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導讀:這個題目有點大,成因也很複雜:宗教、帝國體制、民族、信仰等因素,都是導緻帝國滅亡的重要原因。帝國經過四大哈裡發時期、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三個階段,時間跨度長達600多年;遜于國祚千年的東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版圖超過1300萬平方公裡,從中亞草原到大西洋沿岸都是帝國的疆域。至于帝國覆亡成因複雜,本文隻列舉部分原因不能面面俱到;同時隻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阿拉伯帝國從立國到鼎盛僅僅經曆了一百多年,在倭馬亞王朝手上帝國版圖達到了巅峰;也正是在這一年,阿拉伯帝國内部完成了朝代更疊(由阿拔斯王朝替代倭馬亞王朝)。直到公元1258年,阿拔斯王朝被蒙古帝國滅國,才正式宣告阿拉伯帝國退出了曆史舞台。其實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内各地總督割據,帝國政令已經有不出兩河流域的狀況。從中亞草原到大西洋沿岸的版圖神話也逐漸消亡,

版圖龐大的阿拉伯帝國崛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農耕時代缺乏持續統一壯大的土壤

一般古國的崛起往往伴随的是文明的傳承,而在社會生産力比較低下的古代,大江大河成為農耕和城市飲水的必備條件,是以四大文明古國的誕生都在大江大河邊。帝國的誕生的條件相對苛刻,龐大的版圖、充足的水源、足夠的耕地、彪悍的軍隊等都成為帝國必不可少的标簽。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崛起于兩河流域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沒有羅馬與波斯之前持續長久的戰争,也許也沒有阿拉伯帝國。為了争奪東西方商路的戰争持續了7個世紀,雙方都受到了巨大的削弱。鹬蚌相争漁翁得利,薩珊波斯被嚴重削弱後才有了阿拉伯帝國的趁勢崛起。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但是當阿拉伯帝國迅速擴張沖出阿拉伯半島後,版圖東西跨度超過了數千公裡。在阿拉伯帝國超過1300萬平方公裡的版圖内,沙漠、山地、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在生産力低下的古代,淡水資源的缺乏制約着農耕的産出以及人口的增長。部族之間為了争奪水源和牧場大打出手,實屬經常現象。沒有足夠水源灌溉耕地導緻農耕人口不足,單憑遊牧無法長時間支撐起主體民族向外擴張的基礎(現在中東發達是因為發現了石油)。帝國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的産出不足以支撐支出,是以經濟上貿易稅收以及礦産收益成為必要的補充。沒有大規模的人口,沒有完善支撐帝國長治久安的管理制度,單靠武力征伐,缺乏成為可以穩定傳承帝國的基礎。

帝國版圖内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始終影響着帝國穩定,長達200年的十字軍東征嚴重損耗了帝國實力

超出阿拉伯半島外的帝國版圖,基本上都來自拜占庭帝國(北非、地中海沿岸)和薩珊波斯(伊朗高原、中亞地區)。沙漠中的綠洲中的耕作、海洋貿易的港口、放牧的牧場,多種場景在帝國内部呈現。千百年來的自然傳承,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信仰。雖然阿拉伯帝國憑借武力擴張推行宗教,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始終是帝國穩定的困擾。不同民族和信仰有着這樣或那樣的隔閡和沖突,即便是在伊斯蘭内部也存在着不同教派的紛争。信仰力量的沖突、不堪忍受的底層群眾與貴族的沖突,都會深刻影響着帝國的穩定運作。按照客觀的自然發展規律,當帝國的實力不足以壓制這些沖突時,這些因素都會爆發出來,成為推動帝國走上衰亡的掘墓人。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前文我們說過,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的契機來源于羅馬與波斯戰争的互相削弱,這才讓阿拉伯帝國趁勢崛起。然而伴随着帝國誇張,因宗教和戰争的原因,帝國不可避免地與基督世界發生了沖突。北非、埃及、中東地中海沿岸這些都是原東羅馬帝國的版圖,與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阿拉伯帝國有着尖銳的沖突。宗教、疆土、利益等各種因素的糾葛,讓阿拉伯帝國與歐洲以及東羅馬帝國經常爆發戰争。尤其是在倭馬亞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曾經兩次威脅到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可見戰況之慘烈。在阿拉伯帝國的繼業者塞爾柱帝國時期,引發了雙方将近兩個世紀的九次十字軍東征。雖然戰争的結果以羅馬教廷的失敗告終,但是長期的戰争對于阿拉伯帝國(或分裂出的塞爾柱帝國)的打擊同樣沉重。阿拉伯帝國的實力被進一步削弱,加速衰亡。

軍事封土制導緻的分裂、宗教内部教派之間的激烈鬥争、不斷發聲的農民起義都對龐大的帝國造成不小的創傷

阿拉伯帝國建立後,在穆斯林内部也有教派之間的激烈鬥争。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激烈争端早在阿拉伯帝國時期,甚至達到了王朝更疊的地步。創造了阿拉伯帝國鼎盛版圖(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裡)的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被阿拔斯(黑衣大食)王朝取代就是教派之間的紛争。遜尼派倭馬亞王朝的建立,宣告了阿拉伯帝國内部的分裂。而失敗的哈希姆家族在什葉派的幫助下替代了倭馬亞王朝,但是再也沒有恢複到版圖鼎盛時期的盛況。雖然阿拔斯王朝建立,但是畢竟瘦死駱駝比馬大的倭馬亞王朝也有自己的底蘊,遠遁到西南歐的西班牙建國延續了王朝。封堵直布羅陀海峽後,讓阿拔斯王朝也鞭長莫及。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建立阿拔斯王朝的哈希姆家族,在建國過程中獲得過什葉派的巨大幫助。但是建國後阿拔斯王朝皈依了遜尼派,開始打擊什葉派。這引起了什葉派的巨大憤怒,僅僅幾十年後的公元788年,北非建立了什葉派的伊德裡斯王朝;同樣在埃及,什葉派又開創了法蒂瑪王朝(綠衣大食),鼎盛時期版圖也橫跨歐亞非(雖然歐洲隻有南歐的島嶼);強大的什葉派法蒂瑪王朝頻頻向阿拔斯王朝發動進攻。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法蒂瑪王朝

而在原來阿拔斯王朝的版圖東部,也誕生了先後分裂出塔希爾王朝、塞爾柱帝國等割據勢力。而且這些分裂勢力強大,塞爾柱帝國甚至成為應對十字軍東征的主力。在倭馬亞王朝統一鼎盛的阿拉伯帝國,到了阿拔斯王朝時期不斷分裂出狀況;可想而知阿巴斯王朝有多心塞,作為統一的阿拉伯帝國遭到了巨大的削弱。

絲綢之路中斷造成的商路遷移,進而海上絲綢之路的崛起,造成了阿拉伯帝國稅收的巨大損失

前文我們說過,阿拉伯帝國由于農耕産出先天條件不足的原因,商業貿易在帝國收入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況且阿拉伯帝國占據着東西方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的中端,商業稅收賺得盆滿缽滿。帝國财力充足,可以維持足夠的中央直屬的常備軍隊保證政令通行無阻。而各地總督也因為能夠分到充分的利益,進而對帝國中央政府言聽計從。此時東方大唐帝國空前強大,與阿拉伯帝國兩大帝國穩定的政局進一步促進了貿易的繁榮。

随着怛羅斯戰争的結束和安史之亂的爆發,吐蕃逐漸取代唐朝成為西域的主宰。唐帝國的内亂讓絲綢之路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而吐蕃對西域商人收取重稅也讓絲綢之路進一步蕭條。中原王朝失去對西域的統治長達千年,直到清王朝平定準噶爾汗國才再次統一。同時唐帝國北方被叛軍摧殘得不輕,為了平定叛亂隻能從朝廷控制的南方抽取稅收。藩鎮割據以及經濟重心南移都造成了傳統絲綢之路的萎縮(宋元時期海上貿易路線逐漸興盛),這對依賴貿易稅收的阿拉伯帝國的經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顯而易見沒有充足的賦稅就無法維持足夠的雇傭兵,軍事封土制下的阿拉伯各地的總督無法獲得足夠的利益自然不會再想以前那樣言聽計從。割據勢力紛紛獨立,分裂的帝國無法制約,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

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曾經縱橫歐亞非,它是如何衰落滅亡的呢?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我是曆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