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正式開始之前,小雷想問讀者們一個問題,你會因為一些所謂的“權威機構”而影響到自己買電子産品的想法嗎?在前兩年,小雷個人的回答為“是”,畢竟在當時的小雷眼中,這些有着“專業人士”把控的“專業機構”所産出的結論肯定比自己的想法更具權威性。
但時間已經來到2022年,小雷的答案也從是變成了否,不是因為某些機構的權威性下降了,而是如此市面上有太多太多的“權威機構”,觀點之混亂反而不能為小雷提供合理的建議。況且這其中還夾雜着不少頗有廣告嫌疑的“權威機構”。
就拿近日微網誌上的一條熱搜為例,某大V發博表示國家工信部語音及圖像識别産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公布了國産降噪耳機性能測試的結果,且隻有兩款降噪耳機獲得了A級認證。
然而有網友在查詢完資料後表示,之是以名單中沒有主流的降噪耳機,根本原因是這些廠商根本沒有拿去送檢,況且按證書上嚴格來說是創新測評A級并非降噪。簡單來說這隻是某家品牌購買的一條廣告罷了,好在大多數網友也在第一時間發現了這條新聞的不嚴謹性。這是否說明所謂的權威機構已經無法左右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欲了呢?
權威機構不再權威?
将時間撥回2020年,相信不少讀者應該都記得,當時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在介紹新機的影像能力時都不能免俗地放上自己的産品在DxO測試環節中取得了多少多少分的好成績,以獲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肯定。
手機品牌之是以願意主動将産品交到測試機構手中,确實就都是奔着高分去的。這一點其實不難了解,不管手機品牌如何在宣發上砸錢,比起手機廣告,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其實更願意去相信一個客觀獨立第三方的測試機構,盡管這種機構并不一定真的就客觀、獨立與第三方。
但随着時間的流逝,不少數位愛好者發現這些所謂的獨立評測機構并非想象中那樣專業,反而頗有一絲“收錢辦事”的味道。就拿DxO最出名的手機影像評測為例,盡管在官網介紹中,DxO會仔細列出每一個測試項目和樣張對比,但每個小項的權重不明,也讓DxO的總分随着廠商偏好而出現一些波動。
最明顯的莫過于2019年的榜單排名,在那一年華為拿出了自家的影像旗艦P30 Pro并獲得了112分的高分,但随着S10也拿下112分的評分後,華為P30 Pro以重測為由将分數提升至116分。半年後,這一操作再次重演,當小米CC9 Pro的分數追平華為Mate 30 Pro(4G版)後,Mate 30 Pro 5G版本以加測的方式将分數拉高了兩分,其權重性和專業性不言而喻。
另外在iPhone 12 Pro Max釋出時,DXO在社交媒體表示:該機的長焦從52mm更新到了65mm,支援5倍光學變焦,雖然有所更新,但還是不及一些友商的100+mm鏡頭。
DxO這種隻對比焦段的操作實在是讓小雷大呼不解,畢竟有些人喜歡52mm焦段,有些人喜歡85mm,這些都要因人而異。而且并不是焦段越長并不意味着拍攝體驗更好,比如A裝置用的是1/2.5英寸+55mm焦段,B裝置是1/3.5英寸+85mm焦段,在實際拍攝時A的畫質肯定要比B好上不少,這不應該是一家專業機構所給出的結論。
小雷并不否認DxO的專業性,但DxO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分數和重測操作不得不讓小雷覺得,DxO的測試結果和評分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分數隻是服務于各大手機廠商。
權重不分導緻DxO缺乏一套完整且有持續性的評價體系,因為這個榜單上的手機之間,從硬體到軟體到成像風格,差别巨大。雖然DxO在某些方面的測試确實足夠專業,但這用于宣傳的分數和如此多的巧合,越來越難以讓小雷承認這是一個科學的測試所得出的結論。
一而再的分數巧合,帶來的是廠商不斷地送測,而我們都知道,DxO的收費送測的,巧合的分數最大的好處是大大增加廠商送測的頻率,而頻率,意味着營收。
況且目前的DxO,配合廠商營銷需求配合得太天衣無縫了,以至于在DxO的評分榜單裡,各家廠商就真的進入了你争我趕,各領風騷的局面。如果這個增幅過大,會破壞DxO的平衡,畢竟一家獨大的态勢下,DxO對于其他家失去了營銷意義,便沒有冠軍以外的廠商願意送測了。
除了DxO外,像什麼DisplayMate螢幕評測機構也是如此,同樣舉個例子,兩年前DisplayMate給三星Galaxy S10的螢幕給出了A+的評分,兩年後DisplayMate給采用三星螢幕的iPhone 13 Pro Max A+評分,我們是否能認為S10的螢幕和iPhone 13 Pro Max一樣出色呢,這是否也意味着三星螢幕技術處于停滞狀态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為了生存,這類機構在某些名額上更傾向于大客戶的要求,這一點小雷是可以了解的,但這不能成為其颠倒是非和漏洞百出的理由。雖然如今大多數數位愛好者都明白這些機構早已不再專業,但避免不了普通消費者會被此“誤導”。
所謂“專業”能代表普通消費者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測試機構給出的資料,又真的能代替真實的使用者體驗嗎?在我看來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不同使用者對數位産品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小雷對長焦鏡頭要求相當高,而小雷的同僚反而更在意多顆攝像頭的白平衡一緻性,這些機構的測試結果隻是硬體素質的表現,分數也隻是規定了這些手機的拍照上限及下限,但真正為手機打分的,還得是使用者自己。
再簡單舉個例子,無論是從DxO還是各類評測機構給出的排行榜來看,iPhone的排名一向不高,這當然是由于其硬體部分與安卓旗艦相差太遠,在夜景、長焦等部分被拉開差距。但這就能代表iPhone的相機被安卓旗艦碾壓嗎?并不能,反而市面上大多數消費者包括小雷在内更喜歡iPhone的拍照體驗。
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例子告訴我們,使用者最喜歡的并不一定就是硬體素質最高,測試分數最好的那個。很多時候,使用者需要的并不是一組好資料,他們隻想要一塊自己喜歡的産品而已。而這樣的差異化,在所謂的評測機構越來越批發化的時代隻會越來越多。而評測機構所給出的這些分數,背後的價值也越來越低。
以犧牲消費者體驗為代價進而換取所謂的“高分”,确實有點本末倒置的意味。
小雷并不否認這些所謂的權威機構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它們既然能讓廠商心甘情願地掏錢送測,自然是因為它們擁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專業測試環節。但就現在的局面來看,所謂的“專業評分”不過是建立在金錢交易上的一個虛僞産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