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需求工程-軟體模組化與分析》讀書筆記1

新學期開始,新的閱讀也随着開展起來。在老師衆多推薦書籍中我選擇了這本《需求工程-軟體模組化與分析》。首先,作為我們的教材這本書應該對軟體需求有着詳細的介紹,并且能作為教材相信它的知識理論有一定的體系結構,對我來說閱讀剛好适合。在初學階段我對軟體需求工程并不是很了解,可以說是白紙一張,閱讀這本書剛好可以豐富我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作為教材我手中剛好有這本書,閱讀起來也是十分友善。總之,在衆多的原因下我開始了對這本書的研究。

《需求工程-軟體模組化與分析》這本書分為五部分,這一階段我主要浏覽了緒論與需求擷取,大概了解到從軟體需求工程的角度出發,以需求開發過程為主線,完整描述了需求擷取、需求分析、需求驗證、需求規格說明和需求管理等需求工程活動。軟體需求位于軟體工程的初始階段,是軟體系統開發中一個重要的獨立工作階段,為軟體工程後續階段提供了工作基礎,對軟體項目的成敗至關重要。随着軟體系統規模的日益擴大和複雜程度的日益增長,以需求分析為中心的的傳統需求技術已不能适應現代軟體及時的發展的要求,完整的需求工程工程應運而生。需求工程是開發者再進一步升入了解然軟體項目需求處理活動之後提出的一階段性活動。這本書從開發者角度出發,側重實踐的技術與方法,系統地介紹了需求工程中的最新進展,促進需求工程領域理論、方法和技術的融合應用。在系統的介紹需求工程中,運用一些執行個體讓我對需求工程的了解進一步加深。《需求工程-軟體模組化與分析》開始首先介紹了軟體的發展,又軟體的發展逐漸寫到需求工程的産生。軟體實作其功能的基礎、手段和過程是在使用者領域内現實可了解的,即軟體系統是在了解其現實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影響現實的某些環節,或者改變現實各部分的通信方式,最終達成某些目的或者解決某些問題的。應用型軟體一般以普通使用者為應用對象,是以也要求具有使用的友善性。實作功能的模拟性和使用的友善性也僅要求所用技術具有可行性。和工具型軟體不同的是,應用型軟體通常不是通用的,它們是為特定的應用環境定制的,對環境的模拟性是其主要的關注點。在書中給需求工程這樣定義:需求工程是所有需求處理活動的總和,它收集資訊、分析問題、整合觀點、記錄需求并驗證其正确性,最終發硬軟體被應用後與其環境互動形成的期望效應。它從軟體需求的根源着手,在軟體工程體系中讨論軟體需求,讓我了解需求工程的作用和意義,明确軟體需求的來源和去向,說明了軟體需求怎樣基于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得以産生。書中強調面向普通使用者的純工具型軟體以功能的有用性為首要成功标準,一些過于複雜的功能反而會因其靈活性而喪失一定的實用性,進而受到使用者的抵制。普通使用者技術能力有限,是以對操作的要求以使用友善為主,在使用友善的前提下追求使用的高效性。實作功能的有用性和使用的友善性,利用常見的可行技術即可,先進技術并非必要條件。有效性是該類軟體的主要關注點,能夠有效使用即可占有一席之地。不同的評判标準和關注點,決定了三類軟體在生産中也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分析階段具有截然不同的目标:面向專業使用者的純工具型軟體通常在具有一定的觀念創新或技術創新後執行軟體分析,分析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為充分利用創新優勢而進行巧妙的功能安排;面向普通使用者的純工具型軟體進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進行方案權衡。書中的知識讓我明白了軟體首要的是需求,根據需求才能制定相應的功能。

《需求工程-軟體模組化與分析》對初學者幫助很大,在書中從需求産生的根源出發,說明了需求工程的内容、目标、作用和意義,并介紹了需求工程的活動架構,概述了需求工程中的主要活動和實踐方法,讓我對需求工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需求擷取部分介紹了需求工程的需求擷取活動,包括擷取的活動的内容、任務、成果和實踐情況,同時說明了如何為需求擷取确定項目的前景和範圍。講到了如何選擇需求擷取的擷取源,給出了需求擷取的方法,并以需求擷取為背景,介紹了需求工程中模型驅動方法的初步知識。書中運用大量的理論知識介紹分析需求工程,讓我對需求工程的了解逐漸加等,同時書中也引用一些經典的的執行個體來分析,在分析執行個體中讓我們對理論知識了解更加透徹。通過學習分析能讓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開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