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中午好,老育最近看到了這樣一則蠻讓人唏噓的新聞。
山東滕州的趙先生在逛街時偶遇到一名流浪男子,他發現這名男子談吐不凡,出于好奇他就和流浪漢聊上。
後來經過多方求證,流浪漢是汝南縣97屆的聯考文科狀元常學福,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先後去了威海、北京工作,後來又在上海創業,從事計算機服務類的工作。
後來他放棄上海的公司回了老家,開始做起了水果店。這期間也曾結婚生子,後來離婚了,女兒跟着媽媽生活。
起起伏伏半輩子,他說自己想要過新的生活,追尋新的信仰,随即扔掉手機開始流浪。
面對拍攝者的鏡頭,他十分泰然,說現在的狀态也是自己很享受的。
鏡頭之外,常學福的家人卻十分想念他,希望他能回家看看。
有人說常學福的流浪是經曆人生起伏後看淡世事的選擇,也有人說他是逃避失意生活的舉動,隻能說尊重祝福。
其實像這類高材生最後“泯然衆人矣”的故事并不少見,曾經福建建甯縣的聯考狀元小葉在考入浙江大學後第二年突然就消失了,既沒有回家也沒有繼續上學。
父母尋子10年最後才找到兒子,此時的小葉已經在杭州火車站附近靠撿破爛為生很久很久了,而當年不敢回家的原因竟然隻是期末考試挂了好幾門不敢面對父母。
聽起來有些離奇,但這又确實是真實存在的新聞。
還有曾經聯考645分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生劉琦,畢業後在職場上屢屢不順心最後回家啃老9年,還差點被父母送進精神病院。
人總要學會長大,這些曾經讓人驕傲的孩子,在逃離校園的舒适圈後面對失敗時,他們都選擇了退縮,甚至很難做到自己養活自己,可憐又可悲。
老育想除開自身的原因外,父母的态度也是一定的影響因素。
這些孩子從小就學習優異,前20年的成長中是人見人誇的存在,父母也把孩子當做未來的希望,希望能改變命運走出貧窮。當孩子走入社會後發現有時候失敗才是常态時便直接退縮了。
與其讓孩子成為“全村的希望”,不如讓孩子成為“自己的英雄”。英雄不是不允許失敗,而是失敗後還能堅定地站起來。不是事事完美的孩子才算是父母的驕傲,不是站在光裡的才算英雄。
有一個男孩便是如此,他還是一個“特别的英雄”。
“生來就赤手而來兩手空空,又何必懼怕逆境帶來的痛苦”,這是楊孟衡在社交平台上寫下的一句話。
他被人熟知,或許是18年的勵志演講,又或許是穿着劍橋大學學士服走得潇灑的視訊。
7歲那年,楊孟衡在農村玩耍時被電壓器的高壓電奪去的雙臂。
随着身體慢慢恢複,他懵懵懂懂地感覺到周圍的一切都變了,吃飯穿衣無法自理甚至連最基本的走路都難以掌握平衡。
這時候最痛苦的莫過于他的父母,他們深知:如果不做點什麼不久後的某一天,痛苦會變成好幾百倍傳遞給兒子。
父母狠下心來開始試着讓小楊孟衡用腳寫字,無論如何都得讓孩子學會如何生存。
一開始,他寫不了幾個字就因為腳踝、腳趾酸痛不已想放棄。
母親沒有催促他沒有責罵他,就默默地脫下鞋襪夾起筆陪着孩子一起練。
腳趾抽筋,長滿血泡是常态,等到結痂後繼續一次次練習。
出院後楊孟衡開始上國小讀書。他的人生也算是開始了[頂級困難模式]
因為沒有手臂,他會被同齡人嘲笑,不敢麻煩别人,上廁所都是憋回家。
但他也開始感激父母逼着他用腳寫字,因為班裡很多孩子寫出來的字都沒他用腳寫得好看。
慢慢的,楊孟衡能穩穩走路了,但一家人都覺得隻會走路還不夠,父母開始有意識地鍛煉兒子的身體素質。
11歲那年,楊孟衡經過兩年的自主訓練加入了昆明市殘障人士田徑隊。
14歲時,他已經能在400米項目中跑出56秒的好成績。
但不久後由于國際田聯更改規則,楊孟衡所在級别的比賽被取消,他不再具備參賽資格。
後來他又改練遊泳,無數次嗆水、每天上千個仰卧起坐楊孟衡都堅持過來了,但命運偏偏無情捉弄,07年殘運會也就是至關重要的奧運選拔賽,賽前一個月他右腳受傷影響狀态,最後帶傷參賽,全國第六。
這讓他深受打擊,也就此頹廢了好幾個月...
父母再一次站出來推了他一把,當運動員的路走不通,那就換一條最紮實的路——退役後繼續回學校讀書。
重返校園的楊孟衡,第一次考試他的名次是全年級倒數,英語隻有20分。
他不甘心放過讀書的機會,拼了命地學。
半年的惡補以後,英語漲分到120,從全年級倒數第三變成年級第三。
2010年聯考,他用腳答題考出好成績,成為了雲南宜良縣的文科狀元,被中山大學錄取。他自己笑稱這是19年來人生取得的最大勝利。
意外失去雙臂、想成為運動員無奈退役,用腳寫字成為縣狀元...19年來遇到的苦難與挫折成為了楊孟衡未來繼續披荊斬棘的鋒芒。
通過聯考走出小縣城後,楊孟衡發現比自己條件好、比自己還努力的人比比皆是。
于是他更勤奮了,大學期間,他做了300餘次演講,用親身經曆鼓勵更多人,獲得雲南大學的保研資格,繼續學習深造。同時一邊學習一邊悄悄攢下出國留學的錢。
2016年,攢夠學費的楊孟衡遠赴劍橋深造。2018年他順利畢業,也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完婚。
楊孟衡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父母從一開始橫下心地堅持給他種下了“抗挫折”的種子,這個種子在20多年間得以生根發芽。
他回憶到;小時候自己不願意做任何嘗試時,父親帶着他去了附近最陡的一面坡,那裡能走的路不多,全是灌木和樹,父親就抱着他拽着他一路爬到了山頂。也就像這樣,父親鼓勵他做運動員,去異地求學,去活出自己的生活。
“天不可能一直黑,總會亮的”,這個失去雙臂的男孩,憑着自己的努力與堅持,走出了殘疾帶給他的束縛,活成了自己的英雄。
楊孟衡的父母給孩子的教育是:在面對挫折時鼓勵他陪伴他,别放棄,堅持住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教給孩子如何生存如何自立。
為這樣的父母點贊,也為楊孟衡的孤勇和奮鬥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