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85後職場三孩媽媽 李敏

“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

截至2022年1月,

三孩政策在我國已實施近半年。

大部分80後和90後,

在成長過程中對于多子女家庭是陌生的,

他們為何會做出生三孩的決定?

尤其當身在職場的女性,

選擇成為一名三孩媽媽後,

如何維持體面的職場生活?

要不要換工作?請不請育兒嫂?

養三孩,每年成本到底多少?

一條與兩位職場三孩媽媽——

85後的李敏,75後的鄧澄,

多次采訪,深入讨論了她們的生活和抉擇。

撰文 陳薇沁 責編 陳子文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廣州一家五口,爸爸牛哥和三個孩子,鏡頭後拍照的是媽媽李敏

75後的鄧澄生活在長沙,她從事農業,已經是企業裡的管理層。三個孩子,最大已經年滿20歲,但二寶、三寶隻有6歲和5歲。

85後的李敏生活在廣州,是一名公司财務。大寶、二寶、三寶分别是8歲、7歲和2歲。她唯一能接受采訪的時間是早上8點20分到8點50分,那是大多數上班族剛起床的時間,但她已經送完了3個孩子上學,并且在菜市場買完菜。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2015年末,李敏家的第二個孩子出生,當時她的第一個孩子才剛滿1歲。幸運的是,新年一開春,國家就頒布了二胎政策。

盡管如此,2019年她意外懷上第三胎的時候,還是猶豫了。當時家裡已經有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年齡比較相近,在成長的進展上一緻,不需要她操太多心;而多一個新生兒,則意味着全家要将之前走過的路再走一遍。

生還是不生,這是一個選擇。她首先盤算了家中的實際情況。

最重要的是住房問題。家裡的房子目前沒有貸款,總共四間房,哥哥和姐姐一人一間,夫妻兩人一間,還有一間書房,孩子出生後可以先跟他們倆睡大房間,長大了也有地方住。

第二是收入支出。丈夫年收入40萬,她當時的年收入15萬左右(最近換工作後下滑了70%),如果孩子們都上公立學校,收支可以平衡,不需要靠父母接濟。

第三是誰來照顧孩子?她的工作不要求坐班,丈夫牛哥在帶娃方面表現出色,婆婆身體健康,婆媳關系和諧,婆婆可以成為帶孩子的助攻。李敏覺得生完孩子後,頂多需要請3個月的月嫂,之後就可恢複獨立帶娃。

盡管不是“萬事俱備”,她還是決定要将孩子生下來。

2020年大年初七,一家人聚集在嬰兒觀察室的窗前,妹妹圓圓問哥哥多多,哪一個是我們的妹妹?

這一刻,他們家正式成為了五口之家。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坡道上的家》劇照

自三孩政策釋出,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副教授靳永愛曾經一天接三個媒體的電話。

大衆最關心或者說是最想吐槽的,就是為什麼要在當下頒布此項政策?

靳永愛解釋:“大家會說現在壓力這麼大,誰會生三孩啊,對吧?但是實際的情況就是,有一部分人是願意生三孩的,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70後,他們的生育意願是比現在的年輕人高的。”

出生在75年的鄧澄就是這樣一位媽媽。她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至今都住在同一個大院子裡,今天去你家吃飯,明天去我家打牌,爸媽從小的教育就是“人多力量大”。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75後鄧澄家的三個孩子,年齡差較大

婚後,鄧澄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享受和諧大家庭。2001年,大女兒出生,考慮到對機關的影響,以及本身身體素質的原因,她遲遲未能再孕。

往後的10年,出于對孩子的渴望,她積極地尋求治療,曾經曆過胎停的絕望,和再孕的希望。2016年,她終于迎來她的第二個孩子。之後,第三個孩子也順利出生。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當李敏還是一個二寶媽的時候,她就經曆過一次職場挫折。

她那時候是一位新媒體編輯,負責的是母嬰頻道,上司體恤她要獨立照顧兩個孩子,是以特準她每周回去開一次周會,其他工作日可以在家趕稿。

盡管她嚴格按照每周的KPI工作,但随着年底部門結構調整,新官上任,她還是被“約談”,新的負責人希望她可以恢複坐班,适應部門的新節奏,“我仔細思考了現階段的育兒任務,最終還是選擇了換工作。”

如今,成了三寶媽的李敏,在一家民營企業當财務,月薪4000元,不坐班。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圖檔來源網絡

每天7點起床,7點45分送兩個大孩子去幼稚園,8點15回到家裡接替婆婆照顧最小的甜甜,中午趁着甜甜午睡的2-3小時完成80%的工作(通常用來做一天内最重要的任務,比如制作工資表),剩下的工作量則是碎片化處理——什麼時候手頭閑下來,就去做30分鐘。

大多數時間,她其實是閑不下來的。

家裡的孩子都處于快速成長的階段,家裡兩台自帶烘幹功能的洗衣機,每天都會洗滿滿當當兩大桶衣服,孩子特别髒的衣服還需要額外手洗;

大寶挑食瘦小,是以她每天都盡量去菜市場買孩子喜歡吃的菜;

針對每周都會出現的意外狀況,比如更換身份證、交罰款,她會推着嬰兒車,帶着孩子一起去市民中心排隊;

周末,一家人集體出遊,去周邊的農場、溫泉或是動物園。

每年的流感季,家裡就成了重災區,三個孩子會交叉感染,輪流中招,每次前後都要折騰半個月左右才能完全緩過來。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夫妻兩人參加大兒子、大女兒的鋼琴比賽,為他們加油

她遲遲不請育兒嫂,首先考慮的是費用會超預算。

目前三個孩子每年的支出在20-30萬之間,大頭主要是他們的學費、興趣班、夏令營等等,如果再加上育兒嫂的費用(大約每月1萬到1萬5之間),他們的家庭儲蓄可能不夠充足。

其次是因為“作為媽媽,錯過孩子的任何成長,他/她第一次爬行、站立、說話,都會覺得太可惜了。”“昨天我在給甜甜洗澡,姐姐撒嬌也要來。她們倚偎在我腿邊,說‘媽媽,我愛你’,我就覺得疲憊一掃而光。”

李敏按着傳說中的“trouble 2 terrible 3 horrible 4”一步步走來,在崩潰和幸福之間來回穿梭,也覺得自己的戰鬥力越來越強了。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鄧澄則選擇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在育兒初期,她們家請了兩位阿姨,一位主要負責做家務,一位負責帶最小的孩子。

“選擇請保姆,更大的原因是在于我和我老公(65後),不像90後的夫妻,一方面我們的精力有限,還需要全職工作;另外,父母年齡大了,沒有精力幫助持續照顧孩子了。”

年齡是一方面,同時,家庭收入對育兒選擇的影響也很大。

鄧澄每個月還有2-3次的出差。早年,家庭收益來源于實體經濟高度發展的階段賺得的第一桶金,從此為家庭提供了穩定的儲蓄。

像鄧澄家這樣經濟相對充裕的家庭,在孩子的投入細項上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目前,他們家三個孩子的年支出在80萬左右,主要包括:大女兒留學費、阿姨工資、國内旅行、二寶三寶興趣班等等。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電影《找到你》中幹練的職場媽媽,積極尋找合适的育兒嫂

即使如此,在育兒這件事上,光請阿姨也會有問題。因為當地的教育訓練系統不是很健全,加上阿姨個人不穩定性高,常常碰到這樣的意外情況: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滿意的保姆,總是幹了一段時間就走了。

這時,來自其他家人的幫助十分重要。

鄧澄有她獨特的優勢,她本身就出生在一個三胎家庭,下面有兩個妹妹。因為三家人都住在同一個院子裡,孩子也都在同樣的幼稚園或者國小,是以妹妹經常都會幫她接送孩子,她來不及回家,孩子就在妹妹家吃晚飯。

“我就特别慶幸自己有兄弟姐妹。”鄧澄對三胎家庭選擇生育三個孩子有獨特的了解,她認為從小就生長在多子女家庭中的人,會天然地體會到多子女的好處,這會大大影響之後她個人的生育選擇。

“簡單來說,我享受了多子女家庭的好,就想讓我的孩子也是多子女家庭出來的。”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李敏提到,身邊的90後媽媽在工作面試時,心理層面上,尤其畏懼生育問題。

面對适齡的女性,幾乎每一個面試官都會詢問婚育情況,更有甚者,會問你是否打算生第二、第三個孩子。大多數人會選擇違心地說,我暫時不考慮生孩子,或者我絕對不會生二胎。

一位從事教育行業的85後媽媽小敏,說到自己面試的時候,會刻意模糊自己三孩媽媽的身份,“人家聽到你們家裡有三個孩子,根本不想看你的履歷,他們心裡就給你定性了,‘你根本不是來上班的,就是讓公司來給你交金的,讓公司來給你養老’。”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82年的金智英》,當智英被催着生孩子時,她擔憂成為媽媽之後将會改變很多,但爸爸似乎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鄧澄所在的農業企業,女性員工原本就少,隔壁的研究所更是一位女員工都沒有。

處在管理層,鄧澄當然明白這種心理:農業工作大多與農民和稻田打交道,十年如一日,如果你總是因為懷孕或者孩子的原因請假,這個項目有你還不如沒你。而且他們這類工作穩定性強,不會輕易解聘人員,選擇新進員工就變得更為慎重。

作為農業從業者,鄧澄習慣了出“苦差”。下田、走村串戶,一走至少是一星期。

好幾年,她連年假都沒有使用過,孩子的家長會都盡量讓父親去參加,“三胎爸爸的身份,并不會對他造成影響,上司反而認為他是一個負責任的人。”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日劇《營業部長吉良奈津子》,女主生娃後重返職場

好在過去的十年,她感受到女性在職場的權益逐漸得到提升。五年前,她所在的企業,上司特批:機關裡的女性員工,生二孩給予兩萬元獎勵。之後機關又出了生三孩的獎勵規定。

“我們企業是整個行業裡,女性工作者最多的地方了。目前穩定在10位左右,很多都在負責重要崗位。”

幾年前,她的一位助手懷孕,因為是試管嬰兒,為確定受孕成功,公司給了她10個月在家安心保胎,“雖然工作造成了一些影響,但是也照常給她發了10個月工資,想到能夠幫助到一個女人幸福地成為媽媽,還是很有成就感。”

在後來的工作中,她的這位助理付出更多的努力超額完成任務,有人高薪挖她也絕不動搖。這也讓鄧澄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定和選擇。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電影《找到你》,律師李捷講述自己努力尋求“家庭”和“工作”之間的平衡

作為職場媽媽,尤其三孩媽媽,似乎永遠在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路上。

她們希望得到更多幫助,比如:更靈活的辦公時間/地點、更長時間的男性産假(及實質的社會推動力)、更多價廉物美的公辦教育。

但同時也覺得,實作起來太困難。比如雖然官方提倡讓男性擁有更長時間的産假,但大多數公司還是希望“男性職員主動選擇不休産假”,甚至這也成為了爸爸們晉升道路上的一道考驗。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雖然艱辛,但不少媽媽提到,在處理親子關系時,三孩有獨特的優勢。“三胎媽媽覺得育兒任務比二胎媽媽輕松。”

一個做金融的二胎媽媽說,自己家的大寶會對二寶有一種嫉妒的心理,覺得是二寶的出生奪走了自己的資源。兩個孩子在家的表現就是互搶玩具,爸媽如果偏幫任何一方,另一方就會格外委屈,認定是父母偏心。

類似的情況卻極少出現于三孩家庭。在三孩媽媽圈流傳一個神奇的“金三角”理論。

李敏覺得,三個孩子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金三角,一方面不太需要爸媽出面解決口角沖突,避免了偏心;另一方面,因為人數上永遠是2:1,是以比較容易得出結論。

李敏家的三個孩子,最近在家裡分水寶寶(一種流行在兒童中間的玩具),出現數量不均的情況,哥哥和姐姐商量了一下,主動選擇将多出來的留給了妹妹。

如果出現“要還是不要”的是非題,爸媽通常也是不介入的,他們三個爬進沙發旁邊的“兒童屋”裡開一個讨論大會,等看到三個人笑着抱在一起了,家長就明白:結論已經出來了。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無論是李敏還是鄧澄,在養育三個孩子的過程中,都發現夫妻兩人的總能量就這些,要分散給三個孩子,隻好放棄了所謂“精英式育兒”。

最基礎的,比如目前在年輕家長中流行的“孩子3歲前不吃鹽”的食譜規則,她們不執行。李敏家的甜甜,還不到1歲就學會了在媽媽旁邊啃雞腿;鄧澄規定孩子們,大家都吃一樣的菜,可以不吃完,但晚上絕對不會“加餐”。

孩子的衣服不會買太貴的,很多哥哥姐姐隻穿過幾次就穿不下的衣服,就會留給弟弟妹妹。

在課外興趣班方面,李敏讓孩子們明确自己喜歡的是什麼,然後大家一起去上同一個興趣班,這樣也友善了她每次的接送。

“三胎家庭,沒辦法關注得那麼細,我們習慣讓孩子們自己做決定,決定後就不能後悔了。”

在放棄精英式育兒後,孩子們的集體意識反倒是被激發了。

鄧澄覺得孩子們的共情能力更強了,尤其是年齡還比較小的二寶和三寶,出門在外會習慣性看好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考慮事情從集體出發。三個孩子會有更統一的行為規範,互相也會遷就對方。“他們會想我們三個人要吃多少、要買什麼,而不隻是我自己要什麼。”

職場三胎媽媽現狀:多數放棄精英式育兒

三個孩子手牽手走路,珍貴的家庭時光被李敏時刻用手機捕捉着

李敏說起一個發生在前兩天的小插曲,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她與兒子的親子時光。

他問:“媽媽,我的缺點是什麼?”

“你粗心,有時候會打架,都要糾正。”

他問:“那我不是很糟糕嗎?”

“但你也有很多優點啊,你勇敢,樂于助人,也很愛爸爸媽媽。”

……

李敏說,這就是她的生活狀态。家裡養育三個孩子這件事,有很多缺點,也有很多優點,但缺點就像是星星,優點是太陽。

當太陽出來的時候,星星就不見了。

部分圖檔來源網絡,均已購買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