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小A讀《晉書》系列文集《晉書筆記》之讀《晉書帝紀第二》之五篇

文:小A斯蒂芬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原文【16】:二年春正月,有彗星見于吳楚之分,西北竟天(1)。

魏正元二年(即公元255年)春天正月,有彗星出現在吳楚交界的地方,在西北方向鋪滿天空。

(1)竟天:

就是滿天的意思。

原文【17】:鎮東大将軍

丘儉(2)、揚州刺史文欽(3)舉兵作亂,矯太後令移檄(4)郡國,為壇盟于西門之外,各遣子四人質于吳以請救。

鎮東大将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起兵叛變魏國,僞造永甯太後的指令傳送檄文給各個郡國,并在西門之外設立祭壇舉行盟誓大會。又各自派遣四個兒子送到吳國去當做人質,請求吳國發兵救援。

(2)毌丘儉:

字仲恭,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魏國重要将領。

(3)文欽:

字仲若,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曹操部将文稷之子 ,三國時期曹魏将領。

(4)移檄:

古代官方文書移和檄的并稱,多用于征召、曉谕和聲讨以及釋出公告。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原文【18】:二月,儉、欽帥衆六萬,

渡淮而西。帝會公卿謀征讨計,朝議多謂可遣諸将擊之,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鐘會勸帝自行。戊午,帝統中軍步騎十餘萬以征之。倍道兼行,召三方兵,大會于陳許之郊。甲申,次于隐橋(5),儉将史招、李績相次來降。儉、欽移入項城,帝遣荊州刺史王基進據南頓以逼儉。帝深壁高壘,以待東軍之集。諸将請進軍攻其城,帝曰:“諸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無反志。且儉、欽欲蹈(6)縱橫(7)之迹,習儀秦(8)之說,謂遠近必應。而事起之日,淮北不從,史招、李績前後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敗,困獸思鬥,速戰更合其志。雖雲必克,傷人亦多。且儉等欺诳将士,詭變萬端,

小與持久,詐情自露,此不戰而克之也。”

到二月份,毌丘儉和文欽率領兵馬六萬,渡過淮河向西進兵。

司馬師大會公卿謀劃征讨的計策,朝廷議論的結果大多數認為應該派遣将領前去平定。但是王肅及尚書傅嘏、中書侍郎鐘會卻勸說司馬師親自帶兵前去征讨。

在戊午日,司馬師統帥中軍步騎兵十多萬人前去征讨(毌丘儉和文欽)。(司馬師率領軍隊)每天加倍行進,一路上又召來三個方面的兵馬,并在陳國許國交彙處的郊野之中相會。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到了甲申日,跟着到了隐橋的時候,毌丘儉的屬下将領史招、李績先後前來投降。毌丘儉和文欽移兵進入項城,司馬師讓荊州刺史王基進軍占據南頓向毌丘儉施加壓力。司馬師則高築營壘,以等到東部的軍隊前來會合。許多将領都請求進軍攻打項城,司馬師說道:“你們大家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淮南的将士們本來并沒有造反的想法。而且毌丘儉和文欽想要走縱橫家的路子,學習蘇秦張儀的方法,認為(他們這次造反)遠近的諸侯畢竟都會響應。可是到他起兵的日子,淮河以北都不依從,史招、李績又先後投降進一步瓦解了他的實力。(他們現在)内部有背離的現象,外部又有背叛的情況,(毌丘儉和文欽)已經知道自己必定會失敗,正像被困住的野獸想要決鬥一樣,如果我們選擇速戰正符合他們的想法。雖然也會勝利,但是傷亡人數也會很多。而且毌丘儉等人欺騙诓騙将士們,詭詐善變詭計多端,隻要我們稍微與他們對持一段時間,他們的騙局自然就會暴露出來,這樣我們就會不戰而勝了!”

(5)

隐橋

地名。

(6)蹈:

本義是踩,踏。這裡引申為“走……的路”。

(7)縱橫:

即合縱連橫。

(8)儀秦:

即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和蘇秦的并稱。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原文【18】:乃遣諸葛誕督豫州諸軍自安風向壽春,

征東将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谯宋之間,絕其歸路。帝屯汝陽,遣兖州刺史鄧艾督太山(9)諸軍進屯樂嘉,示弱以誘之。欽進軍将攻艾,帝潛軍銜枚(10),輕造樂嘉,與欽相遇。欽子鴦(11),年十八,勇冠三軍(12),謂欽曰:“及其未定,請登城鼓噪,擊之可破也。”

既謀而行,三噪而欽不能應,鴦退,相與引而東。

于是就派遣諸葛誕都督豫州的兵馬從安風向壽春前進,征東将軍胡遵都督青州、徐州的兵馬從谯國和宋國之間出擊,切斷叛軍的歸路。司馬師則屯兵在汝陽,派遣競州刺史鄧艾都督太山的兵馬進屯樂嘉縣,表現出虛弱的樣子以引誘敵人。文欽随即進軍将要攻打鄧艾,司馬懿就秘密的派遣軍隊,輕松的就來到樂嘉城,與文欽的部隊相遇。文欽的兒子文鴦,當年隻有十八歲,已經是勇冠三軍的将領了。他對文欽說道:“趁現在他們剛剛到來還沒有整頓好,請讓我登上牆去擊鼓助威,然後出擊一定可以擊破替對手。”于是就依照他所謀劃的去施行,可是三通鼓打完之後文欽卻(改變了主意)沒有下令,文鴦(沒辦法)隻好退下城牆,(與父親一起)互相接引着向東撤退。

(9)

太山

:即泰山的簡化稱呼。

(10)銜枚:

古代行軍時口中銜着枚,以防出聲。

(11)鴦:

即文鴦。

本名

文俶(238~291年),字次骞,小名阿鴦, 世稱文鴦, 沛國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末晉初時期名将,曹魏揚州刺史文欽之子。

(12)勇冠三軍:

勇猛為三軍之首。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原文【19】:帝謂諸将曰:“欽走矣。”命發銳軍以追之。諸将皆曰:“欽舊将,鴦少而銳,引軍内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帝曰:“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13)。鴦三鼓,欽不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

司馬師對屬下的将領們說道:“文欽要逃跑了!”于是就要下令派遣精銳的軍隊前去追擊。可是大家都說:“文欽久經沙場,文鴦年少但是銳不可當他們率兵前來,現在還沒有過任何的失利,必定不會逃跑。”可是司馬師說道:“一通鼓士氣高漲,再一通鼓就要衰落一些,三通鼓打完就完全衰竭了。文鴦打了三通鼓,但是文欽卻沒有同意發兵,他們的聲勢已經屈服,不逃跑還等什麼?”

(1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出自《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刿論戰》。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原文【20】:

欽将

遁,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去也。”乃與骁騎十餘摧鋒陷陣,所向皆披靡,遂引去。

文欽即将要撤兵的時候,文鴦說道:“不先打掉敵人的銳氣就走,是走不成的。”于是就率領骁勇的騎兵十餘人沖入司馬師的陣營中,所經過的地方敵人盡皆被打倒,然後才引兵而去。

原文【21】:帝遣左長史司馬琏督骁騎八千翼而追之,使将軍樂林等督步兵繼其後。比至沙陽,頻陷欽陣,弩矢雨下,欽蒙盾而馳。大破其軍。衆皆投戈而降,欽父子與麾下走保項。儉聞欽敗,棄衆宵遁淮南。安風津都尉追儉,斬之,傳首京都。欽遂奔吳,淮南平。

司馬師派遣左長史司馬琏都督八千精壯的騎兵去追擊,又使将軍樂林等人都督步兵緊随其後。等到了沙陽,多次攻陷文欽的陣營,弓弩射下的箭就像大雨一樣,文欽蒙着盾牌才得以逃跑。司馬師大破敵軍。文欽的軍隊全都扔下兵器向司馬師投降,文欽父子與手下逃走打算保住項城。可是毌丘儉聽說文欽兵敗的消息後,丢棄大家趁夜逃奔淮南。結果被安風津都尉追上,斬殺了毌丘儉,将首級傳送到了京師。

文欽于是就投奔了吳國,淮南就被平定了下來。

小A斯蒂芬發表于2020年6月24日。

司馬師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叛亂,文鴦勇冠三軍所向披靡的出世之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