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不知道大家有是否看過這張照片: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圖檔來源:網絡)

這是一張上了美國《時代》雜志的照片,題為《最美麗的自殺》。

上面的人很平靜,躺在一堆皺巴巴的鋼鐵裡,雙腳交叉在腳踝處,左手戴着手套在胸前,緊緊地抓着她的珍珠項鍊。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并不是一張擺拍,而是一場真實的跳樓自殺事件。

照片上的女主人公叫伊芙琳·麥克海爾(Evelyn McHale),家住紐約,銀行的簿記員。她有一個未婚夫,自己剛畢業不久。

1947年4月30日,伊芙琳坐火車去看望了未婚夫,第二天上午回到紐約,買了一張帝國大廈86樓的天文觀景台的門票,從那裡跳樓身亡。

事情突然到距離僅10英尺的保安都來不及反應。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帝國大廈86樓天文觀景台)

後來在其遺物中,發現了她的遺書:

“我不希望任何人看到我的任何部分。您可以用火化摧毀我的身體嗎?我請求您和我的家人,不要為我舉行葬禮和紀念。

我的未婚夫讓我在六月嫁給他,但我認為我不會成為一個好妻子。沒有我,他會好得多。”

沒有人看到她的身體這件事情,恐怕永遠無法如願。

在她的屍體落在一輛停在路邊的豪華轎車上幾分鐘後,一位名叫羅伯特·威爾斯的攝影學生跑到街對面抓拍了這張不朽的照片。

伊芙琳從小就在單親家庭中長大,陪着她患有抑郁症的母親一起,我們也隻能從遺書的内容猜測她可能存在着抑郁傾向,但這一切已經無法确認。

在中國,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叫做諱疾忌醫,大家會覺得得病是一件很丢臉的事情。

就像我的老大,發燒了,就自己跑到了一個小屋去辦公,擔心自己咳嗽等情況影響我們。

感冒發燒的問題尚且如此,精神疾病的情況更甚。

曾有調查顯示,大多數人不願意把自己抑郁的情況告訴自己的朋友、家人。

無論情況多嚴重,很多人都想自己強撐度過。

同樣的,死亡對于中國人來說,也是一件諱莫如深的事情。

當兩種東西碰到了一起,因為抑郁而自殺,這件事情就變得更加秘密。

這一切,都在靜悄悄地發生,甚至很多人在生活中無法察覺——為什麼平時那麼快樂的人,突然間就沒了。

似乎我們覺得,他們是因為失戀,因為壓力,或者因為什麼才會不開心,那麼想想辦法做點兒什麼,他們就會開心起來。

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

對于抑郁症患者來說,不是沒有動力,他們最痛苦莫過于失去活力。

“我們并不是不知道,抑郁是什麼問題;我們也不是不知道,我們做點兒什麼就會開心起來。但是,我不想動。”一個之前罹患抑郁的朋友這麼跟我說。

沒有人不希望被了解。

但是當環境沒有辦法了解他們的時候,他們隻能自己想辦法。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圖檔來源:《紀事》崔永元對抑郁症的訪談)

霍普金斯的Adam Kaplin在對自殺群體進行調研後得出結論:“其實那些因為抑郁想自殺的人不想他們的狀态更差影響到别人,是以他們更傾向于去毀掉自己。”

而死亡變成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

16年曾經有一位史學天才,出版了兩本史學著作的18歲高三學生林嘉文,以墜樓的方式告别了黑夜和這個世界。而半年前,他患上抑郁症。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圖檔來源:網絡,林嘉文在自己的書櫃前)

林嘉文做好作業,吃了藥,并給朋友發去最後一封電子郵件,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

“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郁、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林嘉文說。

雖然現在很多校園自殺案件被掩蓋,但随着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孩子抑郁自殺的事件被曝光。

前一段時間武漢的一位14歲的中學生,因為媽媽當衆打了他,直接從樓上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選擇跳樓與選擇其他方式的人相比,越來越年輕化。

年輕人容易憤怒、沖動、易激惹,在情緒化的時候更容易做出想象之外的決定。

在那一瞬間,他們會覺得跳樓尋死是唯一正确的決定。

當這些人選擇跳樓的時候,自殺這件事情就已經不在秘密了,最後的畫面都會呈現出來 ,這所做的一切,就是他們在向外界傳遞資訊。

選擇跳樓的人,他們渴望被看見(Beautrais, 2007)。

很多壓抑在心底發不出來的聲音,最後都隻能化成一場自我毀滅的行動,跟這個世界告别。

還有些人會認為,跳樓這件事情沒有痛苦。

事實并非如此。

在心理上,跳出去的一瞬間,就容易感覺到後悔,下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可能是折磨;

在身體上,一旦有其它外界因素幹擾,導緻沒有直接摔死,後續帶來的骨折,截癱,終身殘疾等情況,都将伴随一生。

更何況即使運氣很好成功摔死,但是那灰頭土臉血液橫流腦漿迸裂的畫面,你是否想象過呢?

并非誰都是伊芙琳,能拍出那麼唯美的照片。

同時,這也會給很多目擊者造成心理陰影,還容易傷害到過往行人。(Beautrais, 2007;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 2006; Pirkis, 2013)。

即使這份遺憾自己感受不到,但是身邊的每一個家人、朋友,遭殃的路人,都需要幫你去承載這份痛苦。

此外,現在跳樓自殺的越來越多,還跟我們生活的環境有關。

我們住在高樓林立的環境裡面,有些人可能并沒有想好,但是當“自殺”的想法出現在他們腦海裡的時候,他們能夠想的,就隻有就近取材。

如果身邊沒有任何東西,那麼高樓就成了他們的唯一選擇。

無論是你自己還是身邊的人,但凡有一點征兆,請千萬不要忽視。

世衛組織對自殺人員容易出現的情況進行彙總歸納,稱為六變三托:

“六變”是指性情、行為、花錢、言語、身體、環境的改變。

性情改變:原來腼腆羞澀的人變得飛揚跋扈,原來陽光開朗的人變得孤獨和害羞;

行為改變:做自己不應該做的事、不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時沒有愧疚感;

花錢改變:無論是給别人還是給自己,錢都花光光。用錢來交代和這個世界和某些人的關系。

言語改變: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總是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某本書、某個觀點裡努力尋找自己活下來的理由,找不到就覺得自己該死;

第二階段:找死的理由,死亡的價值、儀式、費用和程式;

第三階段:怎麼死?詢問自殺的方法,在網上尋找,吃什麼藥、吃多少顆等;

第四階段:動不動會提到 “死”字,比如天氣冷會抱怨“凍死好了” ,稍不如意就說“幹脆死了算了”。

身體改變:出現急性或者慢性重病的人都會出現自殺的想法;

環境改變:天災人禍,家毀人亡,越堅強的人越有自殺的危險。因為堅強,他們得到的關心、在乎、支援的幾率就更小。

“三托”:托人、托事、托物。

托人:突然向親友囑咐、要求或委托,加強對某人的照顧;

托事:突然把自己的重大事件,要求或委托他人代為執行或完成;

托物:突然打包身邊重要文物、玩物或寵物,要求或委托他人代為照顧或保護。

真的出現這些情況,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如果他一定要體驗死亡,建議帶他先去蹦極。

臨床心理學家Richard McKeon稱:“一旦我們選擇了死亡時間更長的辦法,我們有可能會後悔,到最後會選擇求助活下來。”

蹦極,就是讓我們模拟一個類似的環境,看看當時我們的狀态。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姑娘說,她為了體驗一下死亡的感覺,選擇先去蹦極試一試。當她邁出腳步的一瞬間,她就已經開始後悔了。

那種完完全全身不由己的感覺,讓她打心底開始恐懼。

這次經曆也讓她意識到,自己其實并不渴望去死,對活着的期待更多。

有趣的是,她的抑郁情緒也從這個時候開始好轉。

幫助他們宣洩自己的悲傷。

弗洛伊德曾寫過一篇論文《無法哀傷》,對哀傷的防禦,導緻了抑郁,如果允許自己哀傷,那麼就不會抑郁。

如前文所說,其實很多時候抑郁患者的情緒,并沒有一個适合他們的宣洩途徑,在環境不允許的時候,他們就把這份情緒壓在心底,久而久之,變成了沉疴。

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環境提供給他們,去開放地讨論自己心底的事情,盡情地發洩自己的難過、憤怒,對他們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治愈的過程。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是以無論是國内還是國外,各種抑郁、自殺互助團體應運而生。

不過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你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建立一個舒适的社交圈,輕松、自在。

也或許有你陪着他,對他來說就足夠了。

需要一個心理咨詢師。

張進在《渡過》中講到,抑郁症患者自殺,往往會發生在從輕度向中度惡化,以及從重度向中度好轉的階段。重度患者往往大腦一片空白、體力不支,不具備自殺能力;

然而,藥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腦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動力),可是情緒的好轉要落後一周(自殺意念還在),而自殺往往在這一階段發生。

是以,有一些人在接受了治療,情況有所好轉後,卻選擇了自殺,讓人錯愕。

因為抑郁導緻跳樓自殺的情況屢見不鮮,其中又不乏一些名人。張國榮,陳寶蓮等。

為什麼跳樓會是他們最後的選擇?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酸!

其實這個時候,一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幹預,對于每一個人抑郁症患者來說,都是莫大的幫助。

文章轉載自公衆号昭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