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寸跷唢呐滿族舞 一村更比一村嗨

原标題:寸跷唢呐滿族舞 一村更比一村嗨

寸跷唢呐滿族舞 一村更比一村嗨

舞蹈《關東情》錄制現場。

核心提示

多年來,遼甯省文化和旅遊廳高度重視基層百姓的文化生活,今年朝陽、本溪、撫順三地“村晚”入選全國“村晚”示範展示點。2022年春節期間,遼甯省将舉辦百餘場“村晚”,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展示,按照文化和旅遊部有關活動要求,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在指導組織示範點開展“村晚”錄播活動。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更加注重民間原創藝術,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讓鄉土文化活起來。

非遺絕活兒唱主角

1月12日,記者來到入選全國“村晚”示範展示點的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一莊,這裡正在錄制“村晚”,隻見16位滿族老人,穿着傳統民族服裝,手持大煙袋,舞蹈動作诙諧靈巧,時而歡快,時而柔情,表演、服裝盡顯滿族風情。這個舞蹈叫《關東情》,創作于2019年,曾獲得央視綜藝頻道舞蹈世界欄目“舞蹈全民星獎”,并多次參加省、市、縣各類文藝展演。過去,在東北流傳着“東北三大怪”的民俗, “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煙袋”“養個孩子吊起來”,現在這些民俗已經很少見到了。

在錄制現場記者還看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本溪社火”、省級非遺項目“寸跷秧歌”的表演,人們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探馬在前,社火會旗、火铳隊(炮隊)、旗隊、社火隊跟随其後,最後是鑼鼓隊出場。據介紹,“本溪社火”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以一個或一組人物展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即為一轉社火。

而省級非遺項目“寸跷秧歌”的表演讓記者大開眼界,寸跷秧歌表演者踩的跷很短,與高跷不同。寸跷源于滿族的“寸子”,表演中的“跺顫”是最有代表性的動作。寸跷秧歌的動作剛柔相濟,生動活潑,是漢族習俗與滿族習慣互相融合、升華逐漸形成的。“寸跷秧歌”是在滿族婦女木底高跟鞋的基礎上仿制了寸跷,上裝踩上寸跷後,為了保持平衡,雙腳不停移步,胳膊前後甩擺。這種在自然扭動中展現出來的人體曲線美和大伸大展的韻律,加上腳和腿的跺顫,突出了上裝舞蹈的豪放勁,是以,形成了隻有上裝踩跷的寸跷秧歌。流傳近300年的寸跷秧歌,它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以及表現形式,凝聚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此次本溪“村晚”遴選了全市農民自編自導的聲樂、器樂、舞蹈等優質節目和非遺項目展示,結合本溪地域鮮明的滿族文化特點,以買年貨、趕年集、送春聯等為主題,打造原汁原味、原生态、接地氣的鄉村聯歡晚會。

原汁原味呈現鄉村生活和民間文化

“村晚”沒有明星大腕,上台表演者都是鄉裡鄉親,自編自演,自演自賞,看熟悉的人,聽熟悉的音,身臨其境,喜氣洋洋,别有一番樂趣。

本溪“村晚”已經連續舉辦20餘年了,是本溪群衆文化蓬勃發展的結果,多年來,本溪市文化部門先後組織文化志願者、群衆藝術館的輔導老師進入本溪的兩縣四區,先後到本溪縣堿廠鎮、高官鎮、桓仁滿族自治縣普樂堡鎮、南芬區徐家村等50個鄉鎮開展群衆文化的輔導。每年都開展百餘場送戲下鄉巡演、“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公益演出活動,并實施“667”手拉手基層輔導工程等群衆文化工程,使群衆文化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

以桓仁縣為例,20年多前的春節晚會隻是單純唱歌,現在,除了歌曲,還有相聲、獨幕喜劇、戲曲等多種形式,記者在今年桓仁縣舉辦的“村晚”節目單上看到舞蹈《滿鄉民族大聯歡·萬衆一心》、相聲《語言的妙用》等更加注重地域文化、民風民俗的節目。同時融入時代元素,本土文化與時代文化相結合,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推進傳統文化不斷升華。如獨幕喜劇《網絡生活》、原創歌曲《桓仁,我可愛的家鄉》等節目突出本地特色、富有鄉韻,農民把好日子唱成歌、繪成畫、跳成舞,原汁原味地呈現鄉村生活和民間文化,表達了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村晚”的組織者一般是本村的文化名人,演員都是本村或鄰村的村民,群衆的參與性、自主性很高。節目有的是當年流行的歌曲,更多的是群衆自編的節目。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深受廣大村民好評,舞姿優美、歌聲嘹亮、器樂悠揚,充分展現了村民對于美好生活的熱愛,展現了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講好新時代的農村故事。

眼下,本溪市群衆藝術館在小市一莊的“村晚”錄制工作已經完畢,正在後續剪輯。錄制完的“村晚”将在國家公共文化雲、遼甯文化雲上播出。(記者楊 競 文并攝)

來源:遼甯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