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名人:梁山好漢都有綽号,那麼宋朝大臣都誰有綽号?

有時,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梁山好漢108将,人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綽号,甚至像頭領宋江都有兩三個,如:“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

《水浒》書中交代,英雄好漢的綽号多是江湖上人口順,按照某人的性格特征,長相、行為……随意脫口而出,由此流傳開去,如“霹靂火”秦明,“赤發鬼”劉唐,“鼓上蚤”時遷等等,反過來講,若是混在宋朝,沒人給你起綽号,看似都不好意思出門。

曆史名人:梁山好漢都有綽号,那麼宋朝大臣都誰有綽号?

宋朝經濟甲天下,那時沒有手機、電視,吃飽喝足的人們閑來無事,便拿他人取笑逗趣,由此形成“綽号”流行。

這不光在民間,便是莊嚴肅穆的朝堂之上,有些衣冠楚楚的大臣也未能免了綽号加身。

這裡挑幾位名人說說。

北宋神宗年間,宰相王安石憂慮朝廷财力匮乏、武備松弛,遂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大膽施行改革變法,用人獨斷專行,做事強硬狠辣,任誰相勸也不好使,是以臣僚在背後都稱他為“拗相公”。

司馬光在變法上處處反對王安石,無論大事小情都與之牤牛頂角,故蘇東坡給他起了個綽号叫“司馬牛”。

還有鐵面無私的包拯,他在未做開封府尹之前,京城百姓打官司,不許直接進府衙,需由小吏轉呈訴狀給衙門大人,經層層稽核方能開衙審案。

是以原告為早日洗刷冤情,不得不上下打點,就算最後赢了官司,卻也花費不少。

曆史名人:梁山好漢都有綽号,那麼宋朝大臣都誰有綽号?

待包拯坐堂開封府,是一改前任作風,他審案正門大開,允許百姓直接遞交訴狀,當堂陳述案情,簡單案件往往便當衆宣判,省去了很多麻煩,故汴京很快傳出:“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意思是,百姓打官司别怕沒錢,去找鐵面如閻羅的包大人吧。包拯由此有了個綽号“鐵面閻羅”!

另外,神宗時期的館閣大臣孫覺、孫洙,二人一個胖,一個瘦,都留着一把絡腮胡,上下朝經常同進同出,旁人為友善稱呼,便叫孫覺為“大胡孫”,孫洙為“小胡孫”,一時傳為笑談。

還有徽宗初期的兩位大臣曾布和韓忠彥,二人并列為相,曾布矮小而韓忠彥高大,站在一塊就像烏龜和仙鶴一樣落差。

每次上朝,對面官員一見二人,便忍俊不禁地發笑,時間長了,暗地便稱他們為“龜鶴宰相”。

以上說的多為賢臣,再講幾個名聲不好的佞臣。

神宗朝宰相王珪,人稱“三旨相公”,意思是他每天上殿說“取聖旨”,皇帝批完,他說“領聖旨”,下朝向群臣轉達時說“傳聖旨”,前後任相16年,啥事沒幹,每天就這三件事,可謂屍位素餐,毫無建樹!

真宗朝奸黨丁謂,讒害寇準,謀奪了相位後,整天迎合皇帝的虛榮心,溜須拍馬,謊稱自己有特異功能,能見宮阙有仙鶴飛舞,是以大臣在背後譏笑他為“鶴相”。

再說一位誤國的奸臣賈似道。

賈似道是南宋晚期權相,仰仗妹妹賈貴妃得寵,進入政權核心,在手握大權後,大肆A錢受賄,聲色犬馬,不但喜歡金銀珠寶,還最愛鬥蟋蟀。

有人若進獻他滿意的蟋蟀,往往便能迅速加官進爵。

曆史名人:梁山好漢都有綽号,那麼宋朝大臣都誰有綽号?

賈似道雖身居相位,卻罔顧國家安危,就在蒙古大軍圍困襄陽時,他仍然每天在家中聚衆賭鬥蟋蟀,痛心疾首的百姓是以暗地稱他為“蟋蟀相公”。

綜上所述,小民綽号不過玩笑而已,然為官者的綽号不僅是人品相貌的反映,更多則是民間百姓對其官品的總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