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智慧城市展區,觀衆在了解華為智能網聯。新華社記者 梁 旭攝
從業人員在位于貴州貴安新區的中國移動貴州資料中心機房内巡檢。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攝
數字化時代,資料中心、5G建設強勁發展的同時,其高耗能問題也日益凸顯。作為支撐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和公共基礎設施,資料中心、5G建設也是關系新型基礎設施節能降耗的最關鍵環節。
特别是在“雙碳”目标之下,以資料中心、5G建設為代表的新基建,必須要成為加速綠色化程序的先鋒。
要資料也要環境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之下,資料中心走向規模化,成為蒸蒸日上的産業。人們将其在當今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比作承載着經濟社會“資料呼吸”與“計算吞吐”的“資料心髒”。
然而,它所帶來的問題也令人瞠目。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和開放資料中心委員會釋出的《資料中心白皮書》顯示,資料中心總體耗電量較高。微觀層面,一個超大型資料中心每年的耗電量超億千瓦時;宏觀層面,根據2020年初《Science》刊登的文章《重新校準全球資料中心能耗估算》,2018年全球資料中心的耗電規模達到全球總用電量的1%。
華為數字能源中國區副總裁、華為資料中心能源軍團中國區CEO胡春池告訴記者,從我國公開的統計資料看,不同機構的統計口徑雖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整個資料中心用電量是全社會耗電量的1.5%左右。
5G建設的高耗能同樣不容忽視。在華為舉辦的“綠色π”活動上,能源研究領域專家分享的資料顯示,一個5G基站的能耗是傳統4G基站的3倍左右。同時,由于信号傳輸距離縮短,基站覆寫面積變小,5G基站數量約為4G基站數量2倍以上才能達到相同覆寫範圍。據統計,三大營運商移動基站總電費每年高達200億元左右。
而資料中心、5G建設從高增長到平穩期還需數年。根據華為釋出的《數字能源目标網助力營運商加速碳中和白皮書》,以某營運商為例,根據未來5年5G建設計劃預測,以其傳統方式建設站點将帶來34%的營運成本增長,其中電費是主要增長因素。同樣,電費在資料中心10年發展總擁有成本中占比超過60%,成為資料中心盈利的關鍵因素。
要節能還要賦能
解決以資料中心、5G建設為代表的新基建高耗能問題,成為政府、業界共同發力的方向。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紛紛出台低電能利用效率(PUE)标準,降低資料中心能耗。
國家層面相關政策陸續出台。去年7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新型資料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深化新型資料中心綠色設計、施工、采購與營運管理,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支援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對高耗低效的資料中心加快整合與改造。建立大型及以上資料中心達到綠色資料中心要求,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資訊化部等聯合印發《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動資料中心和5G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品質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資料中心和5G基本形成綠色集約的一體化運作格局。資料中心運作電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明顯提升,全國建立大型、超大型資料中心平均電能利用效率降到1.3以下,國家樞紐節點進一步降到1.25以下,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
華為無線網絡産品線SRAN領域副總裁段浩介紹,華為将在裝置高內建化、站點極簡化、網絡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環保化4個方向持續技術創新,建構5G全綠色網絡,支撐網絡能效提升。
技術創新是華為應對可持續發展訴求的殺手锏。胡春池介紹,華為在智能微子產品解決方案、綠色方案、電力子產品方案、安全方案、數字化方案等方面的創新,都是沿着工程産品化、産品子產品化、子產品智能化、資料中心低碳化方向發展,目标是建構更智能、更低碳的資料中心。
“比如,原來建設模式下的傳統機房PUE高,節能效果差。通過我們的智能微子產品方案,可把原來傳統、雜亂的資料機房打造成一個節能、高內建度設計、遠端可監控的資料中心。将傳統PUE大于3.0的機房降到1.3以内。”胡春池說。“再比如,智能锂電是當下創新熱點,傳統資料中心機房采用的鉛酸電池體積大、量重、壽命短。而我們采用智能锂電技術來做這個系統,能量密度提升了3倍以上,占用不到30%的空間資源。”
胡春池介紹,AI技術在資料中心的部署,可降低能耗8%左右。“資料中心通過AI技術自動調優,類似于辦公室中人走了自動關燈,空調根據人員流動自動調節。資料中心根據外界溫度、IT制冷需求,調節不同的參數,實作更節能。”
就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碳排放影響,生态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指出,在需求驅動視角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将帶來明顯的增耗效應。而在技術創新視角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将帶來顯著的減排效益。有研究表明,5G技術機關資料傳輸能耗将有望降至4G的10%至2%,并有助于降低智能手機、物聯網等終端裝置的電池消耗。
綠色新基建已在路上
“既要節能的新基建,也要新基建的節能。”這是“綠色π”活動上專家們的共識。
柴麒敏認為,綜合考慮增耗和減排的直接及間接效應,“十四五”期間,新基建每年平均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約7300萬噸。長期看,資訊技術和能源技術“雙重革命”的疊加效應會進一步顯現,新型基礎設施對行業智能化更新改造、綠色化要素協同的減排效益将充分發揮。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的報告指出,在歐洲和北美,移動通信技術對社會節能減排的貢獻在2019年達到1∶10,這意味着移動通信每消耗1千瓦時電的同時,降低社會用電達到10千瓦時。GSMA認為,這一數字将在2025年達到1∶20。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資料中心采用了華為全新的FusionModule2000智能微子產品,通過子產品化的設計和工廠預制,資料中心建設周期縮短50%。此外,采用iCooling等技術後将PUE值從2.0降低至1.5以下。改造後的資料中心,每天節省的電量相當于一個普通病房兩年的用電量,目前醫院能耗已下降到原先的70%。
人們欣喜地發現,伴随綠色節能新應用的實施,像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資料中心綠色化技術疊代的例子越來越多。
柴麒敏表示,“雙碳”目标下,新基建高品質實施“雙碳”戰略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為此,他建議,要提前布局轉型戰略,搶占全球零碳産業新賽道。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新型基礎設施的綠色低碳導向,有效應對基礎設施碳排放鎖定效應和擱置資産風險。同時,引領資本流向,發揮公共投資的綠色低碳撬動作用。此外,應該出台扶持政策,實施綠色新型基礎設施激勵計劃,提供新基建碳中和綜合解決方案等。(經濟日報記者 曹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