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李淵明知道李世民要争奪皇位,卻不趁早除掉他,他在猶豫什麼?
封建社會下,權力則是王道,古人為了争奪皇權死去活來的,皇子們是離皇位最近的人,如果這個朝代安穩,那麼在任的皇帝肯定要從皇子裡面挑選優秀的皇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不過皇帝有着衆多的妃子,而且皇子也不是一個二個的,隻有一個人才是最幸運的,不過很多朝代都是以皇長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不過曆史上有很多皇子,為了能夠争奪皇位最後自相殘殺。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原本選好了繼承人皇長子朱标,不過朱标因病去世後,他選擇了皇長孫朱允炆繼承了皇位,不過建文帝朱允炆僅僅在位四年便被叔叔朱棣奪取了皇位,不過最為代表性的還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皇位競争,李淵很早就窺視到了李世民的野心,但是卻沒辦法進行阻止。
最終的結果導緻了宣武門事變的爆發,李建成等人悉數被李世民殺害,最終李淵無奈之下退位,李世民也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皇位。古代兄弟相殘争奪皇位的故事太多了,當時的李淵就應該去阻止兩兄弟之間的鬥争,不過為何李淵明明知道卻不加以阻止呢?導緻了殘忍事件的發生。
在當時秦王李世民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李建成的能力不如他,很多人都認為李世民應該是太子,但是李建成是李淵的長子,是以最終李淵遵循了立長的原則立李建成為太子,也是為了讓朝中的大臣信服。李建成沒有什麼大的過錯,隻不過是能力不如李世民,這個時候将太子該換掉,那麼剛剛建立的國家會動搖的,是以沒有理由。
很多人又說了,既然李建成不能動,那麼為何不将秦王李世民給罷免了呢?其實這就關乎到李世民的能力了,李淵是很欣賞李世民的,而且建國初期的時候,李世民為大唐的江上打下了不少的勝仗,如果沒有李建成的存在,李淵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李世民作為皇位的繼承人。
當時的唐朝根基不穩,雖然推翻了隋朝,但是仍然還在和突厥抗衡,這需要李世民去領兵作戰,而且李世民在唐朝的威望比較高,最後一點則是李世民在朝中的勢力,這麼多年李世民已經有了自己的心腹,這也讓李淵十分的忌憚,是以才導緻了他的猶豫不決,最終釀下大錯,不過一将成名萬古枯,每個坐上皇位的人都是不幹淨的。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