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達人 | 播撒“科學”種子,國科大“春分”有點忙

作者:中國科普網

既然腦電波能幹那麼多事兒,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憑意念“吃飯”了?

面對如此“腦洞大開”的國小生們,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計算機學院的研究所學生郭寅瑞吃了一驚。作為國科大“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項行動”(簡稱“春分工程”)研究所學生科普團隊的一員,對同學們發出的疑問,他最初還真有些招架不住。

其實,類似郭寅瑞這樣的情況,在國科大研究所學生科普團隊中并不少見。“在從事科普實踐的過程中,研究所學生自己也能消化吸收所學知識,找到诠釋自己專業最合适的途徑,這是一個讓雙方都受益的事情。”國科大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說。

達人 | 播撒“科學”種子,國科大“春分”有點忙

2021年10月25日,國科大化學科學學院研究所學生王越在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嘉銘分校給同學們科普“變色魔法”。

從“情緒不高”到“争先恐後”

2018年春分之日,國科大推出“春分工程”。依托國科大科教融合學院的師生力量,“春分工程”主要面向青少年,開展科普報告、公益支教、科技輔導、科普展演等活動;與電視台、網絡平台以及主流報刊等媒體合作開發科普節目,提升社會公衆科學素養。

同年5月,國科大與北京市懷柔區教育委員會、懷柔區科學技術協會合作,将該工程落地實踐。2019年底,國科大17位教授或博導被聘為懷柔區17所中國小的科技副校長。2021年,在科技副校長的聯系下,國科大研究所學生科普隊伍為懷柔區中國小累計開設科普報告150餘場。

懷柔六小副校長李勁松至今還記得,“春分工程”剛開展的前幾個月,學校老師接受程度并不高。“甚至有老師找我抱怨,課業壓力已經很大了,科普課程有點‘耽誤時間’。”李勁松說,在日後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學生們表現出極大興趣,老師們也對研究所學生科普課程有了很大改觀,紛紛要求“加課”。

“郊區學校的科普資源相對匮乏,研究所學生進校園做科普的形式很受學生的喜歡,他們溝通能力強,課程涉獵廣泛,教授方式靈活有趣。”李勁松說,現在,學校每周會安排一到兩次科普課程,打開了孩子們的眼界,為孩子們播下科學夢想的種子。

拒絕“把知識塞進學生腦子裡”

“如果你們變得跟地球一樣胖,就可以窩在沙發裡,一邊吃零食一邊把遙控器吸過來看卡通片了!”

2021年10月,王晨到中關村一小懷柔分校給孩子們講述關于萬有引力的知識。作為國科大航空宇航學院的研究所學生,如何将深奧的航天知識科普給國小生,起初是王晨最頭疼的事。“這堂課上,我播放一段火箭起飛的片段,這個過程涉及萬有引力的知識點,但我不能直接把萬有引力的公式講給國小生聽。”王晨說,他會注意将科學現象生活化地表達,來解釋萬有引力産生的原因。

達人 | 播撒“科學”種子,國科大“春分”有點忙

王晨

讓王晨不曾想到的是,這些國小生還真難倒過他。“一次,我播放了中國航天員出艙的視訊,一個小男生就提問我航天員的衣服是用什麼材料做的。由于當時準備不充分,我并沒有講述清楚這個問題。”王晨說,這對自己是個警示,今後要對課程進行更廣泛的優化,多角度考慮問題。

“學生也會帶給我很多靈感。”國科大資源與環境學院研究所學生張雯婕介紹,曾經在一節課上,他讓同學們畫一座山峰,有人畫黃土高原有人畫東北黑土坡。一位同學别出心裁畫了一座紅色的山峰,在大家都很費解時,那位同學脫口而出:“這是革命烈士捐血染成的井岡山!”

這件事讓張雯婕很受觸動,自此每一節科普課前,她都會思考如何用45分鐘的時間抓住同學們的注意力。“傳統課程的特點是教和學,科普課堂的要素是思和做。比如我在講影響河流彎曲的地轉偏向力這個知識點時,會設計沙盤跟學生互動。”張雯婕說。

達人 | 播撒“科學”種子,國科大“春分”有點忙

張雯婕

不同于大學校園裡常見的樂隊社團,國科大化學科學學院的王越、梁新虎、羅群毅和葉文彥4名同學專門組成了科普講解團隊,日常進行“科研擺攤兒”。海底火山噴發什麼樣?如何分離鹽巴和胡椒粉?他們經常“流竄”于各個科普課堂,堅決抵制“把知識塞進學生腦子裡”,帶領同學們做有趣的科學小實驗,傳遞背後的科學知識。

作為化學專業的研究所學生,他們還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向公衆科普了很多化學領域的知識,化解公衆對化學概念的誤解。“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大家不會一聽到化學就想到某某實驗室爆炸。”

“野心勃勃”搞科普

針對研究所學生科普課程的管理,國科大科協副秘書長劉衛強表示,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特色,國科大會組織專門的科學家對科普課程設計進行稽核和修正,包括授課知識點的正确性、針對不同閱聽人采取不同的授課形式、把握課程的節奏等。

劉衛強舉例稱,“有一次,一位同學要上關于神經網絡的科普課,為避免課程過于專業和枯燥,我們建議他以‘最強大腦’”節目的片段入手,效果還不錯。”

其實,研究所學生科普團隊隻是“春分工程”的冰山一角,院士領銜的科普報告、服務社群的科普講解,以及深度參與和創作的《加油!向未來》《學不分科》《理性派對》等科普節目都是其中重要一環。

吳寶俊介紹,國科大在科普工作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這裡不僅擁有強大師資力量和學科實力,有能力将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而且擁有全國最大體量的研究所學生,他們是知識創新的活躍力量,也是豐富的科普力量。

“未來,國科大的研究所學生科普團隊還将深入北京市區的多所學校,開展科普服務,影響更多的中國小生。”吳寶俊笑稱,這是他們的“野心”。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史詩

編輯:毛夢囡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