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近代中國曆史上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作為一個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的中國人,沒有人不曾讀過魯迅的文章,更得益于魯迅先生特殊的文風,我們對他的許多名句幾乎已經到了“刻骨銘心”的地步,換句話說,“DNA動了”,譬如《紀念劉和珍君》中的“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流言更使我耳不忍聞”、“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慘淡的人生”、“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以及那句被廣泛調侃的魯迅體:“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可以說,魯迅先生對我們的影響已經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文章中不僅有犀利的文筆、深邃的精神,同樣有诙諧幽默的一面,供我們茶餘飯後聊以解憂,魯迅本人也不僅僅是那個“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憂國憂民民族脊梁形象,他變得更親切、更豐富。

魯迅原名周樹人,生于1881年,家鄉位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浙江紹興,這個地方出過許許多多的曆史文化名人,比如巾帼不讓須眉的革命女性秋瑾,又比如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蔡元培,或許也隻有這樣一個富庶的江南水鄉才能孕育出魯迅這樣才思廣博獨具南國特色的人物。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魯迅蜚聲于世界文壇,在世界範圍内都有着極高的評價,他有許許多多的代表作,《呐喊》《彷徨》《狂人日記》,他曾說過學醫救不了中國人進而棄醫從文以筆為刀鑄我中華之魂,這些都是為我們所熟知的,然而在魯迅的身上,也有一些我們不太知道的趣事,比如他在日本留學期間,也曾深受功課的困擾,許多門課程在及格的邊緣瘋狂試探。
同樣的,也有很多人會感到好奇,作為鼎鼎大名的文學家,魯迅的家境究竟如何?魯迅幼時家境非常優渥,就讀于家鄉的私塾三味書屋,然而周家後來因為一次事故家道中落,魯迅也是以去到農村生活,生活環境改變非常巨大,幼時家庭的變故給魯迅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都反映在了他的文章中,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成名後的魯迅不再依賴于家庭的資本,而是通過創作來賺錢。那麼有人就要問了,作為那個時代最頂級的文學家,魯迅到底能賺多少錢呢?
首先是魯迅作為公務員的收入。1912年,魯迅受蔡元培的邀請,與中華民國政府的教育部任職,共曆時14年。任職期間,魯迅每個月的工資為360塊大洋,換算成今日的币值,一塊大洋約值110元人民币,再考慮當時時局動蕩,民國政府并不能全數發放工資的情況,魯迅每個月作為公務員的收入所得約為兩萬元。這個工資不論是從現在的角度,還是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都是相當高水準的,依照當時民國的物價,魯迅一家以這個工資就已經可以過得非常滋潤了,然而這遠不是魯迅收入的全部。
在蔡元培将教育部改革為大學院期間,魯迅還被特聘為大學院的特約撰述員,這份工作的每月工資是300元,再進行換算即每月三萬餘人民币,年薪将近40萬元。由此可以看出,魯迅一家的生活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富庶了,但這還不是他的收入的全部。作為一個筆耕不辍的作者,魯迅最主要的收入其實是稿費和版稅,他每月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能為他賺取大概500大洋的稿費,這又是一筆五萬餘元的收入,還有版稅,魯迅的書在當時非常受歡迎,曾經就有一次某家出版社一次性給了魯迅先生兩萬大洋的版稅損失費,也就是一次性給了魯迅先生兩百餘萬元。
除卻稿費和版稅,魯迅先生還是一名熱心的教育工作者,由于他名氣極高,非常受青年學生的歡迎,各個大學都喜歡邀請魯迅去開設講座或者進行任教,魯迅曾在西安大學進行講學,還在廈門大學做過教授,這筆教育收入同樣是不菲的,每月也能達到好幾萬人民币。這樣的收入等級,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是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的。這也側面說明了魯迅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換句話說,讓收入與成就相比對,其實是理所應當的,我們沒有理由去要求那些優秀的有卓越貢獻的人都過得艱苦樸素,就好像對待現在的那些勤懇優秀的科研工作者,我們就應該多多發放獎金以資鼓勵,畢竟現在有的演員口齒不清五官亂飛都能日薪208萬呢。
其實魯迅先生能獲得如此高的工資,也和當時的曆史情況有關,民國政府非常重視高等教育,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非常豐厚,當時随便一位大學教師每月都能拿到上萬元的工資,如果是比較厲害的教師,更是能拿到五六萬元的工資,是以像魯迅先生這樣的等級能有如此高的收入也就不奇怪了。而關于魯迅先生本人,我們要永遠記住的,是其深刻的思想和不朽的精神,他是偉大的文學家與思想家,他是拿筆的戰士,在文化的戰場沖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