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景氣度勢如破竹!AI制造龍頭創新奇智招股火爆,國際配售已足額

作者:格隆彙

1月17日至20日,AI龍頭創新奇智開啟招股。每股發售價26.3-27.3港元,每手100股。從招股首日的表現看,創新奇智已超額認購逾1.4倍。市場消息亦指出,截至目前國際配售部分已錄得足額認購,可見招股情況火熱。

另外,創新奇智的股東背景以及保薦人可謂是明星陣容,這在赴港上市的硬科技公司中都稱得上高配。

本次創新奇智發行的聯席保薦人為UBS瑞銀集團、中金公司及華興資本。此外,招股書顯示,創新工場持有26.24%的股份、創新工場育成持股比例1.68%。此外,軟銀、中金等科技投資經驗豐富的頂級投資機構亦在其列。從股東結構上來說,專業性和多樣性都無可挑剔。并且,原始股東在上市前的融資中,都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股東及保薦人能側面反映一家公司的質地。

這一家看似默默無聞的公司,實則與商湯一樣同為賽道TOP 5。為何它能擁有股東+保薦的全明星陣容,上市後又能否複制成功者的走勢?

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格局颠覆者

創新奇智企業使命是“人工智能賦能商業價值”,主要面向企業級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提供全棧式AI産品和解決方案,包括AI平台、算法、軟體、AI賦能裝置及相關服務。

筆者比市場早一點留意到這家公司。去年年底,IDC中國釋出了2021上半年人工智能市場佔有率報告。報告顯示,計算機視覺市場2021上半年達9.9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33.0%。從規模上看,中國前五大計算機視覺廠商已經跻身世界領先行列。

AI景氣度勢如破竹!AI制造龍頭創新奇智招股火爆,國際配售已足額

其中創新奇智在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增速明顯,跻身前5,相較上期報告前進一位;其名字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雲從科技(AI四小龍中的三位)以及安防第一龍頭海康威視并列一起,AI四小龍中的依圖科技不見蹤影。很少有投資者想到,大家熟知的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格局會被一家“名不見經傳”的AI公司打破。

而“名不見經傳”隻是因為創新奇智主要服務于企業級市場。事實上,這家由李開複孵化的AI龍頭,在業界頗具知名度。比如,被稱為全球科技風向标的Gartner,把創新奇智列為全球機器視覺“Example Vendor”和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Cool Vendor”。在機器學習領域,創新奇智榮列Forrester中國中型機器學習廠商陣營,中國第四大機器學習平台廠商(IDC)。此外,公司還榮獲MIT全球最聰明公司50、英國《金融時報》最具創新企業、2020CB Insights AI100、《哈佛商業評論》拉姆·查蘭管理實踐獎、《Fast Company》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中國人工智能産業獨角獸Top50等諸多殊榮。

在算力大大提升的當下,AI公司隻需做好兩件事:技術,以及技術與應用場景的結合。前者代表了底層核心競争力,後者彰顯了商業化能力。但任一方面要做好都非常不容易。而創新奇智的成功,正是來源于公司在這兩方面都表現較為出色。

一方面,創新奇智在研發上處于第一梯隊的水準。首先,公司是中國少數幾家具備專有深度學習平台的公司之一,獨立開發了三大專有AI平台:創新奇智ManuVision(機器視覺智能平台)、MatrixVision(邊緣視訊智能平台)、Orion(分布式機器學習平台)。三大平台具有高效性及良好的适應性。另外,公司累計申請634項AI相關專利,成功注冊了125項AI相關專利,其中發明專利79項。

其次,三大AI平台底層AI基礎設施基礎上,公司持續積累AI技術資産。這些技術資産具備高度凝煉、低耦合及可複用的性質,随着時間及項目的積累沉澱成資産池,成為創新奇智寬廣的護城河。該資産池可支援滿足客制化要求的高效率的項目傳遞,實作工作流程的某些方面的自動化以及方案的跨領域複用。

作為一個AI科技公司,科技實力是其賴以競争的根本,構成了最重要的競争壁壘。這就是創新奇智成功的第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商業化不僅是企業具備内生性的前提,更是AI公司獲得核心競争優勢的一大來源。

創新奇智具備較好的場景落地能力。公司将技術研發與實際應用場景相結合,立足三大平台向制造業、金融服務業客戶提供全套AI産品和解決方案。

針對實際痛點,創新奇智開發适合行業實際應用的AI原創技術,特别是關于小樣本學習、零樣本執行個體分割等研究,緻力于打破樣本資料量對深度學習技術的制約,在傳統制造業等樣本普遍缺失的場景和領域具有高度實用價值,研究成果被ECCV、CVPR等國際頂會接受。

在兩大優勢加持下,目前創新奇智已在中國企業級AI解決方案行業取得了市場上司地位。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于2020年,以收入計,創新奇智是中國企業級AI解決方案市場上第3大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及中國制造業AI解決方案市場最大的AI技術驅動型解決方案供應商。

多利好共振,AI+制造/金融成為黃金賽道

科技創新投資的經驗告訴我們,創新奇智的成功,不僅因為自身具備強競争力,更是因為其“順勢而為”,深耕好賽道。人工智能産業根植于中國繁榮的制造業以及金融行業的土壤,并乘着政策的東風,快速迸發出活力。

從産業端來看,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産業配套最完善的制造業體系,在全球供應鍊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中國制造”在全球範圍内的占比超過35%,規模是美日德的總和,無疑為智能科技産業化提供了最豐厚的培育土壤。

但是光輝燦爛的成績難掩目前的巨大壓力。“七普”凸顯老齡化、少子化,人口紅利逐漸喪失,粗放經營不再适應時代要求。要破局,轉型更新就成為必然。AI的本質是先進生産力對落後生産力的替代,在人口紅利退潮期AI技術将成為有力抓手。

而從政策端看,自上而下貫徹制造強國、數字化經濟,将成為大陸長期的政策導向。去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政府已提出詳盡規劃,各地大量出台補貼、稅收優惠等鼓勵措施;預計2022年開始批量落地前期規劃。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第八章提出“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九章提出“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第十五章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而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70%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作數字化網絡化,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範工廠,建成120個以上具有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規劃還提出要增強供給能力,智能制造裝備和工業軟體市場滿足率分别超過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專業水準高、服務能力強的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在企業和政策雙重推動之下,人工智能開始爆發式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0年中國企業級AI市場的市場規模達約1,394億元,預計到2025年将達到約8,366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3.1%。

而創新奇智選擇了制造業與金融作為細分賽道,增長亦非常可觀。據弗若斯特沙利文,2020年中國制造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已達約91億元,預計于2025年達到約64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48.3%。而2020年中國金融服務業基于人工智能的IT基礎設施解決方案的市場規模為15億元,僅占可探索市場總額約為728億元的2.1%,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AI景氣度勢如破竹!AI制造龍頭創新奇智招股火爆,國際配售已足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需求側爆發的大背景下,AI市場發展的瓶頸主要在供給端。強者恒強愈演愈烈,AI企業的落地能力成為競争力分化的關鍵。

駛入成長快車道

在TOP 5龍頭中,創新奇智的成長勢頭仍稱得上非常強勁。2018-2020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别為3721萬元、2.29億、4.62億,複合年均增長率高達252.5%;2021年前三季度實作營收5.53億,同比增長85.8%。在公司營收規模較小時快速增長并不罕見,在營收具備相當規模體量後,高增速則很能說明成長勢能。

公司聚焦制造和金融服務業兩大核心賽道,圍繞“制造智能、邊緣視覺、智能資料中心、智能資料治理”四大業務主題,提供AI産品及解決方案。其中,制造業人工智能産品和解決方案産生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最大,從2018年36.6%的占比,到了2021前三季的50.8%。相關闆塊收入的增長亦最為強勁,2022年前三季來自制造業的營收同比增長250.5%,成為公司增長的有力引擎。

拆解收入增長的動力,我們可以看到公司的商業模式已基本走通,并形成正向循環。

一方面,創新奇智不斷開拓新客戶,攫取新市場佔有率。根據招股書,其制造業的客戶數量自2018年的16名大幅增加至2020年的93名;由于金融行業競争格局高度集中,不可避免地造成金融客戶較為集中的情況,但創新奇智金融行業客戶數量自2018年的2名增加到2020年的18名。

創新奇智在新的客戶中能高速擴張,得益于1*N的市場政策。作為領軍的AI龍頭,公司已有大量标杆案例,成熟的AI應用場景不斷湧現。公司先通過燈塔客戶打造某一場景AI落地成功的标杆項目,之後利用技術資産、ABS及RDP的可複用性,快速複制到同領域的更多客戶,進而實作橫向擴充。

另一方面,創新奇智鼓勵客戶從單一的應用場景到采用AI解決更多場景,進而創造客戶粘性,也就是“1+N”政策。無論是制造業還是金融業的領先玩家,對于IT供應商驗證流程冗長。創新奇智持續與客戶保持深度合作,能高效實作更多的項目轉化、延伸。财務資料亦可清楚驗證這一點。2020年,優質客戶以金額計算的複購高達112.7%;制造業和金融業的每名客戶的平均收入同比分别增長了61.5%和209.1%。

在量價齊升之下,公司駛入了成長快車道,業績潛力加速釋放。而随着營收體量擴大,公司規模效應與盈利彈性凸顯。經調整淨虧損率逐年降低從2018年的122%縮窄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14.6%,虧損正在快速被業務收入增長和規模效應帶來的平均成本降低所抹平。按照如此虧損快速收窄的趨勢,預期公司很快實作自我造血。

誠然,未盈利的問題是AI公司中普遍存在的情況;但這并不代表公司沒有潛力或者未到業務爆發期。AI獨角獸大多存在高額的激勵費用、估值提升産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以通常大幅虧損。即使扣非,仍然都無法實作盈利。反過來,市場上有一些已經實作盈利的所謂“AI科技公司”更應該受到投資者警惕。

是以,針對AI公司,我們往往難以從傳統的财務名額去評估其價值幾何。另外,以目前業務對應的估值衡量其投資價值亦存在偏差,相比之下更需關注業務邊界拓展或新業務放量的速度。

無論從核心競争力還是成長速度來看,創新奇智都表現較為亮眼,後市表現值得期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