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羽水淹七軍,曹操為何要遷都?“威震華夏”絕不是誇大其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漢前将軍、漢壽亭侯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發北伐,沿漢水北進,兵鋒直指曹魏在荊州的重鎮襄陽、樊城,僅用一個月便迅速擊敗襄陽太守呂常和征南将軍曹仁,将襄陽、樊城包圍起來。

關羽水淹七軍,曹操為何要遷都?“威震華夏”絕不是誇大其詞

關羽

曹操為緩解襄樊局勢,派當時唯一假節钺的左将軍(從這個角度說是首席武将)于禁為主将,龐德副之,率領共七支部隊,三萬餘人前來救援襄陽、樊城。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水淹七軍,219年8月,大雨滂沱,漢水暴漲,關羽見魏軍駐紮營地地勢較低,下令準備船隻,派人堵住上遊水口,水位漲到最高時再掘開,然後洶湧波濤将曹軍營地滾滾淹沒。于禁、龐德帶部隊上山躲避,關羽指令水軍攻擊被水圍困的曹軍,于禁見大勢已去,為保全士卒,率軍投降關羽。龐德負隅頑抗,不肯投降,被關羽擒殺。

關羽水淹七軍,曹操為何要遷都?“威震華夏”絕不是誇大其詞

水淹七軍

此戰全殲曹軍三萬多人,而且都是從京畿地區抽調的精銳“中央軍”,俘虜曹魏“五子良将”之首、假節钺的于禁,斬殺猛将龐德,“威震華夏”,曹操一度要遷都以避其鋒。

水淹七軍殲滅了曹魏大量野戰部隊,但當時北伐最初的戰略目标其實并沒有實作,襄陽、樊城都還在曹魏手上,那麼“威震華夏”的說法是否過于誇大?曹操意圖遷都的想法,又是不是反應過度了?

其實曹操的形勢遠比看上去艱難得多,水淹七軍直接葬送了三萬多人的精銳部隊。此時剛剛經曆了漢中戰敗的曹操發現,自己手上沒有足夠的野戰部隊了,夏侯淵在漢中之戰被黃忠斬殺,駐紮合肥的張遼和駐紮淮南的夏侯惇此時正在嚴密防禦孫吳,謹防他們響應關羽進攻江北(當然事實證明孫權沒有這個魄力);曹操調徐晃支援襄樊,但當時徐晃手下隻有新招募的士卒,沒有形成戰鬥力,徐晃也是一直磨磨蹭蹭不肯開拔,直到曹操從漢中撤下來的中軍裡選拔了十二個營補充過去,徐晃才敢前去支援。

關羽水淹七軍,曹操為何要遷都?“威震華夏”絕不是誇大其詞

曹操

當時曹魏的心腹地帶——許都、洛陽一帶空虛,兵力被抽調一空。此時的關羽派人聯絡河南境内的盜匪、亂民、豪強,賜給他們官印,封為将軍、校尉等,如宛城侯音、衛開,陸渾孫狼等,甚至曹魏的大學營邺城,也出現了魏諷謀反案,這些人打出的旗号,都是響應關羽北伐,複興漢室。

水淹七軍之後的關羽“威震華夏”是名副其實,此時的河南腹地已經是一片風聲鶴唳。如果能攻克襄陽、樊城,那麼距離許都隻有300多公裡,基本都是無險可守的平原,。隻需十幾天的急行軍便可到達許都,有大批叛軍配合,拿下許都也非難事。此時再不遷都,漢獻帝就會落到關羽手上,成為蜀漢重要的政治籌碼。

關羽水淹七軍,曹操為何要遷都?“威震華夏”絕不是誇大其詞

關羽北伐形勢圖

可惜此時的關羽手上可用兵力不足三萬,野戰有餘,攻城不足,傾盡全力也沒能攻克曹仁鎮守的樊城。想要征調上庸的軍隊支援,但上庸守将劉封、孟達拒絕調動,最後隻得放棄僅有數千守軍的樊城。不久徐晃軍團趕到,擊敗關羽,這次轟轟烈烈的北伐行動隻能就此偃旗息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