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播電視劇亮劍中,有這麼一個情節:1955年授銜時,晉西北鐵三角李雲龍、丁偉、孔捷三人被全部授予少将軍銜。李雲龍和丁偉在得知授銜情況後大發雷霆,認為自己的軍銜太低了。理由就是:我一手帶出來的程團長,都是中将,我竟然才是少将?那麼,我們結合實際情況看一下,程團長和晉西北鐵三角的軍銜情況是不是合理吧。
晉西北鐵三角的資曆差不多,紅軍時期他們的最高職務是團長,抗戰時期也是團長,解放戰争時期師長。紅軍時期的團長、抗戰時期的團長,差不多是個中将的資曆,但晉西北鐵三角不拘小節,紀律性太差,尤其是李雲龍,多次因為違反紀律被降職,是以到了解放戰争時的淮海戰役時,竟然隻做到了師長,這個級别,頂天了也就是個少将了。

而程團長則不同,程團長是八路軍772團團長,根紅苗正的正規團。我們知道,當初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師、團的編制都是有嚴格規定的。就拿李雲龍所在部隊的原型,八路軍129師386旅來說吧,386旅是129師的主力旅之一,旅長陳赓,副旅長陳再道,參謀長李聚奎,下轄771、772兩個團。
在早期的八路軍中,這就是一個旅的基本建制了。而像李雲龍的獨立團這種番号,都不算正規編制,屬于“野生團”。從亮劍電視劇中看,程團長擔任的就是772團的團長,772團的團長叫做葉成煥,這個人可了不得,那是當時陳赓手下的頭号名将,後來太嶽縱隊的周希漢、李成芳都是開國名将了,但是葉成煥的能力還在他們之上呢。
程團長在抗戰時期的原型其實就有葉成煥的影子,葉成煥作為772團團長,是陳赓手下的頭号大将,身經百戰,軍事能力極強,他在386旅參加的響堂鋪戰鬥、長生口戰鬥、七亘村戰鬥中,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能力,戰功赫赫。可惜的是,葉成煥在1938年4月的神樂村戰鬥中犧牲,未能活到建國後。否則的話,以他的資曆,很可能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軍銜。
程團長在李家坡戰鬥時,擔任的職務也是772團團長,我們知道,李家坡戰鬥的原型是1940年的關家垴戰鬥,程團長擔任團長的時間比葉成煥晚很多,縱然不能和葉成煥相提并論,但是程團長作為1940年時的正規團團長,資曆還是很硬的,屬于上将的資曆了。也就是說,程團長被授予中将軍銜,不是授高了,而是授低了。
再看看李雲龍,雖然他這個抗戰時的“野生團長”級别也不低,但他在解放戰争時期的升遷,實在是太慢了,作為一位抗戰初期的團長,即使不是正規團團長,正常升遷的話,到了淮海戰役時,起碼也得是個縱隊司令啊。而李雲龍隻做到了師長,隻能說,他之是以隻能被授予少将軍銜,隻能怪他自己,他和程團長沒啥可比性,雙方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其實,亮劍雖然是一部不錯的軍旅題材電視劇,但是在人物的設定上,還是有很多不合理之處的,這也造成了劇中很多地方前後沖突。比如說程團長的772團,作為正規團,比李雲龍的獨立團戰鬥力應該要強不少才對,但在李家坡之戰中,李雲龍獨立團表現卻遠遠超過772團,這是非常不合實際的。
另外,李雲龍在紅軍時期僅僅是個團長,電視劇也多次說明了他無組織無紀律被降職多次,但是到了抗戰時期,他卻還是團長。要知道,紅軍時期的幹部到了抗戰,基本都是要降級的。紅軍時期的團長,到了抗日戰争初期,能做個營長已經不錯了,李雲龍怎麼可能會一直做團長呢?
第三點,李雲龍在抗戰時表現出了不俗的軍事能力,但是作為一個抗戰時期的團長,他到了淮海戰役,已經曆經兩年多的解放戰争了,竟然隻做到師長。這就是自相沖突了,既然李雲龍軍事能力傑出,那麼他進步如此緩慢就不合實際了。你如果說他無組織無紀律影響升遷的話,那為什麼從紅軍時期到八路軍時期他反而升職了呢(紅軍時期的團長到八路軍時期依然是團長,這實際上就是升職了)?
最後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李家坡之戰時,李雲龍竟然用挖坑推進的方式,攻上了敵人的陣地。且不說在太行山區這種地方能不能挖得動坑道,你挖坑道,日本人難道不會向你的陣地先扔手榴彈?真當日本人都是NPC啊?真實情況其實是,在關家垴之戰時,陳赓也曾提出過挖坑道攻上山頭的主意,但這個主意剛提出來,陳赓自己都馬上否定了,可見這個方法沒有任何可行性。
是以說,亮劍雖然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完爆大部分抗日神劇,但某些細節中,還是隐隐有着神劇的影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