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大出血搶救無效去世,享年62歲。
去世前,他曾問妻子許鹿希:“30年後,人們會記得我嗎?”
其實,不管是30年,還是更久的時間,鄧稼先這個名字都注定會永垂青史。
因為他,中國成功設計出了原子彈和氫彈,進而粉碎了霸權國家對核武器的壟斷,中國從此站起來了!
而為了這份成功,本可以輕松過完一生的鄧稼先,選擇隐姓埋名30餘載。可以說,他為核武器的發展傾盡所有,包括生命。
寒窗苦讀,不忘初心
1924年,鄧稼先在安徽懷甯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呱呱墜地。他的父親鄧以蟄是中國有名的文學博士和著名的美學家。
鄧稼先一出生,父親就對這個襁褓中的男孩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有一番大作為。
鄧稼先6歲時, 蔣、馮、閻三大軍閥越鬥越兇,硝煙彌漫,國内動蕩不堪。
7歲那年,日本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了侵華戰争。
6年後,日本變本加厲地侵占中國,拉開了全國侵華的序幕。
内憂外患下,鄧以蟄語重心長地告訴兒子:“學理才能救國,學理勿學文!”
這句話放到現在也許飽受争議,但對當時的中國确實如此,那時中國科學技術落後,而落後就要挨打。
鄧稼先(右一)與其姐弟
鄧稼先親眼目睹戰火對國家的破壞,在求學期間甚至秘密參加了抗日運動。
17歲那年,鄧稼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南聯合大學實體系,沒想到這一舉動,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更改變了中國的核武器發展程序。
在西南聯大上學時,鄧稼先根本吃不飽,夥食條件非常差,飯碗中常常沙子與米飯共存。
即使是這樣的飯,也要盡快吃完,不然會得到其他同學的觊觎。
吃不飽卻要幹體力活,鄧稼先所在的實體系要做實驗時,清華大學運來了200多箱實驗儀器,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隻能埋藏在離學校二三十裡地以外的村莊下面。
也就是說,鄧稼先和同學們每次要跑到二三十裡外的地方去挖掘儀器,用完還要扛回去繼續埋起來,耗費了大量的體力和精力。
艱苦的條件,并沒有泯滅鄧稼先對實體的熱愛,也沒有改變他想通過知識精忠報國的決心。
在大學裡,他不僅拼命學習實體的相關知識,還對英語饒有興趣,為此遭到同學們的嘲諷:“學洋鬼子的語言,有什麼用呢?”
但鄧稼先自有規劃,他早就計劃好,将來要遠赴國外留學,隻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大學畢業後,鄧稼先前往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彼時的他活力四射,同學們到處吃喝玩樂,放飛自我,而鄧稼先則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
他不是待在實驗室,就是待在圖書館,為此美國普渡大學還給他頒發了一個“史上最苦讀學生”的頭銜。
就是這樣的苦讀,讓本來需要三年才學完的課程,被鄧稼縮短為一年10個月,并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
這年,鄧稼先才26歲,大家都敬佩地稱他為“娃娃博士”。畢業後,鄧稼先被美國的同學和老師挽留。
但優渥的條件并沒有留住鄧稼先的身心,他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做好了為祖國奮鬥終身的準備。
(鄧稼先歸國)
當時的中國,已經有不少優秀的科技人才,比如被世人稱為“中國科制之父”的錢學森。
美國害怕錢學森,他們甯願把錢學森槍斃了,也不想把錢學森放回中國,因為他們認為錢學森能頂5個師。
讓美國人沒想到的是,鄧稼先的力量同樣不容小觑,勝過千軍萬馬,他成功地設計出了原子彈和氫彈,讓當時的美國上司人約翰遜震驚不已。
(錢學森和鄧稼先)
投身核建設,一别28年
1958年,新中國成立已經八年,此時的鄧稼先正值34歲,和許鹿希妻子步入婚姻殿堂5年,日子安穩又幸福。
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鄧稼先偶爾拿了稿費,還會帶孩子們上街去吃喝和買玩具。
(鄧稼先和妻兒)
但在一個稀松平常的日子,他突然對妻子說道:“希希,因為工作調動,我明天就得走。”
妻子許鹿希急忙問道:“去哪?去多久?”
(鄧稼先和許鹿希)
鄧稼先搖了搖頭,無奈地回複道:“不能說。”
任憑許鹿希怎麼苦口婆心地哀求,鄧稼先都是搖頭回應。
最後許鹿希妥協了,她隻要求鄧稼先留一個信箱号碼聯系,但是鄧稼先也拒絕了。
許鹿希才30歲,女兒典典4歲,兒子平平2歲,孩子還處于懵懂無知的年紀,需要父母共同的照顧。
許鹿希還在暢想和鄧稼先未來美好的生活,鄧稼先就要去一個未知的地方,不知歸期。
許鹿希明白,鄧稼先有了比他生命更重要的事情,隻有這件事情完成了,他才會覺得完成了人生的使命,才會感到活得有價值。
作為妻子她必須支援丈夫。于是,許鹿希拼命憋住眼淚,縱有萬般不舍,還是幫丈夫打點好了行李。
可誰也不曾想,這一别,竟然是28年。
這28年裡,這對深情伉俪隻見過幾次面。
沒有人知道許鹿希具體是怎麼熬過這28年的,這其中辛酸唯有她自己最清楚。
她自己是一個醫生,在解剖學教研室教書育人,擔任教授等職,平時忙得腳不沾地,回家後還要照顧兩個孩子,甚至要照顧日漸年邁的公公。
除了身累,還有心累。
周圍人時常對許鹿希指指點點,以為她和鄧稼先離婚了,或者鄧稼先移情别戀,抛妻棄兒,和其他女人遠走高飛了。
對于生活的艱辛和外界的流言蜚語,許鹿希都默默忍受着,她不知道丈夫究竟從事什麼工作。
但以她的聰明才智,她推測出了鄧稼先一定是在為中國的科研努力着,她相信丈夫是幹大事的人,而且會一鳴驚人。
相比妻子的辛苦,鄧稼先的内心更苦,他不僅要忍受孤獨,還要忍受不被人了解的痛苦,更是在守衛森嚴的大院和荒無人煙的大漠戈壁度過漫長的28年。
當時的工作是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也就是說鄧稼先不能被報道,必須過着無人問津的日子,甚至不許發表任何論文。
但為了國家的科研事業,鄧稼先無怨亦無悔。
兩彈元勳,熬到油盡燈枯
1964年10月,中國第1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鄧稼先功不可沒。
原子彈爆發後,鄧稼先還親自率領從業人員前往爆炸現場采樣,以确定最終的結果。
還沒來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悅,他又馬不停蹄地和于敏等人研究起了氫彈。
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鄧稼先及其團隊用了2年零8個月,就成功制成了氫彈,創造出了曆史上最快的速度。
取得這樣的成果,是鄧稼先一日三班倒換來的,他時常感慨:"哎呦,一個太陽不夠用啊!"
但有成功也有失敗,一次實驗事故,讓鄧稼先從生龍活虎變成了纏綿病榻的人。
某次,航投原子彈試驗時,降落傘沒有打開,原子彈掉在地上摔裂了。
從業人員展開了地毯式搜尋,都沒有找到。
鄧稼先作為負責人,急得團團轉,他和部分從業人員驅車親自去尋找。
找到後,他阻止其他人下車:“你們還年輕,不要去。我去看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他獨自一人跑向那塊原子彈碎片,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起來,細細地檢查問題。
雖然穿了防護服,但還是遭到了嚴重的核輻射。
(鄧稼先與二機部副部長趙敬璞)
果然,檢查完畢後,想要走回車裡時,他的步履開始沉重,并且大口喘氣,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生命正在加速地流逝。
但他仍然開心地向其他從業人員報平安。
這個平安,不是指他自己,而是對全國人民來說的。
回北京後,上司強烈要求他去醫院體檢,但鄧稼先選擇了拖延,一來是因為體檢費用貴,二來是因為體檢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但他不想浪費絲毫的時間。
直到身體越來越差,他才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前往醫院體檢,結果并不樂觀,他被檢測出小便中含有放射性物質,肝髒破損。
但鄧稼先卻不以為意,他又繼續參加到核試驗中,在羅布泊繼續工作。
不料,回北京後他就病倒了,原來他不幸患上了直腸癌,并且已經到了晚期。
等他住進了醫院,妻子許鹿希才有機會好好地看他一眼。
放射性钚的衰變擴散後,日夜折磨着鄧稼先,讓鄧稼先不住地歎道:"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
許鹿希心疼他,不斷囑咐醫生注射止痛劑,希望能減輕他的痛苦,也時常輕言細語撫慰他,希望能分散鄧稼先對痛苦的感覺力。
在照顧鄧稼先的這段期間,許鹿希也明顯變老了,這讓鄧稼先愧疚不已:“希希,很抱歉以這種方式回到你的身邊。”
可即使癌細胞轉移,需要化療時,鄧稼先仍放不下他的工作。
許鹿希是懂鄧稼先的,她想阻止鄧稼先不要那麼辛苦,但她同時也知道,如果不讓鄧稼先工作,那比他承受的肉體之痛還要痛上1000倍。
1986年1月,鄧稼先已經被醫院告知無法進行化療了,也就意味着他隻能等待死亡。
雖然生命進入倒計時狀态,但鄧稼先卻松了一口氣,因為他認為自己終于可以回家休養,可以跟生命搶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科研上。
鄧稼先決定用透支身體的方式來跟生命搶時間,許鹿希目睹丈夫為了科研惡意透支自己的身體,隻能偷偷地抹眼淚。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全身大出血,醫生奮力搶救依舊回天乏術,鄧稼先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這個世界,享年62歲。
彌留之際,他對妻子說道:“如果有來生,我還要待在中國,繼續從事核事業。”
可以說,鄧稼先為中國的核武器熬到油盡燈枯,死而無憾。
鄧稼先名字的解禁和逝世,在國内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直到此時世人才真正認識了這位兩彈元勳的功臣。
鄧稼先出名之後,很多記者紛紛登門采訪許鹿希。
當他們看到鄧稼先的家庭居住環境是如此破敗時,他們震驚了。
為了包裝鄧稼先,他們提議用鄧稼先的照片合成到裝修富麗堂皇的豪宅裡面,這樣才符合鄧稼先的身價。
但許鹿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她知道鄧稼先一生不為名,不為利,隻注重精神世界,不注重物質享受。如果把他P進豪宅裡,那就是對他極大的侮辱。
很多人都很好奇,鄧稼先參與核建設,到底得了多少獎金?
其實才20塊錢,當時國家給整個科研組發了1萬元的總獎金,按級别分為10元、5元、3元,鄧稼先是最進階别的獎金——20元。
(鄧稼先和楊振甯)
把名利看輕,把國家看重,這就是鄧稼先的家國大義。
他不求回報,心懷國家,他一輩子不忘初心,胸有丘壑,用最樸素的家國情懷,投入到最危險也最重要的國家建設中。
這樣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如今還鼓舞着無數中國人!!!
—END—
作者|一釩
責編|沐陽
排版|李一可
往期推薦:
60多年前,200多被俘國軍将領雲集功德林,8位将軍上演殺豬趣事
她是晚清最美的格格:50歲為追求溥儀開處女證明,90歲吃餃子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