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文丨卿心君悅

近日,由戴墨執導,陳思成監制,肖央、任達華、文詠珊主演的影片《誤殺2》如期上映。

《誤殺2》的主旨與核心依舊延續了《誤殺1》中的親情與自我、善與惡、人性與階級等元素,不過在此基礎上,《誤殺2》還增加了關于貧窮、疾病、醫保、醫患關系等備受關注的社會議題,以此來豐滿劇情的内容。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不得不說的是,此次肖央(飾林日朗)在影片中的表演真的令人稱贊,精湛的演技讓我覺得他是一個被唱歌耽誤的好演員,至于任達華、文詠珊等的表演,也都是可圈可點的。

不過今天我想與大家讨論的可不是演員的演技,或是影片的拍攝手法等,而是想要基于心理學角度,來與大家探讨為何作為劫匪的林日朗,卻受到了人質、記者、警察以及圍觀人群的支援。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他是劫匪,他也是一個為愛走入絕境的父親

林日朗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每天與妻子為生活努力奔波着,雖然不富裕,但一家三口的生活卻還算溫馨幸福。

直到8歲的兒子小蟲突然暈倒住院,醫生告知林日朗夫婦想要保住兒子的命,隻能手術移植心髒,可是高達200萬的手術費又怎是這個普通家庭可以承受的。

如果說錢沒有讓林日朗絕望,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徹底将林日朗逼到了絕路。

在他通過賣房、借錢、借高利貸湊齊手術費後,卻被告知原本屬于兒子的心髒讓别人搶走了,他不知道對方是誰,但他明白對方一定是個有權有勢的人。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作為父親,他無法接受自己眼睜睜地看着兒子死去,走投無路的他,策劃了一場挾持案,以急診室中的人質為籌碼換取警方幫助找回心髒的可能。

他無心傷害他人,他隻想找回那顆心髒,即便希望渺茫,他也要試上一試。

可是,現實永遠不會如我們期待般發展,心髒找到了,但已經被移入了市長兒子的身體,最終的他,用自己的心髒,換回了兒子的命。

這就是影片《誤殺2》的劇情梗概,一個為愛走上絕路的父親,一個無力反抗現實的父親,也是這樣的形象,讓他獲得了除了幕後黑手以外所有人的支援與幫助。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身為劫匪的林日朗得到了人質以及衆人的支援?

在與警方的對峙過程中,林日朗先是得到了知名記者李安琪(陳雨锶飾)的幫助,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讓公衆知曉了他行為背後的原因,進而又獲得了人質以及大衆的支援與幫助。

那麼為何身為劫匪的林日朗卻得到了人質以及衆人的支援?

可能有人會說,因為同情他的經曆啊,是以才會支援他。

這種說法對,畢竟對弱者的同情是人的本性,但是僅用同情心來解釋人質達馬醫生等人的支援或是幫助行為,并不夠全面。

換個說法,如果你被一個人劫持了,你知道匪徒是個可憐人,你可能會同情他,但是你未必會幫助他。

同樣,林日朗的遭遇值得人同情,但是那些被他用槍挾持的人質之是以會幫助他,并不僅僅是出于同情心。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很多關于人為什麼會有幫助行為的研究,其結論大概包含這幾個方面:

獲得回報,避免懲罰

進化心理學

比較和評價幫助行為的理論

真正的利他主義

這四個大的方面中,基本包含了所有驅使我們幫助他人的原因,我從這四個方面中抽出了幾個典型的小原因來解釋達馬、記者等幫助林日朗的動機。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1、共情

什麼是共情?

共情,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同情或憐憫他人,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共情是當我們感到我們與某人有所聯系時,便會産生共情。産生共情的聯系,并不一定指與某人的關系,相似的經曆,遭遇或是了解對方的痛苦同樣都會産生共情。

共情可以驅使我們為了别人的切身利益而幫助他們。

這也是為何急診室外的圍觀群衆,在了解林日朗的遭遇與痛苦後,會支援他,并反對警方對其進行暴力鎮壓的原因之一。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2、獲得回報

這裡所謂的回報,并非單純地指物質或其他可看見的東西,這裡的更多的是指兩方面:一是自我價值感的提升,二是擔心自己遭受同樣的不公。

先說第一點,幫助行為會對自我價值感有積極的作用。人在幫助别人的時候,會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感,同時幫助行為會加深自我的認可與價值,這也是為什麼一些人在做了好事會心情好,或是會做更多好事的原因。

再說第二點,擔心自己會遭受同樣的不公。心理學認為,我們更樂于給那些跟我們相似的人提供幫助,因為我們的潛意識告訴我們,自己更容易遇到與我們相似的人一樣的困難。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雖然擷取回報這個詞貌似并不好聽,但是人的基因決定了我們趨利避害的選擇,也是基因覺得了人性中必然會含有利己主義,這是無法避免的。

3、内疚感

内疚感也會驅使人産生幫助行為。

在影片中,達馬醫生因為沒能阻止院長奪走小蟲需要的心髒,而對林日朗産生了愧疚感,雖然他并不是罪惡的實施者,但他的無力阻止與妥協依舊讓他有着深深的内疚,也是這種内疚感,讓他在林日朗劫持醫院期間,突然被院長刺傷時,他并沒有幫助院長制服林日朗,而是幫助林日朗化險為夷。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提到,内疚感能增加幫助行為,當人有機會消除内疚感,減少不良感覺的時候,人會盡其所能地去做,達馬醫生就是如此。

4、确定責任

心理學家認為,在場的其他旁觀者會抑制個體的幫助行為,尤其是當緊急情況不甚明了或旁觀者是不容易了解彼此行為的陌生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一群人面對一個陌生人的呼救時,并非每個人都會給予幫助,他們潛意識會認為别人會提供幫助,隻有當陌生人指着自己尋求幫助,或現場隻有自己與對方時,人們更快的給予幫助。

《誤殺2》,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為何劫匪林日朗會獲得人質的支援

這就是确定責任,在群體之中,人的責任意識被抑制,很容易出現事不關己的想法,但是一旦對方指名道姓或是直指自己的時候,人的責任意識被喚醒,更容易産生幫助行為。

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在林日朗受到院長攻擊時,身邊的人都愣在原地沒有動,包括達馬醫生,但是當林日朗呼喊達馬醫生的名字之後,達馬便迅速的上前施以援手。

以上是個人基于心理學角度,對影片中衆人的行為與反應做出的一些粗淺的解釋,旨在與大家一同了解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特點和動機,也希望這些分析,能夠幫助我們帶着更高的自覺和同情心去生活與行動。

卿心君悅,一位情感觀察者,Ta說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