的最高權力,為了防止死後被後人打擾,也遺命簡葬,并且下葬之時“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
毫無疑問,司馬懿臨終前的這一計策,其目的是為了自己不會被後世之人打攪。除此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和諸葛亮再較量最後一次。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第五次北伐的諸葛亮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司馬懿僵持達百餘日,同年秋諸葛亮病逝。諸葛亮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詳細的安排:命四名兵士擡着自己的棺材朝着一個方向一直走,繩斷之處便是下葬之地。由于并無其他人參與,是以諸葛亮具體所葬何處,隻有這四名擡棺的兵士知道。
但是捆綁棺材的繩子非常結實,短時間内根本不可能被磨斷,而兵士們又忍受不了一直擡下去的辛苦。于是四個人一合計,索性找個地方直接埋了回去交差,反正除了他們四個也沒人知道繩子究竟斷沒斷。但是朝中大臣提出了質疑,恐懼之下四人隻得說出了實情,結果劉禅大怒将四人賜死。這樣一來,諸葛亮的葬身之處便再無一人知道。五丈原那個著名的諸葛亮墓,其實隻是一個衣冠冢。司馬懿去世後,兩個兒子也遵照他的遺囑為他辦了身後事,并且他們為了保守秘密,殺掉了所有知情人。
世人本以為司馬懿的墓會和諸葛亮一樣,永遠無人知曉也無人打擾。但是在千年後的2010年6月,他的墓卻意外地被一老農破解。這位老農姓楊,家住河南偃師市南蔡莊,附近便是首陽山。俗話說靠山吃山,這一天老楊扛了把鋤頭便登上了首陽山,本來是計劃開墾一點荒地出來的。結果在忙活了一會兒之後,老楊翻出了幾枚古代錢币,老楊覺得自己可能挖到了了不得的文物,于是便将這些古代錢币送到當地的文物部門。專家鑒定後認為,錢币出土的地方可能有古代大墓。
考古隊來到錢币出土的地方勘探挖掘,果然發現了一處規模并不大的墓葬,大緻的朝代應該是漢末兩晉的那段時期。當初司馬懿去世後,曹魏朝廷給他拟定的谥号為“宣文侯”。司馬昭封晉王後,又在此谥号的基礎上追谥父親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又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就這樣,司馬懿從原本曹魏的“宣文侯”一步步成了西晉的“宣皇帝”。墓葬中發現的種種線索都表明,墓主人正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司馬懿。
隻不過他處心積慮設下的一計,卻在千年後被一老農意外破解。本可以享受王侯甚至帝王規格陵墓的他放棄了這些規格,原本想要的身後的安甯和隐秘也被打破,是以世人都笑:和諸葛亮鬥了一輩子,他司馬懿終究還是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