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芬芳馥郁的宋詞百花園中,一代代詞人用他們飛瀉的才情點綴着一株株琪花瑤草。一代女詞人李清照更是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和心思,為她特别喜愛的梅花傾注情感,在她現存的40餘首詞作中,寫梅花的詞作就有9首。
梅花,素有“雪中高士”的美譽,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列為“四君子”之首,“歲寒三友”之一。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對梅花青睐有加,詠梅佳作更是精彩紛呈,流芳千古。

到宋代,梅花更是以其清高、高潔的品質,赢得了無數文人的心,王安石說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林逋說梅花“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而被譽為“婉約詞宗”的女詞人李清照,更是對梅花情有獨鐘,她一生愛梅,她将自己的情感經曆和人生際遇填進梅花詞中,她的梅花詞别有韻味,引人注目。
李清照之前的詠梅作品,不管是詩歌,還是被譽為“一代文學”的宋詞,都隻是借梅花的形态、氣味、色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審美情趣,梅花在這類詩詞中象征着一種高雅的情趣,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托物言志”。也就是說,這類作品僅僅停留在對梅花的形态或韻緻的描寫上,并沒有更進一層的生發。
對于這一點,李清照有着清醒的認識。是以,她在《孤雁兒》一詞的序言中,毫不客氣地說:“世人作梅詞,下筆便俗。予試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正如王國維所言:“格調雖高,卻無一語道着。”李清照之前的詠梅作品總體水準并不高。而李清照的詠梅詞除繼承前輩詞人的傳統外,她還以一位思想深刻、目光敏銳、才華卓越的作家賦予梅花以更深廣的思想内涵、更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色,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審美情趣。
事實上,這不是李清照對前人刻意的指責“月旦評”,也不是她自命清高、頤指氣使的話語。李清照的詠梅詞也确實突破了前人詠梅的固定套路,她沒有簡單地停留在一般詠梅詞的托物言層面,而是将所詠之物與所抒之情融為一體,達到了人與景合二為一,景與人水乳交融的境地。
李清照出生于山東濟南的一個士大夫家庭,自少便有詩名。在李清照18歲那年,她邂逅了趙明誠,兩人一見鐘情,墜入愛河。同年,兩人步入婚姻殿堂,婚後,李清照的生活幸福美滿。
後來,李清照和趙明誠回到青州老家,她在這裡度過了十三年的以學術研究、金石書畫為主的惬意時光。在青州初期,他們相濡以沫,舉案齊眉。在青州後期,趙明誠被仕途牽絆,經常要到外地出差,夫妻二人也是聚少離多,李清照不得不獨自面對生活,是以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強烈。
雖然這十三年有牽腸挂肚,有獨守深閨,有悲喜交加,相對于他晚年的飄零寓居,這十三年是李清照一生最為難忘的歲月,至少她的生活是相對穩定的。
南渡之後,丈夫趙明誠不幸病故,晚年的李清照輾轉漂流于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孤苦中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因為有着這樣的人生經曆,梅花自然而然地成為李清照寄寓情感和人生際遇的載體,梅花也成為李清照自我形象的象征,她将自己情感和人生際遇寄托在梅花中。是以,在李清照的詠梅詞中,梅即是人,詠梅賞梅、愛梅憐梅,即是自詠自賞、自愛自憐情感的外化。
李清照的詠梅詞不是像以往的男性詞人那樣,在歌舞宴會上随手寫成,讓歌女演唱,為歌舞助興的應酬之作;也不是花間樽前的自我消遣,而是真實地記錄她的生活感受。
李清照詞中的生活和情感都是她親身經曆和親身體驗過的,帶有詞人自己的個性和情趣,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情美。李清照晚年寫過一首《清平樂》,便概括了自己一生賞梅的經曆。詞是這樣的: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赢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鬓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上片是詞人對她和趙明誠往昔賞梅情景的回憶,詞人抓住“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這兩處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生動地再現了詞人早年賞梅的情景和興緻,表現出她早年生活的歡樂、閑适,也能看出步入婚姻殿堂的李清照對生活的熱愛。
李清照婚後,與丈夫趙明誠感情極笃,幾乎朝夕相處,歌詠唱酬,文字校斟,抽書鬥茶,頗得唱随之樂據《清波雜志》載:“傾見易安族人言:明誠在健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誠每苦之也。”可見,這首詞“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一句,正是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下片是詞人對南渡之後長期飄零寓居生活的綜述。詞人以“故應難看梅花”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身世之苦、命運之憂,表現出當時詞人飄零淪落、衰老孤苦的處境和飽經磨難的憂郁心情。南渡之後,李清照過着飄零寓居的生活,特别是趙明誠的去世給詞人造成了極大的精神打擊,她的生活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此時雖梅花依舊,而詞人的心境已大異于前,追憶往昔,那雖零落但仍能帶給自己無限歡愉的梅花,而今即使把它揉碎也換不起一點歡樂,反而赢得了滿身的清淚。醉看梅花片片飄落,怎能不讓詞人睹物思人、黯然傷神?梅花的命運,不正象征了詞人自己晚年漂泊無依、飄零寓居的身世嗎?
梅花是李清照寄寓情感和人生際遇的載體,這一點前面已經說過,但要将這一點完完全全地表述出來,還得以她的梅花詞為參照,從她的梅花詞中一窺詞人的心境和情感曆程。
《漁家傲》作于李清照在青州生活期間寫的一首詞:
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這一時期的李清照經曆了喪父之痛,熙甯、元豐、元祐的時代環境也讓李清照初嘗了世态炎涼和人情冷暖,她回青州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但此時的李清照因為愛情,是以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憧憬。青州的時光可以說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快樂充實的日子。
初到青州,李清照和趙明誠舉案齊眉,琴瑟和鳴。青州甯靜的生活讓她暫時遠離了城市的車馬喧嚣和世事的紛紛擾擾,他們在青州老家修築了一座以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命名的歸來堂。他們在歸來堂共同緻力于金石書畫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共同交流探讨詩詞文學的創作。
創作研究之餘,他們便攜手來到庭院,共賞庭院中盛開的梅花,這種充實的、令人愉悅的、品性高潔的生活在《漁家傲》中得到了充分展現。詞中所寫便是他們踏雪賞梅的景緻,梅花冰清玉潔或許就是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的象征吧。
這是一個漫天飛雪的日子,庭院中的一樹紅梅傲然而立、淩雪綻放,朵朵嬌豔的梅花點綴在冰玉般潔白的枝條上,窗外唯美動人的景象深深吸引着李清照,她顧不得外面的風雪,迫不及待地來到庭院,她要細細地欣賞雪中的寒梅。
詞人用細膩的筆法描摹了早春寒梅的姿貌情态:“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詞人眼中的梅花,猶如美麗的女子妩媚的笑臉。詞人對梅花美麗的容顔稱道不已,同時對寒梅淩霜傲雪、純潔靜美的品性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在百花凋零的冬天,梅花迎着風雪傲然怒放,它傳遞着春天的消息,它是春天的使者,它能給人們帶來無限美好的希望。人們喜愛梅花高潔、堅強的品格,喜愛它不畏嚴寒,立志奮發的精神。
結尾一句“此花不與群花比”,詞人眼中,梅花代表了詞人的審美情趣,也代表了詞人對美的理想和追求。李清照把形神兼備、唯美蘊藉的寒梅和自己的心靈美、感情美融為一體,贊美了梅花高潔的品格。
梅姿映襯于雪中月下,愈顯其品性高潔、風韻優雅,正如高人雅士之風韻氣質。而李清照的這一句也将詞人卓爾不群、豪放超邁、自豪自信的個性抒寫得淋漓盡緻。
那美麗嬌柔、寒潔素豔的梅花是正值顔值巅峰、才華橫溢、才情并茂的女詞人的寫照,而寒梅超塵絕俗、不畏霜雪的品質則是李清照對美好人格精神的追求和期待。
同為李清照青州時期的詠梅之作《滿庭芳》,也展現了她的這種情緒,詞人借梅花清瘦高雅的形象,抒寫個人情思,堪稱詠物詞中的佳作。
上片中,詞人對梅花有一段用詞精緻考究的描摹:“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鈎。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臨。”
這是一個乍暖還寒的初春時節,李清照閨閣裡彌漫着濃濃的愁思。原來丈夫不在身邊,她在大好的春光裡也沒有了出門踏青的興緻,卻深鎖深閨,孤獨寂寞之情盡顯無遺。而此時,見到自己親手栽種的梅花開放後,便對臨水登樓失去了應有的興趣。在這個時候,梅花成為詞人在情感無以寄托、情感無處安放時的唯一慰藉。
詞人善于擺脫一般詠物詞膠着物态、敷衍典故的套路、而是筆端充滿豐富的情感,聯系個人身世,抒發對殘梅命運的深深同情。
下片開頭“從來知韻勝”,是詞人給予梅花整體的贊語。韻是梅花的風韻、神韻,是梅花形态美與品格美的結合。梅花是當得起韻勝的,詞人肯定了這一點之後,卻不再多說,轉筆來寫它的不幸,發現它零落後别有一番格調意趣。
結尾的“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大意是說:她多想有一個美好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投下梅枝橫斜優美的身影,從這婆娑的梅影裡還能顯示出梅花的俊俏風流。
詞人以豐富的情感,借物詠懷,情景交融,暗喻了身世之感,主觀抒情色彩非常濃厚。她寫梅“難堪雨藉,不耐風揉”,抒發了對殘梅命運的深深同情。落梅的命運,也引起了詞人的感傷情緒,詞人的感傷郁結在心中,難以排解。
李清照在這首詞中突出了梅花格調意趣優雅高遠的特點,贊美了梅花飽經風雪而仍孤高自傲、對人生存有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這梅花的形象難道不是李清照對自身的叙寫嗎?
李清照的另一首詠梅詞《玉樓春》,被清代詞學家、文學家朱彜尊譽為“得此花之神”的佳作。原詞如下: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悶損闌幹愁不倚。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
在這首詞中,李清照匠心獨運,不僅寫出了梅花的色香和精神,更将其幽深的女性情懷融入其中,整首梅詞自然渾成,曲盡人意。
在李清照眼中,初開的紅梅花瓣嬌嫩,猶如紅色的凝脂,鮮嫩的梅蕊像美玉一樣溫潤,恰恰是這樣溫潤如美玉,嬌嫩似凝脂的梅花在詞人眼前綻放開來。
詞人忍不住對着梅花輕輕地詢問:幸運的梅花,你的花兒是否已開遍?詞人不知道它包含多少幽香,隻覺得蘊藏着無限的情意。春日裡窗下有人憂傷憔悴,愁悶煞人,連闌幹都懶得去倚。想要來飲酒賞梅的話便來吧,等到明天說不定要起風了呢。
《玉樓春》上片由外而内,由形到神,層層深入地刻畫了梅花之美,探花、賞花,意趣盎然。“不知蘊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贊美了梅花沁人心脾的幽香和含而不露的無限情意,顯示了梅花不僅以外在的嬌美吸引世人的注意,更以其内在的高潔品質和深厚涵養赢得了人們的點贊與關注。
下片則由花及人,她曾如紅梅綻放、青春嬌豔,但如今經曆人生風雨,已顯憔悴。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韶華易逝,歲月倥偬。梅花是這樣,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末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便擺脫了傷春的愁緒,邀梅對飲,勸自己珍惜眼前的美景與青春。情懷愁悶的李清照與花互賞互惜,而内心深處渴望的卻是夫妻能及時到來與她相對小酌,共賞梅花。
這是詞人昔日曾經擁有的幸福,而今卻變得難以把握。一旦明朝風起,花難再賞,人也将更加憔悴失意,如梅含香的她雖情意無限,卻不知丈夫還能否再來欣賞、憐惜。
細細品味李清照的這首《玉樓春》,詞句中充盈着的淡淡的憐梅惜春的感傷情緒,如同流水一樣,從詞人的筆尖心頭流瀉而出。但讀完詞作,又不會給讀者帶來些許壓抑,有的隻是對李清照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的贊歎與驚羨。
《小重山》是一首惜春懷人之作,詞人以梅花為抒情線索,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塑造了一個感情豐富而專注的女主人公形象:
春到長門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驚破一瓯春。
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 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詞作開頭描繪出初春的美好景象:春天已到長門宮,春草青青,梅花初開,有的已經綻開了花瓣,迎接明媚的春光,有的還是含苞待放。那江梅蓓蕾與花朵相間,花蕊與梅枝互襯。詞人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派嬌豔的、生機勃勃新的春景象。
通過這樣的描寫,抒發了詞人熱愛春天和回到親人身邊時的歡愉心情,蘊含着詞人對即将重新開始的新生活的憧憬。
詞人取出上好的碧雲茶,碾碎的茶葉像白玉一樣晶瑩,她想留住春光清晨的好夢,就在她輕輕端起茶杯想喝一口的時候,一杯碧綠的春景瞬間就将給驚破了。
層層花影掩映着重重門,疏疏簾幕透進淡淡月影,多麼好的黃昏。但這樣美好的春光,卻被詞人在兩年中辜負了三次。在此時此刻,她說什麼也不能再辜負了這美好的春光了,說什麼也要好好品味今春的溫馨。在這裡,詞人抒發了不辜負美好春光的願望,是以可以說,梅花是她新生活的寄托和希望。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來李清照在青州期間,和丈夫曾有過多次短暫的分别,分離曾讓她多次辜負了春日的美好時光,是以在期待與丈夫的再度重相逢時,詞人的喜悅之情是溢于言表的。
同樣是梅花初綻的春天,詞中一掃以往相思幽怨的灰暗色調,再也沒有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相思與愁緒。在這首詞中,展現了女詞人李清照對丈夫的依戀、款款深情以及期待丈夫歸來後的無限欣喜之情。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這是李清照17歲的詞作《浣溪沙》中的前幾句。此時的她還待字閨中,還沒有遇到她的白馬王子趙明誠。詞中寫了在初春時節她與閨蜜們“鬥草”的遊戲。
雖然燕子還沒飛回來,江梅也已凋謝,但絲毫不影響她們的心境,她們在青草初生的田野裡尋尋覓覓,在明媚的春光裡自由地追逐。這幅圖景顯現出詞人天真爛漫、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性格特征。
南渡途中,詞人四處奔波,夫妻二人平生收藏的金石古玩在轉運途中也喪失殆盡,詞人居無定所,長時間過着飄零寓居的生活。即使是詞人在這樣的生活境遇中,她也不失優雅,她也從容地面對生活。
這首《菩薩蠻》就生動地記錄下了詞人在一個寒梅初綻的日子裡賞梅、折梅、佩戴梅花的情景: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鬓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當芳香可愛的梅花盛開時,對梅花愛得執著的李清照還是忍不住要采摘一枝梅花,插戴在自己的頭發上,這也顯示了詞人矢志不渝的愛梅品格。
對于賞梅的心态,李清照在《殢人嬌》一詞中,有着精彩的描寫: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雲閑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雲斷。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
上片開門見山,吟詠梅花且歎悔此次賞梅又遲來了一步。翻開詞章,詞人描寫了這樣的一個畫面:
玉色的白梅花清瘦飄逸,淺紅色的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顯得色澤濃豔,它們散發着襲人的香氣;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壓梅枝的美景已不見;真真令人遺憾,沒想到賞梅竟然又來晚了。
在江水之濱,錯落有緻地排列着無數亭台樓館,這裡梅花競放,又是賞梅的好去處;詞人間或仰望天空中飄蕩的白雲,間或俯視東流的江水;清涼的白晝是這樣漫長,沉醉在陣陣梅香中的探梅人,憑倚着雕欄放眼遠望,信手卷弄着低垂着的翠綠色的帷簾。
江濱的樓閣中,賞梅的人絡繹不絕,當良友相聚時,他們舉杯飛觞、開懷暢飲、縱歌抒懷,充滿詩興豪情的文人雅士對酒當歌,面對着高雅又令人心曠神怡的梅花。于是,群情激動,縱情高歌。這歌聲嘹亮悠揚,響遏行雲,響徹流水。
該詞至此,歡樂之情已達高潮,激越的情緒随着歌聲止歇漸漸平靜下來,另一種心态便代之而起。詞人筆鋒一轉,回到賞梅的現場,然後詞作恰恰在詞人的感歎聲中,在獨自登上西樓的腳步聲中,在幽怨的羌笛聲中曲終阕盡。
那南邊向陽枝頭上的花兒令人喜愛,可以攀折供插,需趁着它方開未殘,快多些采撷,或簪在鬓邊,或插放桌案,把梅花的疏姿倩影和梅花的寒香冷豔盡可能地多留一些在身邊。詞人甚至呼籲:千萬不要等到花瓣殘落、随風化泥的時刻再惆怅留戀。
這首詞看似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其實李清照是運用了“以樂寫哀”的手法。詞人的弦外之音卻是借物抒情,感傷光陰流逝,花開花落,容顔易老,聚少離多,人生得意與相聚之時需盡情歡暢,待到《梅花落》的曲調已經奏起,羌笛聲聲泣訴别離的時候,離愁别怨便會鋪天蓋地地襲來了。
趙明誠去世後,李清照用一首梅花詞《孤雁兒》,開啟了詠梅悼亡的先河: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孤雁兒》寓悼亡于詠梅之中。全詞沒有直接描繪梅的色、香、姿,也沒有歌頌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為個人悲歡的見證者。詞人着力描寫了丈夫去世後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涼悲絕的心情。
詞作開篇,詞人的視線由室内投向室外:藤床紙帳,沉香玉爐,如水的情懷,景物是清淨素雅的,心情是孤寂悲涼的。詞人在開篇幾句中,将景與情結合起來,營造了一個凄清的意境。
詞人心如止水,正當她孤獨悲涼之時,忽然傳來那哀絕凄切、催人淚下的“梅花三弄”。笛聲引得詞人放眼窗外,小風疏雨,梅心乍開,物是人非,更使人愁腸百結,淚如雨下。含苞欲放的春梅似乎也能體會詞人凄涼悲絕的心情,當她為笛聲所動,悲痛欲絕時,梅花也不禁動魄驚心、芳心破碎了。
梅花是李清照人生際遇的見證者,同時也是與詞人心靈相通的生命體。窗外的寒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女詞人望着窗外的雨滴,她若有所思,她一語不發,隻見她早已淚流滿面。處于風吹雨打環境中的梅花與淚眼朦胧、無所憑依的詞人互相映襯,疏風細雨又隐托着詞人現實境遇,梅花與詞人進一步融合。
趙明誠已經去世,人去樓空,睹物思人,縱有梅花好景,又有誰與自己攜手同賞呢?詞人思念丈夫,悲痛欲絕,她想模仿東晉陸凱折梅贈友的故事,折枝寄梅,以使她和被思念者都得到一些慰藉。然而,此刻折下的這一枝梅花,尋遍人間天上,竟無一人可供寄贈。
那人間天上再無人堪寄的一枝梅花已與李清照的生命情懷融合為一,再難分解。這是飽經風霜的的女詞人在晚年的生命哀歌,是她發自内心深處的真情告白。
詞人的孤獨悲痛似也隻有手中的梅花能懂。無人堪寄的孤枝與飄零寓居的女詞人的命運是何其相似,梅與詞人的形象完全融合,梅花超越了它的植物形象,成為詞人情感宣洩的載體,梅花承載了作者豐富深厚的情感精神。
從以上李清照的詠梅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她是這樣的一位詞人,她将個人經曆與文學傳統相結合,且能破俗就雅,推陳出新,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和非凡的匠心精神将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寄寓在梅花中,并賦予梅以鮮活的生命力。
李清照把梅的生命曆程與自己的身世際遇、人生道路加以對照,寫梅同時也是在寫自己,關照梅同時也是在關照自我。李清照詠梅,不單單是贊揚梅花的品格,同時也是在寫自己的人生,抒自己的情懷。
在藝術手法上,李清照賦予了梅花更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特色,突出了梅花的生命之美。在李清照筆下,梅花的每一種情态都融注了自己濃烈的情感,詞人賦予了梅以人一般的生命和靈性,使它也會有人一樣的情感。
李清照詠梅詞确實做到了情與景的完美交融,也正因為此,才使她的一首首詠梅詞在千年之後依然有着驚豔歲月、溫潤歲月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