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匡胤是個發明大師,他的“四大發明”,讓官員們叫苦不疊

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不僅英勇善戰,而且特别愛搞發明創造。比如他發明了兵器盤龍棍,後來演化為雙截棍,又發明了拳術《32式太祖長拳》。不過我們今天不說武功,單說他在文治方面的發明創造。

趙匡胤是個發明大師,他的“四大發明”,讓官員們叫苦不疊

第一大發明:站朝

我們現在看曆史劇時,發現影視作品中的古代官員們都是站着上朝的,其實不全對。因為在北宋之前,很多進階官員在朝廷之上是有座位的,而且有茶水喝。就比如宰相這一職務,一般情況下,皇帝都會叫人給宰相安排一個單獨的座位。可是到了趙匡胤當皇帝,他覺得臣子就是臣子,再大的臣子也不能與皇帝平起平坐,是以他決定取消宰相“坐朝”的特殊待遇。

北宋初年的宰相叫範質。有一次上朝,範質從座位上起身向趙匡胤奏事,完畢,正想入座。趙匡胤叫住了他,說:“麻煩你把你的奏折遞過來。”範質便将奏折親自交到趙匡胤手上,再轉身去找座位時,發現剛才還在的座位不見了。範質隻好站着上朝。次日又上朝,範質和衆大臣發現座位處空空如也,沒了,知道宰相坐着上朝的曆史結束了。

趙匡胤這麼做,當然是以委婉的方式告訴臣子們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之下,無人能坐。這樣也好。朝堂之上,臣子們分列兩排站着,皇帝則高高在上坐着。君是君,臣是臣,規規矩矩。

北宋之後,各朝沿用此辦法,一直流傳到清朝。

趙匡胤是個發明大師,他的“四大發明”,讓官員們叫苦不疊

第二大發明:長翅膀的帽子

趙匡胤善于觀察。有一天早朝前,他端坐龍椅之上,發現百官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亂轟轟的。這情形,很有點像現在的老師們上課前,學生心不在焉,自顧自講閑話,老師當然要發火了。不過趙匡胤不發火,他喜歡動腦筋。

為了不讓官員們在上朝時交頭接耳,趙匡胤設計了一種特别的官帽—長翅帽,就是長了長長的翅膀的帽子。這翅膀細細的,足有一尺多長,由鐵片和竹篾做成,有一定重量。正因為有一定重量,是以戴着它很不友善,很容易因失去平衡而掉落。如果你戴着此帽在朝堂上歪着頭、低着頭與人私語,帽子會“啪”的一聲掉到地上,那麼,整個朝堂的人就都知道你又在講閑話了,多麼尴尬!搞不好龍顔大怒,砍你的頭都是有可能的。

趙匡胤是個發明大師,他的“四大發明”,讓官員們叫苦不疊

(這是宰相趙普,他戴的就是這個長翅帽)

這樣一來,朝堂上的官員們就隻能有一個姿勢:端端正正地站着,面對面地講話,特嚴肅、特正規,特整齊。

當然,苦了一衆官員們。因為長期戴這樣的帽子,以至于習慣成自然,下了朝,脫下帽子,回家時碰到行人或經過窄巷,居然側身前行,生怕頭上“帽子”被碰落。據說宰相寇準就是這樣的,有一次他穿着讀書人的衣服上街體查民情,在與一老翁交談時,那老翁開口便稱他官爺,寇準大驚,問其故。老翁說,我看到你經過窄巷時,明明可以直身大步前進,你卻側身行走,這一定是戴長翅帽戴習慣了的緣故,是以你當然是官爺了。

趙匡胤是個發明大師,他的“四大發明”,讓官員們叫苦不疊

(這是寇準,他戴的也是長翅帽)

第三大發明:八字大旗

宋初有個叫李符的官員,為人清正廉潔,敢于仗義執言。李符在歸州做出業績,得到趙匡胤的賞識,将他調入京城開封,交給了他一項非常重要的仼務。

什麼任務?原來,到了地方上交租賦和貢物給朝廷的日子了,京西路各州上繳的錢物卻沒有完成任務,而京西路各州是宋朝重點州,富庶州。京西路轄下的東平府人口衆多,有近40萬,徐州和濟州人口也多,徐州還有鑄銅錢和煉鋼的基地……總之,一定是朝廷官員與地方官員勾結,截取利益,中飽私囊,以私廢公。趙匡胤要李符去辦這個案子。

可是李符人微言輕,僅憑一腔忠貞熱血可能難以撼動朝中大員。于是趙匡胤又開始動腦筋想辦法。很快,他想到了“八字大旗”之法,就是由他書寫幾個字,挂在旗上,然後李符打着這樣的旗去辦案,看誰敢不配合?那麼,趙匡胤寫的是哪八個字呢?這8個字是:“李符到處,似朕親行”。趙匡胤這樣的8個字,比聖旨還厲害,因為李符成了皇帝的化身,誰見了都要叩頭迎接,哪還敢不恭不敬,隐藏什麼呢?

很快,李符發現了一百多個問題,整理上報,京西路的問題解決了,一大批地方官與朝中有牽連的官員受到處罰。李府也升官了,成了起居郎。

趙匡胤是個發明大師,他的“四大發明”,讓官員們叫苦不疊

第四大發明:重文輕武

趙匡胤是武人出身,也是因為“殿前都檢點”的武官身份而統領禁軍的。公元960年,趙匡胤憑着禁軍首領的實力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柴家的天下,建立北宋。是以,他太明白武将謀反對一個朝代的傷害了。趙匡胤經常與宰相趙普談論治國之策,有一次談到武官,趙匡胤感歎道:“一百個文官的A錢,都比不上一個武官謀反帶來的禍害呀!”

要讓一個武将沒有反心,靠拉攏和賞賜是不行的,因為拉攏和賞賜會使他更加強大,隻能斬斷他們的權力之源。有鑒于此,趙匡胤破天荒在北宋實施了重文輕武的政策,無論哪個武職,其正職都是文官,武官都是副職。這樣,文官統領武官,武官便無用武之地了。

舉個例子,《水浒傳》中清風寨寨主是劉高,白面書生一個,沒啥用;副寨主為花榮,号稱“小李廣”,箭術天下無敵,人也帥。正職不如副職,這在北宋是常态,管你武将有多厲害,也得屈居文官之下。再看北宋戰神狄青,戰功卓著,宋仁宗封他做樞密使,是正職。就因為是正職,違反了重文輕武原則,文官們集體反對。此後,經常有人給狄青找毛病,終于煩得宋仁宗罷了狄青兵權,使其郁郁而終。

趙匡胤是個發明大師,他的“四大發明”,讓官員們叫苦不疊

趙匡胤以重文輕武之策,杜絕了武人之亂,但造成了北宋整體上的文弱之風,以緻屢敗于遼、西夏與金之手,終至滅國。這是後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