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代傣族社會進入了長達250多年的部落混戰,進而步入封建領主的上升時期,佛教成為全民信仰,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傣族文學也随之進入高峰階段,産生了數量衆多的叙事長詩,以“五大詩王”為其鼎盛的标志。
阿銮故事體長詩是傣族文學中獨有的。它以作品的完整性和系列性,藝術風格和表現方法的共同性而在傣族貝葉文學中自成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阿銮故事體長詩取材于佛本生故事和傣族英雄傳說,内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系、倫理道德、婚姻戀愛等各方面,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和浪漫主義的風格。
英雄史詩有《相勐》、《粘巴西頓》、《粘響》、《玉南妙》、《九顆珍珠》、《金牙象》、《召溫邦》等數十部作品,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傣族封建領主統治集團通過戰争兼并,統一傣族社會、建立地方政權的過程,折射出民族上升時期的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随着佛教傳播,印度文化對傣族文學産生巨大影響。英雄史詩《吾沙麻裡》是由印度的一個小故事發展演變而成;《蘭嘎西賀》和《十二頭魔王》的題材和情節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但主題思想、人物塑造和叙事結構均有變化,成為反映社會生活、政治鬥争與宗教鬥争的巨幅畫卷。
叙事長詩以《召樹屯》、《南兌罕》、《千瓣蓮花》、《金芒果》、《松帕敏》、《緬桂花》、《三隻鹦哥》、《三牙象》等為代表作,集中反映封建領主的殘暴和内讧,歌頌人民的反抗精神,表達當時的社會理想和生活願望。這些作品在題材、主題、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結構安排、藝術手法和細節描寫等方面,共同構成傣族英雄史詩和叙事長詩的民族特色。
貝葉叙事長詩的創作題材、主題思想、人物性格,乃至詩歌意象及描寫比喻等方面,也浸潤着佛經文學的色彩。小乘佛教的傳說故事所表現出的人物形象、生活内容、思維方式和觀念學說,為貝葉文學開辟了許多新視角、新内容,尤其是對貝葉叙事文學的創作起到很大推進作用,同時對傣族文學發展産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思可法時代(14~18世紀)
這個時期傣族地區的地方政權進入強盛時期,商業經濟興起,社會沖突日趨複雜,戰亂頻繁,直到明王朝推行軍屯制度之後,傣族地區才重又趨于穩定。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傣族文學出現了悲劇叙事長詩和傳奇小說。
在第一部悲劇叙事長詩《宛納帕麗》的影響下,先後出現《南波冠》和被稱為傣族三大悲劇叙事長詩的《娥并與桑洛》、《線秀》和《葉罕佐與冒弄央》等作品,它們與《葫蘆信》、《南娥洛桑》和《孔雀姑娘》一道,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沖突和現實生活,突顯傣族古代詩歌美學觀念的變化及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張揚。
散文體傳奇小說,如《岩蘇岩西和岩披格》和《召賀瑪》等,由一系列短小精悍的故事謀篇,以刻畫主人公的智慧為情節主線,講述主人公與領主、佛爺、富人進行的鬥争,語言尖銳、潑辣,風格幽默、诙諧。這種體裁為後來的散文、小說創作鋪平道路。
這一時期産生了兩部文藝理論著作,一為佚名的《論傣族詩歌的内容及其價值》,一為傣族高僧帕拉納的《論傣族詩歌》。後者抨擊了當時傣族社會的文風,強調詩歌創作應與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相結合;同時論述了傣族傳統詩歌的特征和作者的文學主張,在傣族思想界和知識界的影響最為深遠。
刀安仁時代(18~20世紀40年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衰落,各邊疆各民族逐漸覺醒,反帝反封建鬥争疊起的時代。傣族文學以反封建、抗列強為主題,出現許多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民歌,特别是萌芽不久的傣戲在時代洪流的推動下得到迅速的發展。
傣戲大抵形成于清代,最早出現在德宏的盈江縣,也主要流傳在德宏,當地著名的知識分子刀安仁為推動傣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刀安仁是盈江幹崖地區土司的後代,深受漢文化的熏陶,他酷愛詩歌,創作了歌頌正義、反抗侵略的長詩《抗英記》。他喜歡滇戲,倡導滇戲的傣族化,并組織傣族知識分子和藝人将漢族戲曲中的《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說嶽全傳》等改編成傣劇,并翻譯了一些漢族劇目。他建立第一個專業性的傣戲班,并為系統培養傣戲演員主持編寫一本戲曲唱詞《喊千莊》,意為“唱千種”。在100多年的發展中,傣戲大約積累250多種傳統劇目,其中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代表性劇目是《布騰那》和《十二馬》;根據民間叙事長詩或傳說、故事改編而成的劇目有《景色勐煥》、《沐英南征》、《相勐》、《蘭嘎西賀》、《阿銮南道》、《丙吉丙利》、《三牙象》、《帕罕》等,也有從漢族古典名著移植或改編的劇目。傣戲在借鑒漢族戲曲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些傣族的民間歌手(章哈),繼承傣族民歌傳統,創作了一些反映社會主義現實生活的新詩,康朗英、康朗甩和波玉溫是西雙版納地區的三大著名歌手;莊相則是德宏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歌手。
傣族文壇上也陸續出現了一批漢文作家和詩人。中青年作家征鵬、方雲琴創作的《南國情天》是傣族當代文學中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岩溫扁和岩林在創作的同時,也對傣族傳統文學的整理、翻譯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女性作家帕罕的短篇小說和崔再娟的電視劇創作,方岩和玉濤的傣文創作也引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