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褚是曹操身邊的貼身保镖,對曹操簡直就是忠心耿耿,以至于在曹操去世之後,許褚過度悲傷,不久便追随曹操而去,把自己的爵位和家業留給兒子許儀來繼承,在父親許褚的蒙陰下,許儀也算發展得比較順利。
可是後來許儀卻在跟随鐘會滅蜀,僅僅經過南鄭關一戰,就被鐘會下令斬首,作為名将之後,在許儀被鐘會下令斬首之際,居然沒有人站出來為許儀求情,這是為何呢?

許儀之死
司馬昭接過哥哥司馬師的大權之後,做了一件比較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那就是直接把曹魏的皇帝曹芳給殺了,因為這件事情,徹底引起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滿,大家都擔心司馬昭會對自己動手。
處于特殊的曆史時期,司馬昭想要收買人心或者是得到大家的認可,最好的辦法就是建功立業,做出一點成績來堵住别人的嘴,經過再三思索之後,司馬昭決定發起伐蜀大戰,畢竟這些年自己也被姜維北伐搞得雞犬不甯,是時候給蜀漢一點顔色看看了。
司馬昭提出自己的想法之後,很多大臣都不願意支援司馬昭,因為他們既擔心司馬昭伐蜀成功,以後更加把持朝政,又擔心要是司馬昭伐蜀不成功,後果不堪設想,蜀漢天生險峻的地理優勢,曹魏當中的那些大臣都是見識過的。
司馬昭心意已決,隻要有人支援自己,司馬昭自然就不會輕易罷休,就在關鍵時刻,司馬昭身邊的寵臣鐘會出現了,鐘會原本是一個謀臣,沒有上戰場帶過軍隊,但是此時的情況危急,正是自己建功立業的好時機,鐘會當然不願意放棄。
司馬昭眼看有鐘會支援自己,也就力排衆議,選擇發起伐蜀之戰。鐘會被司馬昭任命為伐蜀主帥,率領十幾萬大軍浩浩湯湯而去,作為許褚的兒子許儀,一直處于父親的光環之下,自己也想要證明一下自己,于是主動找到鐘會,請命擔任先鋒。
鐘會本來就正好需要選拔先鋒,許儀的請命剛好合适,鐘會想都沒有想就任命許儀為先鋒,負責在隊伍之前開路修橋,好讓大軍可以長驅直入。許儀接受指令之後就帶領隊伍上前了,但是在南鄭關的時候,許儀感覺這是一個建功的大好時機,于是就想要搶占關口,建立首功,證明一下自己的能力,結果被守關的蜀漢大将盧遜用諸葛亮留下的連弩打敗,落荒而逃。
鐘會聽到許儀戰敗的消息之後,迅速趕來了解情況,結果在橋上自己的戰馬被塌方的土塊陷住,鐘會一時間不知所措,隻能丢掉戰馬逃命,要不是魏軍及時趕到解救鐘會,估計鐘會就要被盧遜射殺了。
可以說鐘會算是死裡逃生,是以在回到帳中之後,鐘會很快找來許儀,以未完成修建橋梁道路的理由将其斬首,聽說許儀要被斬首了,一些将領過來意思性對鐘會說:“看在許儀的父親許褚是曹魏的功臣份上,繞過許儀一條小命吧”,聽完大家的求情,鐘會以“軍法不明,何以令衆”為由拒絕,最終将許儀斬首。
就這樣,一代名将許褚之後許儀,在伐蜀的第一戰之後,便匆匆去世,并且鐘會斬首許儀的理由以及大臣們求情的理由都充滿蹊跷,不覺讓人對許儀之死更加好奇,他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導緻被殺的呢?
鐘會為何要殺許儀
表面上來看,鐘會殺許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許儀沒有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務,可是當我們深入分析之後,卻會發現,鐘會用沒有完成任務這個理由來殺掉許儀,實在是有些牽強了,為何這麼說呢?
結合真實曆史,我們會發現,鐘會最開始安排許儀做先鋒負責開路修橋,其任務範圍并沒有涉及到南鄭關上邊的橋梁,因為這裡是蜀漢的一個防守死區,魏軍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到這裡,是以許儀的任務必然不可能是到這裡去修橋的。
那麼為何後來許儀還會去到這裡呢?主要就是因為許儀有些貪功冒進,去了本來不屬于自己職責範圍内的地區,并且還被盧遜打敗,這就尴尬了,鐘會聽到許儀戰敗的消息之後,原本也是不該直接去到南鄭關橋梁之上的,因為這裡是蜀軍的地盤,貿然進去,必然危機重重,結果鐘會也是貪功冒進,才會陷入其中,差點丢了小命。
從這樣的真實情況來看,鐘會想要殺掉許儀,不是因為許儀沒有完成修橋梁的任務,而是因為許儀貪功冒進給自己惹來麻煩,鐘會完全可以用貪功冒進的罪名來處置許儀,可是由于自己也存在貪功冒進的嫌疑,是以鐘會隻能換一個理由來殺害許儀,這樣别人就無話可說了。
簡而言之,鐘會之是以要殺掉許儀,第一個原因就是許儀貪功冒進,惹來麻煩,導緻鐘會差點才出場就丢了小命,是以作為主帥的鐘會,必然需要懲罰一下許儀,要不然難以服衆,可是僅僅懲罰一下,還罪不容誅,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鐘會想要殺掉許儀的主要原因,絕對不是許儀貪功冒進,而是另有秘密。
結合前邊我們所說的曆史背景,鐘會這次出來擔任主帥,可是鐘會第一次率軍作戰,是以軍中很多資曆老的大将都是不願意聽從鐘會安排的,比如鄧艾這些老江湖,就對鐘會明顯不滿。
鐘會深刻明白自己這個主帥的尴尬地位,必須找一個機會立威以震懾大家,這樣一來,在正式作戰的時候,自己才有足夠的威嚴控制大家,這就是鐘會殺掉許儀的主要原因。
鐘會原本就想找一個人出來殺雞儆猴立威一番,剛好許儀自己送上門來請命擔任先鋒,随後又貪功冒進犯了錯誤,這樣一來,鐘會簡直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将計就計,直接一舉拿下許儀,立威震懾大軍,為自己後邊的戰事做鋪墊。
在鐘會殺掉許儀之後,在場的人都很驚訝,再也不敢不服從鐘會安排了,為何就是一個小小的先鋒許儀,就能有這麼大的震懾力呢?這就涉及到許儀的身世背景了,許儀可是許褚的兒子,許褚是曹操時期最為信任的大将,這樣的功臣之後,在朝中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鐘會都敢殺掉這樣的人物,其餘的大将自然還是比較害怕的,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做錯事或者不聽從鐘會的安排,就會身首異處了。當然,鐘會敢殺許儀也是有原因的,不信我們繼續來看一看那些大臣求情背後透露出來的凄涼。
大臣為何沒有求情
前邊說過,這些大臣确實說了一句“看在許儀的父親許褚是功臣的份上,饒了許儀一命”,可是這樣的話,很明顯不是在求情,而是有意提醒鐘會許儀的身份一樣,為何這些大臣要這麼做呢?想要求情,直接說明求情的原因,或者說清楚許儀罪不該死,那不就完了,為何要用許儀父親來說話。
鐘會聽完大臣們的話之後,就果斷把許儀斬首了,說明鐘會是聽懂大臣們的言外之意了。結合當時的曆史背景來看,許儀這種背景,是顯得比較尴尬的,因為當時權勢最大的是司馬昭家族,是以跟随司馬昭的親信,才是最受益的,比如鐘會就是如此。
除了司馬昭的親信之外,另外一些人就是雖然也是曹魏曾經的功臣,但是如今已經投靠司馬昭旗下之人,這些人也會受益,而像許儀這種人,剛好處于兩者的邊緣,他和司馬昭關系不親近,和曹魏的那些投靠司馬昭的人關系也不親近,再加上自己父親許褚以前人緣不好,對曹操足夠忠誠,是以現在投靠司馬昭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想要欺負一下許儀。
就是處于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許儀注定就是一個悲劇角色,就算是鐘會不拿許儀開刀,其餘的大臣也會拿許儀開刀,因為他是名将之後,但在此時的隊伍中又是孤立無援的,大家欺負他可以顯得自己很牛,但是又沒有人會出面幫助許儀。
鐘會就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才敢果斷殺掉許儀,其餘求情的大臣看似在求情,實際上卻是在提醒鐘會趕快殺掉許儀來立威,隻有許儀,從一開始到被殺,都完全處于一臉懵的狀态。
結語
許儀雖然貴為名将許褚之後,可是處于司馬家族掌權的關鍵時刻,許儀的身份反而是最為尴尬的,鐘會想要找一個人來立威震懾軍隊,剛好許儀就是最佳人選,是以一場看似陰差陽錯的斬首盛宴,背地裡卻是早已謀劃好的鴻門宴,許儀恰似鐘會案闆上的魚肉,隻能任其宰割,自己還不明是以,實在可悲可歎啊!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