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77年,朱允炆于應天府出生,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年僅21歲的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這位年輕的皇帝性格較腼腆,而且又缺乏治國經驗,才能遠遠不及朱元璋,甚至比不上那些雄才大略的叔伯們。建文帝性格内向,沒有那種缺乏自信與強勢,更缺乏鐵腕手段。但建文帝崇尚儒家教育,主張仁政治國。在位期間大力主張增強文官的地位與在國政中發揮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另一方面又主張改革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學家将這一時期稱為“建文新政”。

1398,建文帝開始着手削弱藩國的力量,極力打壓各地藩王。五個實力雄厚的藩王被廢除,燕王朱棣成了建文帝的下一個目标,而且燕王也是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朝廷最難以解決的一個。是以,建文帝在打壓燕王的方式上相當謹慎。1399年8月,燕王在封地起兵,打着“清君側”的旗号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在叛亂開始的時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優勢。他的軍隊隻有十萬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沒有能夠控制任何其他領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并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國。但燕王的上司能力、高素質的軍隊卻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戰争時間的延長,朝廷指揮不當、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點嚴重影響了戰局。直至節節敗退,許多将領投降了燕王。
1402年6月13日早上,燕王朱棣出動重兵攻到南京城外。建文帝被包圍在城内。經過激烈慶戰,燕軍如潮水般地湧人城内,并将皇宮焚毀。燕王遂派人尋找建文帝遺骸。但隻找到了皇後馬氏的焦屍。燕王惟恐建文帝東山再起,一方面對内四處查找,另方面又派鄭和、胡尋找建文帝的蹤迹。
當人們對尋找建文帝失去信心時,37年後,即1440年(英宗正統五年),寄居在廣西田州寺廟裡的一位九旬老僧卻自稱是建文皇帝。燕王遂把他接回京師,寄居在大興隆寺。侍候過建文帝的太監吳亮見這位僧人後,對往事經過一番回憶,回家後自缢而死。那麼,燕王自信建文帝沒有出走,為什麼興師動衆四處尋找?年過九句的僧人,為什麼敢于冒險去見燕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