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馬冬季轉會大肆引入了,哦,不,大張旗鼓租借了兩名球員之後,我一直在想,穆裡尼奧會為我們呈現一個怎樣的羅馬?羅馬還會沿用賽季中期一度收效不錯的三中衛體系麼?還是直接照着近些年穆裡尼奧的招牌4-2-3-1陣型搭建新體系?

懷揣着以上種種疑問,我仔細觀摩了羅馬對陣尤文圖斯和卡利亞裡的每一分鐘比賽,雖然兩場比賽的樣本,還不具備足夠的說服力,畢竟這裡面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對陣尤文圖斯時,卡爾斯多普和小曼奇尼停賽,紮尼奧洛也因為傷病原因無法登場;對陣卡利亞裡時,伊巴涅斯和克裡斯坦特停賽,斯莫林受傷,佩萊格裡尼竟然也在賽前熱身時不慎受傷無法出戰。
某種意義上說,穆裡尼奧的排兵布陣,受到不少客觀因素的影響,導緻其甚至沒有别的選項,比如隻有兩名中後衛的情況下,談何打三中衛?
不過,從這兩場比賽的内容來說,穆裡尼奧的排兵布陣思路還是露出了不少端倪,羅馬的三中衛時代可能真的要過去了,畢竟那隻是特定時期的權宜之計,而且羅馬的三中衛體系,弊端着實不少。
紮尼奧洛和亞伯拉罕搭檔雙前鋒,雖然暫時解決了亞伯拉罕支點作用不足的難題,也一定程度緩解了紮尼奧洛打邊鋒找不着北的路盲症,然而,羅馬兩條邊路的缺失,尤其是沒有出色的邊翼衛,導緻隻能打5-3-2陣型,羅馬所有進攻選擇幾乎都堆積在中路,反擊時沖在最前面的 ,不是兩個邊翼衛,而是兩名中前衛,這就很離譜。
這套陣容打法有何缺陷,不用我多說了吧?對于防守一方而言,隻要在中路紮緊籬笆,羅馬多半會處于無計可施的崩潰邊緣,對陣AC米蘭的半主力陣容,羅馬就吃夠了這樣的虧。
是以,對陣尤文圖斯,穆裡尼奧就已經開始求變,彼時奧利維拉還沒有來到羅馬,奈爾斯也是剛來就火速馳援賽場,而且是對位頂替無法登場的卡爾斯多普,這很難了解為新援為羅馬帶來了多大的改變。
真正讓穆裡尼奧下定決心進行此番改造的,一是我們前面提到的5-3-2的戰術體系,實在有些進攻乏術,而羅馬現在當務之急需要的是盡可能多地赢下比賽,那麼就必須要多加強前場進攻投入的兵力,多增加能夠控制住場上局勢的球員。
小将吉安的橫空出世,幫助穆裡尼奧解決了這一難題,原以為800歐元球鞋的驚豔,吉安隻是被當作替補中鋒來培養,可是,當穆裡尼奧開動腦筋,讓吉安出任左邊鋒,我們忍不住大呼一聲:“妥了,就這小子了!”
吉安在邊路最大的特點在于有速度,有對抗,能夠幫隊友拉扯出空間,缺點則在于觸球那一下還不夠理想,節奏把控也還稚嫩,但是對于目前的羅馬來說,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瑰寶了。
不信,你們看一下對陣卡利亞裡時,再次被安排到打右邊鋒位置的紮尼奧洛,你們作何感想?是不是覺得紮尼奧洛依舊踢球不經過大腦?他完全沒有了解邊鋒該怎樣拉扯空間。
不過有了吉安在另一側的拉扯,有了中路隊友的馳援,紮尼奧洛能夠獲得的個人英雄主義施展空間倒是多了不少,至少紮尼奧洛已經漸漸能夠甩開對手殺進禁區,而不是直直向對手身上撞去。
但不管怎麼說,穆裡尼奧強行讓紮尼奧洛打右邊鋒,而不是繼續遷就他使用雙前鋒戰術,或多或少都透露了一種資訊,紮尼奧洛能适應戰術則罷,不能适應戰術則絕不姑息。
這一點,從羅馬中場人員的布置,就可以窺見一斑,對陣尤文圖斯,穆裡尼奧排出了韋勒圖、姆希塔良、克裡斯坦特的三中場組合,彼時我一直在糾結羅馬到底是在打4-2-3-1還是4-1-4-1陣型。
等到對陣卡利亞裡,這套組合則換成了韋勒圖、姆希塔良、奧利維拉,我仿佛一下子有了眉目,某種意義上說,這既不是4-2-3-1陣型,也不是4-1-4-1陣型,而是有些類似于4-3-3的陣型布置。
我們不妨多注意一下韋勒圖在兩場比賽當中的跑位,通常意義上,我們都将韋勒圖視作後腰,但是自從在穆裡尼奧的5-3-2擔任中前衛以來,韋勒圖似乎解鎖了隐藏已久的進攻技能包,不斷前插,不斷馳援前線提供火力支援。
這顯然不是他個人的意願,而是穆裡尼奧的有意要求,原本與卡利亞裡的交鋒,穆裡尼奧是打算讓佩萊格裡尼出戰,意圖就更加明顯了,姆希塔良和佩萊格裡尼打雙中前衛,換做韋勒圖,戰術要求也是一緻的。
而奧利維拉的位置,其實也不是拖後後腰,比賽中我們頻繁看到奧利維拉沖到戰鬥第一線,那個自編自導的點球大戲,就是佐證。再加上韋勒圖和奧利維拉頻繁換位拖後,其實,羅馬打得更像是一個4-3-3陣型的三中場。
這套陣型的祭出,也徹底宣告了穆裡尼奧回歸以我為主的戰術設計思路,從韋勒圖和克裡斯坦特的續約工作被緊急叫停開始,穆裡尼奧應該是已經明确得到了管理層的尚方寶劍——這支球隊,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穆裡尼奧已經絲毫可以不必有所顧忌而去刻意照顧某些球員的技術風格習慣,能夠适應改變則好,不能夠适應則随時準備離開,以前亞平甯之子紮尼奧洛是香饽饽,現在如若不達标,想必随時可以舍棄。
為了回報羅馬的信任,穆裡尼奧在接到埃弗頓抛來的橄榄枝之後,絲毫不為所動,毅然決然進行了回絕:“我在羅馬過得好着呢,上可谏‘昏君’,下可斬‘讒臣’,去您們那兒,能做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