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産屬公共資源,目前知識産權在非遺保護方面仍存不少空白,層出不窮的商标搶注行為影響到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完善相關立法修法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随着時代變化,潮汕英歌舞從廣場走上舞台。受訪者供圖
新春将至,踏着承載古老文化記憶的鑼鼓聲,寓意辭舊迎新的英歌舞表演在潮汕大地拉開帷幕。矯健的英姿、豪邁的步伐,英歌表演陣列的豪壯氣勢震撼人心。揮舞在潮汕青年手中的英歌錘不斷敲擊市民遊客的心靈,傳遞着當地群眾千百年來平安吉祥的美好祈願。
就在不久前,一場關于英歌的“商标保衛戰”悄然落下帷幕:廣東省非遺法援律師團日前披露,經英歌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俊浩申請,國家知識産權局去年就第16999507号“英歌YingGe”商标無效宣告申請案正式作出裁決,宣告由廣東省汕頭市鄭某某注冊的“英歌YingGe”商标無效。
近年來,随着越來越多非遺資源得到開發、走向市場,圍繞非遺的知識産權糾紛也愈發凸顯。
2021年底,國務院知識産權戰略實施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印發的《知識産權強國建設綱要和“十四五”規劃實施年度推進計劃》将研究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提上議事日程。
“随着‘雙創’熱潮的不斷升溫,與非遺知識産權有關的争議将會愈演愈烈。”廣東省非遺法援律師團團長、非遺保護專家鄧堯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屬公共資源,目前知識産權在非遺保護方面仍存不少空白,層出不窮的商标搶注行為影響到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完善相關立法修法工作依然任重而道遠。
蹭非遺熱超250個商标瘋搶“英歌”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甯英歌。”在揭陽普甯民間,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于一體的英歌,一直被視為揚正壓邪、吉祥平安的象征而備受推崇,流傳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2006年,英歌被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随着短視訊平台的推廣,氣勢雄壯的普甯英歌頻頻登上熱搜。成為“新晉網紅”後,英歌文化的潛在商機被激發。廣東省非遺法援律師團調查發現,“英歌”被個人或機關注冊為商标的情況屢見不鮮。
記者在國家知識産權局商标局中國商标網查詢發現,截至發稿日,商标名稱包含“英歌”二字的超250條,其中與“英歌”名稱完全相同的商标注冊申請有34條,以“英歌舞”為名的注冊申請也有不少。
這些“英歌”商标的注冊與非遺傳播熱度的提升不無相關。乘着兩屆“普甯英歌文化節”、普甯市流沙西街道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東風,“英歌”商标注冊申請也分别在2013年、2019年掀起兩波小高潮。
鄧堯介紹,上述商标申請覆寫商品到服務多個類别,包括餐飲、服飾、科技、貿易表演、教育等。其中,2016年7月21日獲準注冊的第16999507号商标“英歌YingGe”引起了非遺法援律師團的注意。
該商标分類為第41類,可以使用在文字出版、組織表演、體操訓練等服務上。“争議商标名字與國家級非遺名錄完全相同,意味着如果未經商标權人許可,其他任何人和機關使用‘英歌’二字從事相關服務,都可能涉嫌侵犯其商标專用權。”他說。
去年2月,李俊浩正式對争議商标提出無效宣告請求,廣東省非遺法援律師團也對其施以援手。經過7個月細緻的證據收集和法律研究,國家知識産權局最終對争議商标作出“無效宣告”的裁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标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稱、圖形、型号的”标志不得作為商标注冊。裁定書顯示,商标“英歌YingGe”已構成上述情形。值得關注的是,裁定還認定“英歌”作為商标由被申請人獨占注冊及使用,不利于英歌的保護傳承,容易對大陸文化等社會公共利益産生消極、負面的影響。截至目前,本案尚未收到被申請人不服裁定提起訴訟的通知和材料。
如今,中國商标網尚顯示有20多件注冊成功的“英歌”同名商标。“我們暫不能斷定,這些商标是否全部都屬于不應當注冊的情形。”鄧堯說,上述數字隻是非遺商标注冊熱潮的客觀反映,如何識别和處理這些商标,仍有待社會各界進一步研究與探讨。
産權問題如何防止非遺元素被濫用
在非遺領域,像“英歌”商标被不正當注冊這類情況并不少見。記者在有關法律資料庫檢索發現,在1839條與“非物質文化遺産”有關的知識産權糾紛裁判文書資訊中,商标權屬與侵權糾紛就占了1459條。
如何借助法律為非遺保駕護航,成為擺在非遺業界面前的全新課題。2011年,大陸已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但該法律側重于非遺的行政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标法》等現行知識産權法律未對非遺保護作出明确規定。
市場競争靠品牌,品牌的核心基礎是商标。鄧堯觀察到,許多非遺技藝過去主要靠口傳心授,生産者普遍沒有自己注冊商标和品牌的意識,“如果這些商标被他人搶注後占據市場,會給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極大困擾”。
每個民族的非遺都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屬性。如果這些非遺元素被使用在不當的商品上,會導緻傳統文化的固有内涵被歪曲。
在目前法律體系下,除普通商标外,“地理标志”也被不少業内人士視為推進非遺知識産權保護的有力抓手。
顧名思義,“地理标志”代表産品出産的特定地域,因而成為差別商品來源和聲譽的一種辨別,更能充分展現非遺蘊含的曆史和傳統文化屬性。
不少非遺産品近年紛紛申請地理标志産品保護。記者在中國國家地理标志産品保護網查詢,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傳統紡染織繡項目為例,有近兩成項目所對應的産品已經獲得保護,包括雲錦、蘇繡、蜀繡、香雲紗等。
2018年起,梅州市蕉嶺縣啟動了對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蕉嶺三及第”的地理标志證明商标保護申請。“蕉嶺三及第”以豬肝、豬肉和豬粉腸熬粥制成,是當地的代表性佳肴。清代狀元林召棠發明“三及第”的傳說,更為美食增添幾分崇文重教的意蘊。
但有專家指出,在現有商标法律制度下,地理标志主要考量的還是自然因素,這種帶有地名的非遺産品側重人文因素,要取得地理标志商标保護并非易事。經過幾年的積極申請,“蕉嶺三及第”的地理标志證明商标依然未能獲得通過。
探索對策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法援服務
無論商标還是地理标志,非遺傳承與保護的真正主體終究還是人。2021年,河南“逍遙鎮胡辣湯”與陝西“潼關肉夾馍”的商标維權行動,由于被曝光注冊人據此廣泛向商戶收取“會費”引起社會軒然大波,最終被當地有關部門介入調查并叫停維權行動。
有法律人士認為,逍遙鎮胡辣湯協會既然合法擁有“逍遙鎮”商标,通過商标維權發展特色産業本無可厚非,但商标制度仍需運用得當才能有助于非遺保護;政府也應出面厘清非遺的權利關系,避免地區特色經濟和文化産業因無序競争而影響發展。
冼夫人信俗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早在2005年,一則名為“冼太夫人”的争議商标就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004年,争議商标“冼太夫人”被核準注冊,并被允許使用在米、面粉、麥片、咖啡、茶等第41類商品中。經電白縣人民政府向商标評審委員會反複交涉,最終認定該商标會損害“冼太夫人精神”這一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财産,經裁定争議商标無效。
“大陸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立法僅有10年。”鄧堯認為,這些與非遺有關的争議商标能夠獲得注冊,反映出商标主管部門審查人員對非遺缺乏認識,也缺乏與非遺主管部門之間的溝通。
鄧堯認為,雖然任何機關和個人都能對争議商标提出宣告無效的申請,但如果有關地方政府部門在打造文化品牌時,對非遺商标問題加以充分考慮,或能規避日後出現的風險,“電白縣對‘冼太夫人’商标的處理就是很好的例子”。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對完善非遺立法與綜合運用商标權、地理标志等多種手段加強非遺知識産權保護提出明确要求,加強非遺普法教育也被提上議事日程。
在提升非遺傳承人法律素養方面,廣東近年推出不少先行先試之舉。2018年,廣東省非遺保護中心與廣東省法律援助基金會簽訂《合作架構協定》,設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律保護援助基金,廣東省法律援助基金會也正式成立廣東省非遺法援律師團,為非遺傳承人群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務,走在全國前列。
如今,李俊浩在非遺法援律師團的幫助下,設計出屬于自己英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商标并成功注冊,為英歌文化品牌的打造與文創産品的研發邁出了第一步。
“對廣大身處農村的非遺傳承人來說,他們依然缺乏參與品牌建設的資源。”鄧堯期待,各地非遺主管部門可以協同知識産權部門、學者與專業人士,探索出因地制宜的非遺知識産權保護措施,進而真正推動非遺實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楊逸 實習生:陳文婷
【溫馨提示】文中部分圖檔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若有不妥,請聯系告知修改或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