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錘煉思考力:第一步,别信自己的大腦

(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前段時間,進化島有同學提問,

網際網路的興起,資訊泛濫。移動網際網路之後,精準滴灌。

資訊随處可得,如何才能提取有用資訊?

該怎麼思考?

這個問題,很有共性。

網際網路帶來了爆炸式增長的資訊量,帶來了雨後春筍的平台,帶來了争先恐後的資訊投喂。

或許作為被投喂者,你感到被支配的恐懼。你看到“雄辯勝于事實”的無力。

片面,失實,喧嘩,噪音。你好像被裹挾,被動接受着,難辨真僞,難分對錯。

但是,世界一定是複雜的、變化的,資訊一定會如洪水般,咆哮而來。

如何孑然獨立?

你必須掌握一項稀缺能力。思考力。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本分享來源于進化島社群日常分享)

— 1 —

認識你自己:

大腦比你想象中更容易出錯

我之前在進化島中,給同學們推薦了一本書,《如何獨立思考》。

作者是耶魯大學博士,史蒂文·諾韋拉。

這本書,核心觀點就是,大腦比你想象中的更容易出錯。

每個人都應該認識自己,繼而,懷疑自己。

用史蒂文的原話說,

大腦,更加偏愛簡單明了、讓人安心的解釋,而且我們的記憶其實也是一團糟,我們的思維中存在許多先入為主的偏見。

是以,我們不能輕信那些衆口相傳的故事、傳統思想和人生信仰。

無論是信口開河,還是有理有據,無論是魅力非凡的人物,還是我們本身的記憶,都不見得那麼可靠。

相反,對任何自稱是真知灼見的說法,我們都應該做一個評估。

抽離出來,再審視你的大腦。

你才發現,原來它常常在偷懶,常常在騙你。

書中舉了幾個,紮心又常見的例子。

比如,視盲。

1999年,丹尼爾·西蒙斯和克裡斯托弗·查 布利斯拍了一段視訊,做了個測試。

視訊裡,有一群穿白T恤和黑T恤的人,在互相傳球。

你的任務是,統計身穿白T恤的人,傳球的次數。

現在開始看。

好,結束了。 我問你,畫面裡,一共有幾隻猩猩?

據說有40%的人,都沒有注意到猩猩。

明明在眼皮底下出現的一隻猩猩,你就是視而不見。

錘煉思考力:第一步,别信自己的大腦

(圖檔來源:網絡)

這就是視盲。

當你腦子裡,隻裝着一件事的時候,就會忽略眼前的大多數畫面。

大腦,欺騙了你。

比如,過度自信。

我們總會錯誤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明明頭腦靈活、辦事效率極高。

實際上,一天的任務表,排的滿滿,做到的卻寥寥無幾。

比如,記憶偏差。

大腦不是錄影機,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改寫自己的記憶,而渾然不知。

當你信口開河,回憶起一件往事的時候,其實,你的同伴正在滿臉狐疑,不忍戳穿你。

……

除此之外,大腦犯的錯,還有很多很多。訴諸權威。不當推論。錯誤歸因。非黑即白。訴諸僞善。錯誤類比。

等等等等。

和我們朝夕相處的大腦,其實比想象中更容易出錯。

可是,可是,我們還是要繼續和平共處下去,可是,可是,我們的行為還是要聽它的指令,怎麼辦?

認清現實,然後找一個工具,反複磨煉。

史蒂文給的建議是,養成科學思維,掌握批判性思維技巧。

科學不是萬能的,但是,它客觀、它自我糾錯,它能讓我們越來越逼近真相。

盡力求真。

看一件事情的時候,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是以然。

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說,

人的大腦天生抵抗思考。

能不動腦,就不動腦,是天性。

保持好奇,盡力求真,是反天性。

欲成大事,有時需要有點對抗天性的孤勇。

— 2 —

多問為什麼:

永遠保持好奇

我之前在進化島中,和同學們分享過一段話。

英國有一個科幻作家,叫道格拉斯。

他說,人在15歲之前,會覺得我見到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來幫助我改變這個世界的。這時候,最适合面對變化。

到了35歲左右的時候,世界觀、人生觀開始完整,邏輯閉環也形成了。

從此,他就很難很難,再去适應變化,了解新生事物了。

但是,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可能25歲,就已經進入了閉環。

而有的人,到了70歲,還在不斷嘗試新的東西。

是以,想要進化,想要創新。最需要的是,保持永遠的好奇。

遇到不解,總愛問個為什麼,這就是好奇。

比如,孩子總愛纏着大人問,

為什麼天空是藍的?

為什麼草是綠的,花是五彩的?

可是,等到我們長大後,對很多事情習以為常,好奇心會慢慢消失。

曾經有一部電影,女主角從黑白電影裡,穿越出來。

在她原來的世界中,沒有色彩。是以,她對黃色的雨傘、七色的彩虹、紫色的藤蘿、紅色的楓葉,一切一切都充滿好奇,充滿欣喜。

而,這份欣喜在男主角看來,卻稀松平常,甚至無法了解。

他會說,雨傘就是這個顔色。彩虹就是七彩的。藤蘿本就是紫色,楓葉一到秋天就會變紅啊。

沒什麼特别的。

錘煉思考力:第一步,别信自己的大腦

沒什麼特别的,是一句特别可怕的咒語。

它封印了你的好奇心,宣告了你的求真之路,就此結束。

兩百多年前,達爾文登上距離南美洲大陸1000多公裡的小火山島,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那裡有一種雀。長得都差不多,隻有喙不一樣。

為什麼會這樣?

好奇心促使他探索下去,發現了環境對生物進化的選擇,最終寫成了《物種起源》,震驚世人。

如果達爾文當初說了,沒什麼特别的,不就是雀嗎?或許人類的求知程序,将被改寫。

好奇心,不但會帶來偉大的發現。

好奇心,還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切實的問題。

去年夏天我去打疫苗。

打完,醫生叮囑說,今天不要洗澡。

我沒忍住,問了句,為什麼?

醫生一愣,可能大部分人都是直接照做吧,沒想到還會有人問他。

他說,雖然你肉眼看不到,但打針的地方會留下傷口。如果沒有愈合的時候就沾水,有可能會滋生細菌,誘發發炎。

我又接着問,那如果要洗澡怎麼辦?

他說,你可以貼個防水貼。

一個為什麼,不但解決了困惑,還幫我找了辦法。

是以,多問“為什麼”很重要。

隻有對知識充滿好奇,才有可能基于同樣的原理,做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用好奇心,逼着自己的大腦轉起來。

用好奇心,對抗與日俱增的惰性。

— 3 —

狠狠按下靜音鍵:

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

最近元宇宙很火,網上的讨論也很多,到底應該怎麼看?有哪些機會參與?

最近碳中和概念很火,如何快速熟悉這個領域,如何選擇投資呢?

确實,元宇宙、碳中和,很重要,甚至關乎着未來。

确實,元宇宙、碳中和,很火,無數篇文章都在談論。

那到底什麼是元宇宙?什麼是碳中和?

你仿佛站在熙熙攘攘的廣場中央,耳朵裡充斥着吆喝、争論、高喊聲。

此起彼伏,紛擾而嘈雜。

你努力尋找理性的、科學的分析、探讨。但是,無奈地發現它們已經被隐藏、被埋沒。

漸漸地,你已經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僞。

我想到了卡尼曼教授的新書《噪聲》中的一句話,

噪聲,才是影響我們判斷的黑洞。

如果在宇宙中遇到黑洞,唯一辦法就是避開它。

可是,在資訊宇宙中,噪音無處不在。

躲不掉,那就主動按下靜音吧。

我給你準備了4個工具,幫你一起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

錘煉思考力:第一步,别信自己的大腦

(1)停止刷,主動搜。

戒掉投喂平台。戒掉以流量為唯一目的的自媒體。

今天我們看一些資訊、短視訊平台,它會根據你的偏好推送内容。

沉浸其中,我們就像一隻填鴨,無聲地被投喂着。

更何況,平台中還存在着一些為了賺取流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媒體。

前段時間,有一部日劇,叫做《真兇标簽》中,就諷刺了一個為了博取眼球,杜撰事實,挑撥情緒的部落客。

怎麼辦?

停止刷,主動搜尋。

給自己設定一個資訊過濾基準,選擇相對信源較高的平台、媒體。

聚焦真正值得關注的人。

把自己浸泡這樣的環境中,提高判斷力。

----

(2)遠離“為什麼+觀點”的問句。

為什麼+觀點,是一支可怕的注射器。

為什麼處女座的人都很軸?

為什麼胖的人都很懶?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找不到工作?

為什麼年輕人都沒責任心?

是以,處女座的人真的都很軸嗎?胖的人都懶嗎?讀書多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嗎?年輕人都沒有責任心嗎?

當然不是。

但是,隻要“為什麼”三個字出現,你的注意力,就全被奪走了。

你開始不自覺地想答案,甚至都沒有懷疑,背後的觀點,是否正确。

為什麼+觀點,是支可怕的注射器。

保持懷疑心,主動遠離它。

(3)多溝通,多聊天。

柏拉圖說,

隻有在不斷的讨論中,我們才能趨向真理。

探尋真理,是一場苦修。

需要在和他人的不斷聯系中,漸漸習得。

如果你對某件事情,困惑不已。不妨試着找不同的人,問問他們的看法。

在進化島裡,每天就有不少同學,分享自己的問題,解答他人的疑惑,在思維碰撞中,一起成長。

(4)鍛煉結構化思維。

結構化,是萬千方法中,最底層的那一個。

沒有結構,所有的方法,都變成一盤散沙。

那麼,結構化怎麼訓練?

有三點:清晰定義問題。遵循MECE法則。有邏輯的溝通。

清晰定義問題,就是在一大堆what、how之前,先找到why。

你打算下個月啟動一個項目。

于是,你列了一系列問題。項目周期是多久?分幾個階段?需要請哪些人支援?

可是,可是,打斷一下,為什麼要啟動它呢?它和别的策劃有什麼不同?它有什麼效果?

不斷追問,才能找到真正的目标。

遵循MECE法則。就是互相獨立,完全窮盡。

不多不少,剛剛好。就像拼拼圖,如果拼的正确,最後一定一張不多,一張不少。你的思維全景,完全盡收眼底。

有邏輯地溝通。就是,我說的話,你都能聽懂。你說的,我都能明白。

比如,你在和老闆彙報工作的時候,不妨試試結構化表達。

交代背景、抓住沖突點、抛出問題、給出答案。

結構化思維,幫你抓住重點,找到破解問題的關鍵。

這是基本功,不然你永遠隻能在一片混沌中打轉。

最後的話

今天我和你聊了如何獨立思考。

最首要的就是,認識你自己與生俱來的缺陷,然後對抗它。

接受世界的複雜、多變,保持好奇,保持熱情。

主動按下靜音鍵。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

在資訊洪流中,錘煉思考力。

記住,你不是孤軍奮戰。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