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對扶蘇的記載不多,他是秦始皇的長子,按照長子繼承的傳統,理應由他繼位為秦二世。扶蘇的理念偏向于儒家,與秦始皇信奉的法家背道而馳,在“坑儒”之事發生後,扶蘇當面指責秦始皇,稱:“臣恐天下不安!”秦始皇勃然大怒,把他貶到上郡去監管蒙恬的大軍。
秦始皇把扶蘇“逐出”鹹陽,安排到遙遠的上郡就職,等于是抛棄了他,不願再見到他。直到兩年後,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倒,停駐在沙丘,感到死亡将要來臨,才終于肯“赦免”扶蘇,讓掌管符玺的趙高下诏,準許扶蘇回鹹陽參加自己的喪會。

趙高後來對李斯說,秦始皇當時讓自己把兵符、皇帝玺和诏書一并交給扶蘇(“上賜長子書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如果此言非虛,那麼秦始皇确實是傳位給扶蘇了。
趙高、李斯、胡亥三人為了各自的利益結成一派,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诏,将诏書的内容改成:
指責扶蘇監管大軍兩年,未立下任何功勞,折損了大量将士;不僅不知羞愧,還多次上書诽謗,因無法回到鹹陽當太子而心懷怨恨。将軍蒙恬不矯正扶蘇的錯誤,與其串通一氣。賜兩人死罪,副将王離接管大軍。
扶蘇看到诏書後傷心欲絕,當即要奉诏赴死,蒙恬苦勸無果,最終輕率地自盡了。蒙恬要求當面向陛下問清楚,被使者帶回陽周。胡亥最初還在為是否該誅蒙恬狐疑不決,後在趙高的蠱惑下拿定了主意,将蒙恬、蒙毅兩兄弟一并賜死。
使者來到陽周,告知蒙恬對他的判決後,蒙恬很不甘心地說:“
我雖被囚禁于此,仍然有能力使長城大軍反叛,然而之是以甯死也不叛,是因為牢記着先輩忠貞的教誨,和感戴先帝莫大的恩德。
”他還向使者講了周成王聽信讒言懷疑周公,和商纣王誅殺王子比幹最終亡國的故事。使者說:“我隻是個跑腿辦事的,你和我說這些沒用。”
蒙恬仰天長歎:我到底犯了什麼錯?為何無罪而死!許久過後,他仿佛恍然大悟,長歎後說到:從臨洮到遼東,我築城萬裡,難免會挖斷幾條“地脈”,這就是我的罪過啊!說罷便吞藥自盡了。(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巉萬馀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
長城大軍是秦朝當時最強勁的部隊,人數有30萬,蒙恬長期獨斷兵事(暴師於外十馀年),将士們隻知有蒙将軍,不知有秦皇帝,他完全有能力反叛,也有實力擁立扶蘇。
正如蒙恬所言,他有能力做到。後世人不解的是,他為何不那樣做,扶蘇為何也不要求他帶兵“護送”自己進京?
蒙恬難道不知道沙丘的事嗎?
看到假遺诏後,扶蘇當即要奉命,蒙恬不僅不肯自盡,還這樣勸扶蘇:“陛下現在身在外地,一直沒确立太子。他令我率兵30萬戍邊,令你擔任監軍,這是天下重任。如今來了個使者 ,我們就自盡,怎麼知道其中沒詐?不如當面向陛下問清楚,到時候再死也不晚。”
蒙恬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一是“陛下居外”,如果當真對我們的工作不滿意,為何早不提晚不提?如今秦始皇在外地巡查,身邊沒帶幾個人,朝中和邊疆的臣子都不清楚他的動向。偏偏就在這種時候提了出來,還要求我們立即自裁,此事十分蹊跷!
二是“未立太子”,蒙恬把目前的局面和這封诏書,與“未立太子”之事聯系起來,扶蘇又是秦始皇的長子,說明他意識到此事與皇位繼承有關。
秦始皇的使者帶來了秦始皇的指令,蒙恬卻質疑“其中有詐”。他當然能分辨出使者和诏書的真僞,他質疑的是當今向天下各地下發诏令的人,已經是另有其人了。蒙恬雖然不知道沙丘之謀,但也能大概料到發生了什麼事。
既然如此,蒙恬為何不派兵護送扶蘇進京呢?答案很簡單:他不願意為了扶蘇而冒險,不願為扶蘇賣命。
事實上,無論哪個皇子繼位,都不會影響到蒙恬的地位。他以忠義著稱,值得信任,而且功勞大、職責重,缺他不可。蒙恬大概也是這麼認為的,他不願意為了扶蘇冒險,不認為自己與扶蘇的利益是相關的。
扶蘇自盡後,胡亥已經滿意,原本也是想放過蒙恬的,這一點确實在蒙恬的意料之内。然而在沙丘之謀中立下首功,地位已今非昔比的趙高容不下蒙氏兄弟,一是擔心這兩人會像秦始皇時期那樣顯貴,影響到自己的地位。二是趙高與蒙恬的弟弟蒙毅有私仇,趙高曾觸犯法律,秦始皇令蒙毅判罪,蒙毅不敢輕判,判了個死罪。秦始皇認為太重,就赦免了趙高,趙高從此便憎惡蒙毅。
趙高就欺騙胡亥道:“我聽說先帝一直都想立你為太子,都是因為蒙毅說了壞話,從中作梗,才沒有定下主意。”胡亥是以而改變主意,猶豫了一段時間後,最終決定賜死蒙氏兄弟。
趙高評價扶蘇到:“長子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扶蘇為人仁慈,但絕不懦弱,也絕不迂腐。若真的有别的選擇,他怎麼肯輕易地抛棄自己的生命?如果蒙恬透露出願意支援他的意思,扶蘇難道真的不會抓住機會,奮力一搏嗎?我相信任何人都願意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