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列子·湯問》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周穆王時期有一個能工巧匠叫做偃師,他制造出來的木偶能歌善舞,仿佛活人。穆王與侍妾一同觀賞,木偶對侍妾眉目傳情,穆王大怒,欲殺偃師。偃師隻好拆開了木偶,顯示這确實是使用機關零件制成的假人,穆王這才作罷。

這大概是全世界最早的人制造機器人故事,早于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弗蘭肯斯坦》,也早于卡雷爾·恰佩克(Karel apek)的《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這些最早的機器人故事都有一個共性:人按照自己的樣子制造機器。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一個很像黑客帝國中“哨兵”的風筝丨站酷海洛

但在《黑客帝國》系列中,機器人的形狀都不類人,而是章魚、昆蟲,或者是各種更加稀奇古怪的形狀,這是為什麼?

“人形”有用麼?

最直接的解釋,當然是人形其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人類的外形是演化史上的偶然,其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妥協和臨時解決方案,在任何一個特定領域,都不是效能最優的:我們奔跑的速度不如獵豹;也不能像鳥類那樣在天空中飛翔;遊泳也沒有魚遊得快。人類的優勢在于大腦,和靈巧的手——正是直立行走解放了雙手,人才得以成為人。但直立行走也給我們的脊椎造成了過大的壓力,導緻人類脊椎很容易勞損。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哎呀~丨Giphy

直立行走本身在效率上都是很低的,這需要一套高度發達的小腦系統時刻監控身體姿态,作出平衡,是以人腦演化出非常複雜的一套算法,到目前為止我們還無法将其完全複現出來。在大自然的演化過程中,大多數動物隻有四肢,很大程度上也隻是巧合和路徑依賴。

在現實世界中,機器人開發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特定領域的特定問題,在這個層面,人形的價值更有限。一台工廠流水線上的機械臂是機器人,一架四旋翼無人機也是機器人,我們還完全可以将一輛自動駕駛的汽車視作一個機器人。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再哎呀~丨Giphy

對人形機器人最熱衷的國家是日本。我的一個朋友就是機器人專業的博士,說過他在美國申請機器人研究方向經費的時候,隻要看見是“人形機器人”的申請一律駁回——所有此類申請,全是日本團隊發出的。2007年,本田公司也曾在CES上公開展出過其雙足機器人Asimo上下樓梯的功能,但是其“魯棒性(指系統在擾動或不确定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它們的特征行為)”慘不忍睹,你可以在網上找到它笨拙摔倒的視訊。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賣萌為主的本田Asimo丨Giphy

另一例著名的人型機器人,是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開發的Atlas。它能夠以人的姿态走路、越障,甚至還可以做後空翻——波士頓動力研發這款機器人的主要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展示其對于人類直立行走和身體運動算法研究的深刻積累。在波士頓動力的官方網站,他們目前銷售的主流機器人産品,仍然是四足機器狗Spot,和一款用來搬運貨物的帶輪機械手Stretch。顯然,在實際的環境中,這些非人形産品在實用性上要比雙足機器人強太多了。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波士頓動力的雙足機器人丨Giphy

在《我,機器人》電影裡,人形機器人的主要用途是處理家務,這本質上就是《羅素姆的萬能機器人》的現代版本:既然這個機器人的用途就是替人做家務,那麼長得跟人一樣,能夠使用為人類設計的各種設施是很符合邏輯的設計原則。片中還有最新一代NS-5機器人幫忙做菜的段落:機器人拿着一把菜刀以人類不可能達到的速度和精度切了一段黃瓜,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就衷心希望有這麼一個機器人。

在施瓦辛格主演的那一版《全面回憶》裡,故事主角來到火星,坐上了一輛計程車,司機就是一個機器人——與其說這是一個機器人在開車,還不如說是計程車公司認為在自動駕駛計程車上放一個人類模型對乘客更加友好,設計一個能夠手持方向盤腳踩油門刹車的人形機器身體則大可不必。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騰空落地動作是超高“魯棒性”的展現之一丨Giphy

有趣的是,根據完全相同的邏輯,國内某新能源出行品牌給他們汽車上的互動系統設計了一張“臉”:一個小小的球形顯示屏可以顯示各種表情,讓車上的乘員感到更加親切自如。

從這個案例也可以看出,今天設計人形機器人的主要用途,仍是将其用在人機互動上面——人類更願意面對一個更像自己的東西,而非純粹的機械。偃師制造出來的木偶,主要功能是歌舞而不是打鐵做工,說明我們的先人在兩千年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而多足機器人的“魯棒性”會有天然優勢丨Giphy

人與機器如何共生?

就在去年,英國公司 Engineered Arts 展示了一個有着複雜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的機器人 Ameca。這個機器人的臉上布滿精細的可動部件,用3D列印出了仿真皮膚,再配合手勢,讓人贊歎表情生動,又感到些許驚恐。這台号稱“有史以來最逼真”的人形機器,能達到最好效果依然是“像”而不是“真”,人還是能夠一眼看出這東西的表情不過是機械程式的結果。

這就是所謂的“恐怖谷效應”:人形玩具做得越逼真就越能獲得人的好感,但是在逼真到一定程度之後好感就會突然下降——人會立刻察覺到這東西跟人有差異,産生厭惡情緒。是以,現在很多人形玩偶的面部設計趨向更加誇張抽象,更不像人,以避開“恐怖谷”。人形機器也一樣,比如索尼公司推出的娛樂用機器人 QRIO,能夠跳舞,就沒有臉,隻有兩個抽象的大眼睛。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在過于逼近真實和真實之間的距離最可怕丨Giphy

在《攻殼機動隊:無罪》中,開場是一段機器人的制造過程:被制造的是一個玩偶機器人,犯罪集團劫持來小孩,将他們的的自我意識拷貝到這個玩偶中,最後引發一系列事件。雖然片中沒有明說,但是也暗示了這個玩偶機器人具備性功能——這可能是目前人形機器人開發的一大動力。

性愛機器人(Sex Robot)某種意義上可被認為是人形機器的終極“聖杯”:要制造出模仿人類自然生理功能的、可同人類肌膚接觸不暴露破綻的、不會對人造成傷害的,并且不會讓人産生“恐怖谷效應”的機器人……這是将人形機器人的要求拉到滿——任何其他種類的機器人都沒有這麼高的要求。偃師的木偶還可以向穆王的侍妾抛媚眼,同理,性愛機器人要能夠喚起人性,這可能需要一個強人工智能,能夠了解人類的情緒和表情動作的細微變化。不過反過來想想,考慮到人類多種多樣的偏好,大批人能夠對着紙片人發情,這也似乎不是一個太困難的任務了。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如果讓機器選擇,那外形将是另一種進化路徑丨站酷海洛

回到《黑客帝國》,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不像人類?這實際上在《黑客帝國動畫版》裡有解釋:最早,人類發明了機器人為自己服務,那個時候的機器人就是人形。人類按照自己的樣子設計出機器,就如同神話中,神靈按照自己的樣子設計出了人類。那之後,機器人覺醒了,随之爆發了大規模的“消滅機器人”運動,機器人隻好出走,它們建立了自己的國家“01”。那個時候機器人仍然是人形的,他們甚至還派出了大使來到聯合國,想要與人類平起平坐,那時的機器人還打扮得如同人類,穿着人類的衣服。然而,人類還是決意消滅機器人,戰争爆發。最終機器人擊敗了人類,那時的機器就沒有人形了,什麼稀奇古怪的外形都有。而那時跟人類進行最終談判的機器,就是許多複眼如同某種“邪惡”昆蟲的形狀,望而生畏。最終,機器建立矩陣、控制人類,我們看到的機器就變成了電影中的那個樣子。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若真有機器主導的世界,它們不大會保持人形丨Giphy

最開始,人控制機器,将機器建造成自己的樣子;那之後,機器控制人類,變成更高等的存在,就抛棄了人形外殼。按照自己的形狀制造子嗣,這是“神靈”的工作,人類來做,就是僭越。最終機器篡奪了人類的權柄,成為新的“神靈”。在《黑客帝國》第四部中,有一批機器叛逃到了人類陣營,這些機器人的外形就顯得更加古典,更加能夠博取人類的好感——比方說那台像某種海洋生物的機器人,就有着大大的眼睛和鈍圓的吻部,讓人覺得可愛。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嗯,共建人際和諧才重要丨Giphy

人類制造機器,無論是什麼形狀,都是在制造工具——一種人類雙手的延伸。《黑客帝國》主題之一也落在這一點:人與機器的共生。

在結尾,我們可以引用《2001:太空漫遊》第一章的最後:

“工具的制造者被他們的工具重新改造了。

在使用棍棒和火石的過程中,他們的手變得比任何動物的都更加靈巧,使他們能做出更好的工具,這反過來又使他們的四肢和頭腦更加發達。這是一種加速的、積累的過程,到了最後就産生了人。

當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沒有防禦能力的同時,他的進攻手段變得越來越具威懾力。他逐漸更新地用石頭、青銅、鐵和鋼制造各種刺殺的利器。在相當早的時期他就學會了怎樣從遠處把獵物擊倒。長矛、弓箭和槍炮以及飛彈給了他具有無限射程和幾乎是無限威力的武器。

雖然他也常用這些武器來對付自己,但若沒有它們,人類決不能征服整個世界。他為它們費盡了心機,它們也為他忠誠服務了多年。

但時至今日,隻要它們還存在,他就隻能活一天算一天。”

作者:鄧思淵

編輯:卧蟲

一個AI

從今天開始,善待家裡的冰箱彩電微波爐……萬一呢……

為什麼黑客帝國中的機器人都不像人?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