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不貼年畫不算過年。年畫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還具有深厚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其中,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木版年畫就數天津的楊柳青年畫了。在2022壬寅虎年到來之際,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天津楊柳青畫社、北京市紫竹院公園管理處共同主辦,北京皇家園林書畫研究會承辦,北京元施至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福虎迎祥——楊柳青木版年畫展”于1月12日至3月27日在北京市紫竹院公園行宮舉辦。

楊柳青木版年畫展海報
展覽開幕式現場
展覽由著名版畫家、中國美術館原收藏部主任鄭作良,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藝術委員會秘書長王立軍共同擔任策展人。整個展覽共有展品百件,不僅分門别類地展示了各種内容的年畫精品,包括曆史故事、神話傳說、世俗生活、花鳥魚蟲、戲曲故事等,而且還專門設定展廳介紹年畫制作工藝和傳承人視訊,以幫助觀衆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域年畫的風格,為年畫的當代傳承貢獻一份力量。其中,紫竹院行宮紫宵殿(1号廳)主要展示的是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重要藏品、精品,以及琉璃、瓷器、冊頁等形式的年畫産品;靜逸齋(2号廳)則是以豐富的圖文形式,介紹了全國各地的年畫以及楊柳青年畫的詳細制作工藝和工具;栖筠齋(3号廳)重點展示節慶風俗、二十四孝等題材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作品,以及楊柳青年畫傳承人的采訪視訊;天香齋(4号廳)展示了以世俗生活為題材的楊柳青木版年畫。
楊柳青木版年畫精品、藏品
楊柳青年畫的詳細制作工藝展示
節慶風俗木版年畫《元宵賞慶圖》
中紀委駐商務部紀檢組原組長王和民,第九屆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楊承志,中國美術館黨委書記燕東升,林佳楣兒童教育發展基金負責人萬選蓉,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藝委會名譽主任徐鵬飛等嘉賓以及北京相關美術機構的代表數十人出席了當天的開幕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汲取了中國工筆重彩畫和民間版畫藝術的精華,形成了既有遒勁工麗的木刻韻味,又不失民族傳統繪畫特色的獨有風格。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副主任,清華美院教授代大權在展覽現場深有感觸地說:“從年畫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年節的氣氛,更多是看到了中華文化如何在民間得到一種诠釋。中國的繪畫無論是傳統的還是當代的,都是要從民間、民俗、民族中吸取藝術語言的能量。是以,當我們面對木版年畫時,感受到的遠遠要比畫面上展現出來的内容要更為豐富,那就是在表面的紋理形式之外,更深刻的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
天津楊柳青畫社書記劉嶽為展覽發來賀辭并表示,本次展覽是該畫社在2022年舉辦的首場展覽,既以傳統年畫迎新年,也以此方式迎接北京冬奧。據了解,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于1958年,現珍藏有年畫萬餘張、古版6400餘塊,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機關,其完整、系統地傳承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勾、刻、印、繪、裱五道技藝的工藝體系,擁有衆多非遺傳承人。此次展出的木版年畫,繼承了傳統年畫的古法印繪,充分展現了楊柳青年畫遒勁工麗、半印半繪的藝術特色。
對于年畫等非遺的當代傳承與發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苑利在賀信中說道,年畫在現實中雖有活态傳承,但是許多傳統的老樣子卻已很難看到。本次展覽帶來了這麼多傳統的經典,不但能讓觀衆知道楊柳青年畫的過往,也為其未來走向提供一種思考。對此,北京市紫竹院公園管理處黨委書記、園長楊靜從另一角度給予了呼應:“紫竹院行宮是通過定期舉辦曆史文化、非遺藝術等展覽和傳統節日的互動活動,在持續推進高品質文化空間建設過程中,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孩子、年輕人得到滋養。”
周邊文創産品
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始興于明代崇祯年間(約公元1628年前後),至清代雍正、乾隆、嘉慶年間(約1723年—1820年)為鼎盛期。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所産年畫行銷全國各地,傳承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早期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屬于工藝比較簡單的過稿畫,即畫師完成線稿後用薄粉紙摹拓多份,然後填敷色彩。後因需求量激增,就利用木版印刷手段,繪刻墨線圖,印出線版坯子,再以幾塊色版套印主要色彩,最後塗染人物手臉、衣飾等細部。正是因為這種“半印半繪”的多色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制作工藝,其視覺效果毫不遜色于用筆工整嚴謹、敷色層層渲染的中國工筆繪畫作品。策展人鄭作良在展覽前言中就談到:“一般民間年畫色彩運用分色套版,而楊柳青年畫除了套版以外,尤其在人物關鍵部位的臉和手又增加了手繪工藝,稱之為‘開手臉’。這種工藝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絲綢之路的繁華地段新疆乃至中亞一帶。楊柳青年畫繼承北宋以來的宮廷畫院繪畫傳統,尤其是吸收了傳統中國畫的工筆重彩手法,這是其它地區民間年畫所沒有的最大特色。”
2006年,經國務院準許,楊柳青木版年畫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時代在變革,社會在發展,楊柳青木版年畫藝術跟随時代潮流進一步得到弘揚,如何綿延不息、曆久彌新,新時代的人們正在做出回答。
(本文圖檔均由主辦方提供)
責編:賈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