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本文有戲劇性,請與尚未通關的朋友仔細閱讀。)

我目睹了倫敦的淪陷。

現在我已經在風和蠟燭的歲月裡,見證了一個世紀的潮汐和潮汐。然而,在我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倫敦的淪陷給我帶來了最深刻的記憶。

我永遠不會忘記那天晚上,倫敦被一場前所未有的恐怖襲擊席卷而去,到處都是火,煙灰,玻璃渣和驚恐或木頭的路人。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倫敦的大爆炸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倫敦人從未見過如此大規模的襲擊。當時倫敦一片混亂,政府陷入混亂,警察束手無策,軍隊混亂不堪。英國離開歐盟後成為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嶼,目前沒有一個國家或國際組織願意向英國提供除加油以外的援助。

驚慌失措的倫敦人選擇阿爾比恩作為他們的保護者,阿爾比恩是第三世界國家臭名昭着的雇傭兵組織。一夜之間,倫敦的街道被雇傭軍占領。他們武裝在街上巡邏,逮捕了所有嫌疑人。這個數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無人機在空中盤旋,在重要的十字路口設立了檢查站。輕松的過去已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雇傭軍集團的軍事統治。

沒有人知道是誰制造了那個可怕的夜晚。阿爾比恩的上司人基思(Keith)每天在電視上被指控策劃一個名為DedSec的黑客組織在倫敦爆炸事件。但是,衆所周知,這隻是一個自稱為"看門狗"的黑客組織,沒有理由制造可怕的爆炸事件。這些隻是借口。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倫敦之夜

<h3>當權者</h3>

隻要阿爾比恩能提供倫敦人想象中的穩定、秩序和安全,即使他們的行為有點不合時宜——比如一天兩端總是熟悉的人的神秘失蹤,或者随機被監視和質疑,倫敦人也可以捏捏鼻子接受。倫敦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每個公民都隻是漂浮在空中的灰塵或麻袋裡的洋芋。漂浮的灰塵之間有很強的聯系嗎?袋子裡的洋芋會錯過你旁邊的一個洋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是倫敦,大都會,是"開車到達那裡的地方"。我的朋友,這裡沒有朋友。這是一個陌生人的社會。你每天早上走出家門,在同一條線上乘坐地鐵,在同一個平台上下車,然後走進同一家公司的大門。但是每次等公共汽車都一樣嗎?每天你都被不同的面孔所包圍。您可能會在長途通勤期間與您打招呼,交換姓名,職業和天氣感覺。然後你在車站下車,為一切而奔跑,也許你們一生中不會再見面了。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面對示威者的士兵

對于倫敦的居民來說,其他人隻是另一個模糊可見的,但名字,職業和對天氣的看法,當他日複一日地看到它們時,他很熟悉它們。他并不在乎自己,也許還有他的家人,僅此而已。

阿爾比恩有多少人?萬?五萬?或者按照現代軍隊的标準...令人難以置信的100,000美元?但它輕而易舉地控制了倫敦。面對的不是成千上萬為公共利益挺身而出的公民,而是1400萬人害怕洋芋。

當城市裡的其他人隻告訴你名字、職業和對天氣的看法時,你會為他們挺身而出嗎?不,你隻會關心你自己,或者你所在的小圈子。隻要無人機不懸停在你的頭頂上,隻要武裝雇傭兵不闖入你的家,逮捕你的家人和朋友,你就不會做任何事情。基思,在酒吧喝醉後,你可能會感到憤怒,蔑視,并對雇傭兵的頭大喊大叫,但你不會采取行動。隻有第二天你喝醉了醒來,你才會再次乘坐通勤列車。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阿爾比恩·海德, 基思

這就是阿爾比恩在倫敦建立獨裁統治的能力的根源,倫敦擁有1400萬人口。在一個人與人之間隻有個人聯系,真正的社會關系與公共利益之間沒有緊密聯系的城市裡,阿爾比恩面對的隻是一堆裝在麻袋裡的洋芋,每個洋芋都如此脆弱,以至于沒有什麼能把他們團結在一起并肩作戰。

在一個人們隻把自己看作真實的人,而不是"名字、職業和對天氣的看法"的世界裡,人們當然隻會關心自己。也許少數人是真正熱情的,但是當他們在酒吧和街道上大喊大叫時,反應是沉默。為什麼其他人會為了"名字,職業和對天氣的看法"而冒着生命危險?

利維坦式的國家和守夜人式的國家都是英國人的理論發明。但在我看來,從表面上看,這兩類國家在性質上是相同的。它們的存在是為了個人利益,最終是為了他們自己,但通過差異。守夜人離利維坦隻有一條線,就像一夜之間從自由之都到軍事獨裁一樣。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利維坦

<h3>叛軍</h3>

倫敦就是這樣落入阿爾比恩的手中的。或者更确切地說,是公民将倫敦的鑰匙交給了阿爾比恩。隻要阿爾比恩能夠保證倫敦不會再有戲劇性的爆炸,公民能夠每天乘坐地鐵上班,每天支付很多錢,那麼他們就會容忍不時出現神秘失蹤事件,廣泛宣傳,以及來自人眼和電子眼的全面監視。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這一切,他們無法忍受所有的監視,他們無法忍受阿爾比恩的監護,他們無法忍受奴隸市場和淹沒阿爾比恩的器官交易,他們無法忍受與阿爾比恩秘密聯系的科技公司試圖将活人上傳到人工智能。

他們是前阿爾比恩良心成員,癡迷于打擊邪惡的自由黑客,以及獨自追蹤真相的前警察檢查員......他們一起重建了DedSec,這是一個倫敦黑客反叛組織,在那個血腥和火災的夜晚幾乎完全被摧毀。

或者,應該說,"我們"。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黑客抵抗組織DeedSec,其成員出現在遊戲的封面上

Albion擁有Bloom的跟蹤和識别技術,中央作業系統的綜合公民資料庫以及整個城市的無人機。但我們是ctOS的看門狗。我們可以進入系統的後門,我們有潛伏在ctOS系統中的人工智能"Begley"。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個組織。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控制無人機

我們可以成為任何人,但不能成為任何人。我們都有自己的職業和專業知識,這讓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感覺良好。從當時倫敦的社會狀況來看,我們是叛逆者和違法者。一個由違法者組成的組織總是比通常的組織更有紀律和凝聚力。

正是理想和紀律把我們團結成一個軍團。使用ctOS系統的後門,我們能夠闖入并劫持系統中注冊的所有電子裝置:自動路障,手機,監控視訊,電子門鎖,計算機,資料儲存設備,電路閥,車輛,無人機......利用這一點,我們赢得了對陣阿爾比恩的比賽。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一個看起來對人類和動物無害的老太太也可能是DedSec的成員。

當然,我們也使用一些正常武器,如槍支和老虎。但我們不鼓勵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槍支是DedSec的最後手段,而且永遠都是。如果一名特工在醫院受重傷或被警察逮捕,我們會盡力營救他,但任務的危險和每個任務隻有一個人的奇怪規則,或者我們是否會不時失去我們的同伴。

當然,我們會招募新的同伴。為了在雙方之間建立信任,我們總是要為他們做點什麼。然而,倫敦人的想象力是如此有限,以至于招聘開始變得無聊。

在這個破碎的世界裡,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有報道稱,一扇門被卡住,無法移動,令人尴尬。當我走在街上時,我有時會看到人們穿過牆壁或空蕩蕩的。但是我經曆過的最奇怪的事情是,當我在執行任務時突然變黑,回到了任務的開始。據我所知,很多偵探都遇到過這種現象。

幸運的是,我們最終設法将阿爾比恩擊倒,并抓住了甜瓜,找到了阿爾比恩身後的"零日"。真相讓所有的特工都沉默了。Zeroday不是一個組織,而是一個男人 - Sabine重建了DedSec并指導偵探與Albion的絕望戰鬥。

<h3>驅逐艦</h3>

從阿爾比恩在《看門狗:軍團》中的表現來看,大概是一個年輕的"老大哥"。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1984年的極權主義社會由穿孔監視,暴力和馴服所建立,随着智能裝置的普及,似乎正在向現實靠攏。資訊安全已經成為公衆辯論的焦點,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的"隐私",免受國家、科技公司或其他任何東西竊取它的機會。

然而,社會生活的諷刺本質在隐私問題上是顯而易見的。人們試圖在國家和企業面前捍衛自己的隐私,将他們視為隐私的敵人。但是,如果沒有國家對個人資訊的大規模調查和收集,也沒有在規劃、安排住宅的基礎上,"隐私保護"的概念在社會上基本上是無法居住的。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老大哥看着你。

上個世紀"福利國家"的個人資訊收集和監護權現在已經不為人知,但正是他們使"隐私"不再是富人階級的特權,而是所有人的自然權利。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一直捍衛的隐私權源于它所反對的東西。

正因為如此,在個人隐私越不明顯的透明社會中,秘密就越多,"隐私"的概念就越強。秘密社團在像《看門狗:軍團》這樣的世界中越活躍。來自各方的調查和監控越強,就越容易隐藏秘密,甚至過着雙重生活。在芝加哥,ctOS氣候還處于起步階段,DedSec是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小團體,當倫敦由哥哥統治時,DedSec已經是一個軍團。

從這個角度來看,Albion和DedSec生長在同一片土壤中,是不同外觀的同一事物。正如作家伊曼紐爾·穆尼爾(Emmanuel Munier)在《斯堪的納維亞筆記》(Scandinavian Notes)中所說:"在最具集體主義色彩的國家——俄羅斯、瑞典、德國——住房是最孤獨的。"反之亦然。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典型的瑞典鄉間别墅

這就是為什麼薩賓娜想要用徹底的毀滅來"重置"這座城市。在她看來,世界是病态的,阿爾比恩和DedSec隻是來自同一片土壤的兩個果實。她想把這一切,連同糾纏在一起的善惡,毀滅成虛無。在她的夢中,人類將在這次"重新啟動"之後重生。

我自己結束了她的夢想。她偏離了DedSec的信條,不滿足于"看門狗"的概念,而是把整個院子都轉到身後。她是對的嗎?我不知道。在最後的對峙中,她諷刺地問我們,阿爾比恩有什麼根本的不同。經過這麼多的殺戮,我們的目标"好"嗎?

倫敦的淪陷:前DeedSec特工的回憶錄

最後的對峙

薩賓死了,她瘋狂的計劃沒有成功。但她的問題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們所做的是公正的嗎?我不知道,我隻是帶着一種本能的良知結束了。但誰能保證我的"良心"隻不過是多年來一直萦繞在眼中的自欺欺人呢?也許我隻是害怕我所做的事情的無謂空虛。現在我早已離開DedSec,回到了日常生活的辛勞,在日常勞動中逐漸走向生命的盡頭。

直到我生命的盡頭,我仍然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