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在看有關明朝的影視作品或者是相關的曆史資料時,我們都會看到明朝時期兩個權力很大的職位,一個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另外一個就是内閣首輔,不管是什麼樣的記載當中,這兩個職位在明朝曆史上都是不可忽略的。

既然兩個職位都屬于權力很大的官職,那麼究竟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之間,誰的權力要更大一些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關于明朝的那些事情吧。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從制度方面而言

明朝是中國古代曆史上太監權力最大的朝代之一,太監在明朝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并且皇帝對太監也十分信任,是以在大明朝的太監中,總共是分為了十二監,而在十二監中,無疑司禮監就是權勢最大的了。

司禮監又分為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提督太監,其中掌印太監主要職務是負責蓋章,這個職位在司禮監中算得上是老大,通常隻設定一人,比掌印太監權力稍微差一點的就是秉筆太監,秉筆太監平時的職務是負責批紅,通常會設定若幹名。

所謂批紅,其實就是負責把皇帝的想法寫下來,然後拿去給掌印太監蓋章,隻有經過蓋章的檔案,才算得上是有實際效力的檔案,要不然秉筆太監批紅也是沒有任何實際作用的。

從制度來看,掌印太監就相當于是一個公司的總經理,負責公司的所有事務決定,而秉筆太監最多算是一個副總或者是董事長助理,負責記錄一下董事長對公司提出的建議,然後讓總經理定奪蓋章,最後下發給公司成員開始正式執行。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在明朝所有出現過的權臣太監當中,幾乎所有厲害的人物都是在司禮監掌印太監這個位置上的,比如王振、劉瑾和馮保等人,都是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的,隻有魏忠賢一個人是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并且成為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的。

說完司禮監掌印太監之後,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内閣首輔。明朝與之前的那些朝代不一樣,因為朱元璋廢除了已經沿用接近兩千年的宰相制度,以至于明朝時期的所有政務,都集中壓在皇帝一個人身上,朱元璋自己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突然發現再這樣下去,自己肯定會被累死。

為了防止自己被累死,同時朱元璋也不願意恢複宰相制度,是以最終朱元璋就開創了内閣制度,讓内閣首輔擔任類似于宰相的職務,來輔助自己處理政務,從明朝最終曆史發展的結果來看,這個内閣制度和司禮監制度,都算不上什麼特别好的制度,至少與已經發展相對成熟的宰相制度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

為何這樣說呢?主要原因就是内閣首輔這個位置權力太大,大到很多時候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因為内閣首輔基本上就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政務的方方面面權力,就算沒有皇帝,一個國家照樣可以運作下去,你看嘉靖皇帝以及萬曆皇帝等,直接二十多年不上朝,國家照樣運作,皇帝的實權有多小,就可想而知了。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正是因為皇帝覺得自己實權太小,擔心會被内閣首輔弄成傀儡,是以明朝的各種類似于錦衣衛之類的特務機構以及司禮監這些東西就出現了,司禮監就是直接與内閣首輔叫闆的一個職位,用來平衡内閣首輔權力的。

因為這些特殊的制度影響,明朝時期通常将司禮監稱之為“内相”,内閣首輔稱之為“外相”,單純從名字來看,我們就明白司禮監是負責處理一些内部事情,比如為皇帝批紅蓋章之類的,而内閣首輔則是負責處理外邊朝堂上那些複雜的政務。

在明朝國務院運作的機制中,通常是這樣操作的:首先内閣提案,包括人事、軍事、民政、财務,幾乎所有事情都有提案權,然後送去司禮監,由值班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同意或者不同意,或者直接扣押不發,如果同意就送給司禮監掌印太監蓋章然後發還内閣,再由内閣通過六科發給六部交辦,全程監察院可以監管,如果不同意就發還内閣重新提案,如果拖着不辦就叫留中,留中時間長了是要被處罰的。

是以一個明朝宰相牛不牛就看幾點:首先司禮監秉筆太監裡面有沒有自己人;司禮監掌印太監和自己關系好不好;是否掌握禦史台和六科,禦史告誰誰離職,六科可以直接封駁所有的立案,不過屬于核武器,用了自己也自爆。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就是鑒于這樣的國務院運作機制,是以明朝最牛的内閣首輔是張居正,掌印太監馮保和秉筆太監都是他的人,下面辦事的尚書也全是他的人,基本上對手都沒有,很多事情直接就可以交給尚書們辦了,自己備個案就行。

通過以上分析,我想我們從制度上已經基本可以清楚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大了,僅僅是從制度而言,毫無疑問是内閣首輔的權力要大一些的,但是很多時候,單純從制度而言,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尤其是在封建王朝中,我們永遠不能忽略掉大臣與皇帝之間的個人關系。

從個人關系層面來看

一般情況下,明朝的内閣首輔都是皇帝的老師,比如張居正就是萬曆皇帝的老師,而司禮監掌印太監是直接負責給皇帝蓋章的,是以與皇帝之間的關系也很好,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内閣首輔和皇帝的關系,似乎都很不錯,可是這僅僅是表面現象而已。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我們經過深層次剖析之後,一定會發現一個不可争論的事實,那就是皇帝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或者司禮監秉筆太監之間的關系親近程度,遠遠超過與内閣首輔之間的親近程度,為何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就是司禮監的出現本來就是皇帝用來限制内閣首輔的,是以皇帝對司禮監的信任程度一開始就要高于内閣首輔,和司禮監的老大掌印太監之間的關系當然就更加好了。

第二個原因是内閣首輔經常扮演皇帝老師的角色,是以皇帝天生就對司禮監尊重多于信任,那種親近程度絕對不可以和司禮監相比,就像我們平時和老師之間的親近程度,一定是比不上自己和跟随自己的小弟之間的親近程度的。再加上内閣首輔需要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在國家大事上,兩人會産生分歧,明朝的内閣首輔,一言不合就敢直接怼皇帝,是以皇帝對内閣首輔,或多或少會産生一些不滿或者是恐懼心理,親近程度當然是直線下降的。

在封建王朝,往往和皇帝越親近,身上擁有的權力就越大,是以在明朝曆史上,出現了很多權臣宦官,比如朱祁鎮時期的王振,還有後來的劉瑾,以及張居正時期的馮保,乃至後來被崇祯殺掉的魏忠賢,這些宦官本來就已經是司禮監,與内閣首輔擁有相差不大的權力,現在再加上皇帝的信任,所擁有的整體實權自然就更大了,說比内閣首輔的權力大,也一點不為過。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當然了,除了和皇帝搞好關系之外,與下屬搞好關系,乃至是自己為人處世方面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内閣首輔還是司禮監,在明朝曆史上都曾出現過很多權傾朝野的人物,當司禮監中出現魏忠賢這種能夠和下屬搞好關系,同時與皇帝搞好關系的人時,就算他隻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屬于司禮監二把手,但是一樣可以成為整個大明朝的老大。

當内閣首輔中出現張居正這種人精一樣的人物,上下關系全部打通之後,内閣首輔一樣也就成為了整個朝堂的老大了,換言之,有了張居正,内閣首輔權力就大于司禮監掌印太監,有了魏忠賢,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權力都可以大于内閣首輔,在個人關系層面而言,誰更會為人處世,誰的權力就更大,就是這麼簡單而已。

明朝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的權力更大?關鍵看在位者是誰

結語

事實上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内閣首輔之間,從制度上而言,是内閣首輔權力更大,但是在與皇帝的關系方面,司禮監掌印太監擁有天生優勢,是以更多時候,司禮監掌印太監借助與皇帝之間的良好關系造勢,權力會超過内閣首輔,但是這并不是絕對的,因為事在人為,更重要的還是看是誰當司禮監掌印太監和内閣首輔,誰人際關系好,誰的權力就自然更大!

備注:圖檔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