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健談》觀點丨淺表性胃炎三五年複查一次 萎縮性胃炎一年一查

作者:Beiqing.com

“23歲女孩胃疼兩周确診胃癌,全胃切除”的消息一度沖上熱搜,幽門螺杆菌被美國列為明确緻癌物也引發衆人關注。在最新一期新京報《健談》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肝膽惡性良性腫瘤外科主任醫師廉東波介紹,胃癌在亞洲人群中發病率比較高,主要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以及幽門螺杆菌感染都有很大關系。

“亞洲人比較愛吃腌制的食品,如鹹魚、腌肉等,這些高鹽食品,不僅會對心血管有不利影響,對胃黏膜也會造成損害。高鹽和腌制食物中含有大量硝酸鹽在胃内會被還原為亞硝酸鹽,再與食物中的胺組成亞硝酸胺,亞硝酸胺具有很強的緻癌性。”廉東波提醒,亞洲人愛吃燒烤和熏制食物,食物經過燒烤、油炸等烹饪方式容易産生三四苯丙芘、丙烯酰胺等物質,這些都是比較明确的緻癌物質。此外,飲用高度白酒、嗜辣等習慣也會傷胃。

胃癌的高發病率和幽門螺杆菌也有很大關系。2019年釋出的《中國幽門螺杆菌根除和胃癌防控專家共識》中指出,幽門螺杆菌感染是大陸胃癌的主要病因,幽門螺杆菌患者中有1%的人會發生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廉東波介紹,幽門螺杆菌感染後,會形成淺表性胃炎,随着發炎的加劇,會逐漸發展為活動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發炎進一步可導緻胃黏膜發生形态改變、異型增生,慢慢形成早期瘤變,最終可能發展成胃癌。“幽門螺杆菌的清除,對于防止胃癌的發生及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廉東波強調。

“治療幽門螺杆菌,一般采用四聯療法,即铋劑+抑制胃酸的藥+兩種抗生素。有些牙膏宣稱通過刷牙就能夠清除幽門螺杆菌是不科學的。”廉東波解釋稱,幽門螺杆菌的根源在胃部,刷牙就算能清除口腔裡的幽門螺杆菌,終究是治标不治本的。

早期胃癌發現率比較低,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對胃癌的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因為早期胃癌症狀比較隐蔽。廉東波指出,胃癌早期沒什麼特異性症狀,患者可能會感覺胃部不舒服,如胃脹、食欲不佳、倦怠、消化不良等,很容易和胃潰瘍、胃炎混淆。

出現一些症狀後,要及時做胃鏡,這是最靠譜、最經濟的方式。對于沒有症狀的人群,可以從45歲開始做胃鏡檢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感染幽門螺杆菌的患者,最好在40歲去做胃鏡的首次檢查。“膠囊胃鏡、無痛胃鏡都可以減輕胃鏡的不适感。”廉東波建議,如果檢查顯示有淺表性胃炎,3-5年就要進行複查;如有萎縮性胃炎,最好1年就複查;如果伴有異型增生或上皮瘤變就可能需要更密切的随訪,甚至是内鏡手術。

新京報記者 劉旭

校對 危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