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每個帝王身邊都有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追随者。因為有了他們的擁護和舍生忘死,帝王才能夠将江山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可是當地位穩固,江山在手,皇帝對于曾經追随自己的擁護者卻生出了許多的顧忌。
對于皇帝來說,這些功臣功績太過,萬一反水,自己必然難以承受,甚至還會影響了子孫後代的命運。是以,很多皇帝都會想方設法削減他們手中的權利。隻不過,因性格不同,帝王們的做法也不盡相同。

有的皇帝比較仁厚,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建國之後他大加封賞為有功之臣,以此來籠絡人心。也有一些比較聰明的皇帝像趙匡胤,他用一桌酒席輕輕松松讓兄弟們交出兵權,從此遠離朝堂,安享榮華富貴。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比較冷血殘暴,直接将昔日的功臣将領盡數斬盡,以求安心。
若說曆代皇帝誰的處理方式最為鐵血殘暴,那麼必然要提一提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國後,他毫不顧及昔日的幫扶之情,将有功人士盡數斬殺。之是以他會采用這樣鐵血的手段,主要是為了幫助兒子朱标坐穩江山。
畢竟衆将士兵權在握,他十分擔心自己死後會有人起兵謀反,奪了兒子的江山。可是朱元璋并沒有料到,他的鐵血手段并沒有徹底幫助兒子坐穩江山,反倒因為一時疏忽導緻了大明江山易主。
之是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有這麼一個有功之臣僥幸從太祖刀下存活。而他後來的所作所為,成為了明朝江山易主的關鍵所在。他就是,明朝将領陳亨。
陳亨,左右靖難之役成敗的關鍵人物
說到靖難之役,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戰争的爆發不因其他,隻為争奪皇位。而燕王朱棣之是以能夠在靖難之役中成功取勝,與他麾下的一名将領有着直接的關系。
這名将領名叫陳亨,原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追随者。元朝末年,陳亨擔任揚州萬戶侯。眼看元朝衰落,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陳亨明白,改朝換代已成定局。
為了自己的前途考慮,他打算從幾支起義軍中選擇一個最有希望的将領追随其中。時局動蕩起義軍數量衆多,很多将領自封大帥,打了幾場勝仗之後便占地為王。
相比他人的膚淺無知,明太祖朱元璋的行為看起來更為有遠見。
因為朱元璋沒有像其他起義軍頭領那般立即稱王,而是選擇繼續出征,希望可以一統天下。正是看中了朱元璋身上的特别之處,陳亨毫不猶豫地選擇投奔朱元璋。
加入朱元璋麾下後,陳亨跟随徐達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功績。洪武開國以後,陳亨被朱元璋任命為北平都指揮使。也正是這一舉措讓陳亨成功躲過屠殺,成為了靖難之役中的關鍵人物。
朱元璋怎麼也沒有想到,當初幫助自己登上帝位的功臣,竟然會在有一天調轉槍口成為了掠奪自己江山的敵人。至于為何會産生這樣的變故,想必與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有着非常直接的關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保兒子順利登基屠盡忠臣
朱元璋本是草根出身,能夠憑借一支起義軍成功登上帝位,本就是一個傳奇。因為這份不容易,當朱元璋順利登上帝位之後,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江山。雖然膝下諸多子嗣,但是朱元璋最看重的卻是太子朱标。
為了幫助太子鞏固江山,朱元璋開始大肆進行政治改革。此時的朱元璋認為,那些曾幫自己登上帝位的功臣,未來極也可能成為反叛的逆賊。
這主要是因為諸位将領因戰功頗得民心,手中更是握有着不少兵權。一旦他們帶頭造反,必将難以對付。愛子心切的朱元璋,早已将這些将領的幫扶之恩抛諸腦後,滿心想的都是如何幫助後代穩固江山。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在這批有功之臣中,也有許多将領仗着戰功赫赫,做出了許多不好的行徑。也正是這些糊塗行為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才遭來了殺身之禍。
比如明朝初期著名的的政治案件,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以及藍玉案,都成為了朱元璋屠殺功臣的借口。為了確定在兒子登基後沒有人能夠造反,朱元璋幾乎殺盡了所有手握兵權的将領。
隻不過朱元璋并沒有想到,自己如此費力地為兒子鋪路,卻依舊沒有将朱标送上帝位。
洪武25年,太子朱标去世。基于對朱标的寵愛,在他死後,朱元璋并沒有從其他兒子中挑選太子人選,而是直接将皇位傳給了朱标的兒子朱允炆。這樣的決定徹底觸怒了其他皇子的心。
在他們的心目中,太子已死,自己才是最有資格繼位的人。讓一衆三十幾歲的皇叔跪侄子朱允炆為臣,實在是他們無法接受的。
尤其是在朱允文登基後,他為了保江山穩固,立刻采取削藩政策,打壓藩王。這樣的舉措更是直接惹怒了各地藩王,其中以燕王朱棣的反應最為激烈。
燕王朱棣在陳亨的輔助下登上帝位
朱元璋在位期間,朱棣便早早地跟随将領馳騁疆場。因為在戰場上的功績卓越,成年後朱棣便獲封為燕王,負責駐守北方。如果不是朱元璋将皇位越級傳給了朱允炆,朱棣會是一個合格的将領。
面對父親的偏心,幼帝朱允文的連番打壓,朱棣心中那顆反叛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他擔心一旦兵權被奪,自己和家人将性命不保。畢竟朱允炆雖年幼,身上卻有着與朱元璋一樣的冷血無情。
為了保命,也因為對帝位的不甘心,朱棣起兵謀反,再次将并不穩固的明朝推入了腥風血雨之中。
按理說朱允炆大肆打壓藩王,朱棣手中的兵權有限,想要與朝廷抗衡是非常困難的。可他又為何能夠順利改朝換代,登上帝位呢?
這就必須要提到文章開頭,我們所提到的将領陳亨。陳亨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當他從朱元璋刀下僥幸逃脫後就明白,自己必須要重新做選擇。
當燕王起兵,陳亨立刻開始了一番斟酌思量。比起建文帝朱允炆,朱棣明顯更适合做一代君王。一來朱允文的削藩行為已經引起了各地藩王不滿,即便是燕王戰敗,以後的戰争也不會少。
二來,朱棣不管是謀略還是才能都在朱允炆之上,跟着他更容易獲得一個好的前程。兩相權衡之後,陳亨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朱棣。
他帶領十萬大軍歸降朱棣,順利成為了朱棣的先鋒将軍。最終,骁勇善戰的陳亨,成功與姚廣孝等人一起将燕王朱棣成功扶上了帝位。
由此可見,陳亨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不管是當初追随朱元璋,還是後期追随叛軍燕王朱棣,他的眼光都是非常出衆的。也正因為他的這份有勇有謀,才能幫助他在動蕩的明朝中順利地存活下來。
朱元璋出身平民,能夠靠一支起義軍成功登上帝位,已屬于奇迹一般的存在。可是在明朝建立後,他不但沒有感恩将領們的真心付出,反倒因顧忌兵權對他們進行大肆屠殺。
這份因愛子心切生出的殘忍無情,沒有保兒子坐上帝位不說,還影響了後期明朝的走向。
說到這兒,或許會有人問,殘忍無情的朱元璋當初為何會放過陳亨。其實,陳亨之是以能活命,主要是因當時他駐守北疆,并不在朝。再加上朱元璋不認為陳亨這樣的小角色具備威脅,才會一時大意放過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