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别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共汽車

引言:

在我們的印象中,“的士”這種便捷的出行方式,好像幾十年前才從西方傳入中國。并且西方也是在近百年随着機械技術的發展,才有了出租計程車。而反觀中國,幾千年來,很早就有馬車,可是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古代人出門不是擡轎子,坐黃包車,就是依靠雙腿步行。

可如果真的這樣想,那麼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中國早在公元前,也就是漢朝時期,就出現了“計程車”!那麼這是真的嗎?

漢代計程車-----“記裡鼓車”

其實在漢朝,中國已經出現了“計程車”,當時人命名這件穿越的東西為 “記裡鼓車”,那麼是誰發明了它?又是誰給它命名的呢?

由于資料的缺失,記裡鼓車到底制作者是誰,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不過我們可以把它歸納在“魯班”身上,因為古代“魯班”所代表的,就是衆多的民間匠人。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别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共汽車

更具曆史資料記載“記裡鼓車”的出現和上古黃帝有關系,據說當年上古黃帝大戰蚩尤,為了破解蚩尤的迷霧,創造性的發面了指南車,進而沖出了蚩尤的迷霧大陣,最終大獲全勝。

指南車的技術一直流傳下來,漸漸被改進成了“記裡鼓車”,據說上古時期曾經丈量天下的土地,就是利用記裡鼓車來完成的,其後記裡鼓車因為技術要求高,制作難度大。

成了但是的稀罕物,也隻有古代天子才可以擁有,在古代天子出巡,記裡鼓車是儀仗車之一,而且還是重大禮儀活動,必然出現了點典禮車,

記裡鼓車其動力來源,是前驅的四匹馬,通常它的位置,排在黃帝制造的指南車後面。南北朝時期,記裡鼓車經曆了一個大發展,各種裝飾的出現讓記裡鼓車豪華的不得了。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别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共汽車

到了唐朝和宋朝時期。記裡鼓車依然出現在随駕的儀仗隊中,而且人分數也不斷地則東家,從29多人增加到了三十多人。

當然,按現在的說法,這種車能載人,可是不能沿途上乘客,和現在的計程車的概念有所出入,但是如果按計程車的概念,它就是世界最早 的“計程車”,這樣算是名副其實,

因為它車上 的“記裡鼓”,就是最早的計程裝置!

那麼“記裡鼓車”是怎麼計程的呢?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别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共汽車

首先它的動力,來自于四匹馬,嚴格一樣上說,它就是一輛馬車,但是它的車輪大小直徑,和古代普通的馬車不同,是經過了精心測算過的,而計程方法主要就是依靠輪子。

上古時代,其實在商朝就出現了馬車,而且到了西周時期,馬車已經發展成熟,從兵馬俑出土的秦朝青銅馬車,我們能看出古代在馬車上的許多零部件已經非常的完備。

是以,記裡鼓車的輪子,隻要每轉動100圈,馬車就能正好行駛一裡;其結構根據現在的複原,來自于車輪和車盤之間的一個特制齒輪,不過這個齒輪轉動的速度,比車輪慢得多,工匠們經過多次測算,恰好的做到車輪每轉100 圈,恰好馬車就行駛1裡路,齒輪剛好轉完一整圈。

那麼當時人們怎麼知道它轉動了100圈,走了1裡路呢?作為乘客和車夫,肯定不會去數這個數啊!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别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共汽車

其實這就古人聰明的地方,工匠們為了解決裡程的難題,在古代沒有電腦的情況下,使用了鼓來作為報裡程的工具,隻要記錄鼓敲響了多少下,就知道走了多少裡,這在古代可以說是高科技了

想想即便是希臘文明,在數千年前,也沒發現這種高科技的計程車,甚至連記載都沒有,可見這件東西是當時在全球科技含量有多高。

那麼這鼓不會是人手動力敲響的吧?其實敲響記裡鼓的,是和車輪也聯合的齒輪,當車輪轉動100一圈後,齒輪就轉動一下,帶動車上兩個拿着鼓槌的人偶,手裡的鼓 槌,冬的一下,敲響了小鼓。

可能現在覺得這很簡單啊,但是在古代,科學技術不算發達的年代,制作和研究出“記裡鼓車”,已經是突破性的高技術,

而車上的人,隻要每聽到鼓響,就知道馬車行駛了一裡路。 是以當時,把它定名為“記裡鼓車”的意思,而“記裡鼓”的作用,其精确不亞于現在的計程車,每公裡車程都計算了下來,讓乘客心裡有數,更友善雙方知道了走多少路途,确實是劃時代的工具,

而它的作用,更成為了當時丈量天下土地和來往的路程,一些城郭大小的不可缺少的裝置,為中國古代的管理是功勳卓著的。

可是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記裡鼓車的技術失傳,流傳下來的記裡鼓車實物也越來越少,導緻一度記裡鼓車在出現在曆史文獻中,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王振铎老先生,通過古代文獻記載,自己動手制作和複原 西漢時期的“記裡鼓車”。後來記裡鼓車的模型,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當遊客看到其他博物館,看到“記裡鼓車”時,都無不為古人這一發明之智慧巧妙拍手叫絕。可是 你以為中國古代到處都有記裡鼓車,那麼就錯了,記裡鼓車可不是各地都有,而是集中一些較繁華的城市中,但是記裡鼓車鮮少搭載乘客,

為了解決交通出行問題,唐朝出現了一種劃時代的公交工具, “油璧車”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别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共汽車

唐朝的 “油璧車”,可以說就是,全世界最早記載的“公共汽車”!

那麼為啥它有這麼古怪的名字?它又是怎麼出現和運作的呢?

油壁車的來源,和古代的貴婦人有關系,據說當時坐油壁車最多的,就是貴婦人,而當時這些車,都用青綠色油幕做遮掩,是以也叫“油碧車”。是一種用油漆塗飾過的馬車,在《錢塘蘇小小歌》中,就提到過油壁車,古詩中也有油壁車的記載,例如:。。。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等,還有“妾乘油壁車,郎騎青骢馬”,可見當時油壁車是大家閨秀們的最愛,圍繞這油壁車是發生了許多的傳奇。

其實油璧車,也算是馬車一種,畢竟古代在沒有蒸汽機出現前,馬是全球通行的交通動力,唐朝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從現在考古遺址中發現,長安城的規模比現在西安好幾倍,

而且長安的街坊分布得很合理,都是井字形的劃分,而且還區分了東西二市,這樣一來因為城市太大,長安來往的人口也非常多,為了解決出現的問題,

出現了油璧車,油壁車其動力,需要6至8匹馬,車身和記裡鼓車不同,車聲很長而且還有車廂,為了通風透氣,還在車壁上開了幾個車窗,這樣一來,坐在裡面的乘客乘坐體驗極好。其運輸的範圍在長安一帶,

那麼唐朝的長安人是怎麼租車的?

到了唐朝時期,由于唐朝對外的開拓,馬匹問題已經解決,是以長安和洛陽,有點身份的人,都會騎馬或坐馬車,不過唐朝城市是經過規劃的,是以在唐朝租賃馬匹或馬車的場所,必須去“車坊”。

在《冊府元龜》中記載:“張敬皇太後忌辰,百僚于興唐寺行香。寺侍魚朝恩置齋撰于寺外之商販車坊,延宰相及台省官就食”,就記載了“商販車坊”在興唐寺附近,可見在當時繁華的地方,就會有出租馬車的店家。當然,能夠在繁華地帶開車坊的人,想必是非一般的人。

那麼油壁車能一次搭載多少人呢?

和現代意義的公共汽車不同,當時的油壁車也分大小,大的油壁車可一次搭載十多人到幾十人,而小的一次搭載就6到7人,油壁車的好處很多,一來友善乘客出行,二來友善了遊客遊玩,而且當時價格也不菲,是以顯得氣派和講究,也算是身份的象征。

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時期,臨安府(就是現在的杭州),油璧車又經曆了一次極大發展,南宋時期,英文經濟上相對富裕,為此油壁車也被裝飾的很奢華,車窗挂上了精美的窗簾,車廂内增加了綢緞褥墊,乘客不但可以乘坐,也可以在裡面躺卧!

由于宋代的經濟比唐代更為發達,經濟好也讓人們到處出行,相應的就出現了更齊備的車坊和船坊的租賃服務,而且比唐朝的規模更大,也更加發達。

古人靠兩條腿出行?别被誤導了,我們祖先早有了計程車和公共汽車

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能看到當時宋朝開封的盛況,而且在畫面中還出現了是經營車坊租賃的店鋪。

不過油壁車到了後來,明清時期民間依然還在運作,但是能做十多人到幾十人的非常少見了,清末西方才傳入了黃包車,開啟了另外一個時代。

不過,你會很好奇,古人在但是無論是做計程車,還是做油壁車時,怎麼計算裡程和價格呢?其實這可不是非常随意地丢下幾兩銀子那麼簡單,而是經過嚴謹計算的,在當時無論是單程和往返,都有規定好的計價方式,

是以古人在上油壁車或者叫計程車時,也必須和現代人一樣,先和車夫講清楚去哪裡,雙方計算好大約的裡程和車費。 互相談妥好價錢,才能啟程。但是即便是如此,古人和現代人一樣,也會偶然遇上一些車夫,存在貪心導緻多收車費的道德問題。

看完古代人的出行的方式,你是不是又漲知識了呢?

現在看來,古人的出行方式很落後,可是要懂得任何一種運輸方式,都是經過曆史不斷積累和緩慢發展改進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實上,古人的生活方式并不沒有我們想的落後。因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生活的特點和樂趣,我們不能用現代的方式,去随便判斷古代的人生活,同時也不要用現代的科技,去評說古人的智慧。而是挖掘古代文化有用的地方,繼承和發展,使得中華文明能夠悠久地傳承下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