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最後卻被16歲小兵給宰了?

引言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在當時的清廷地位很高。《清史稿》中這樣評價他:“有清籓部建大勳者,惟僧格林沁及策淩二人,同膺侑廟曠典,後先輝映,旗常增色矣。”可是這位清廷的猛将,卻在盛年之時喪生于一位少年之手,不得不讓人感歎命運之無常。

僧格林沁出生于蒙古貴族博爾濟吉特氏,是晚清主要的八旗将領之一。

此人骁勇彪悍,長于領軍打仗。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僧格林沁世襲承爵,成為劄薩克多羅郡王,随後進入京城為官。道光皇帝和鹹豐皇帝都對其給予高度重視。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最後卻被16歲小兵給宰了?

▲僧格林沁雕塑

01

僧格林沁在自己的政治巅峰時期曾經掌控兩個旗的兵權,清廷當權者對他的重視可見一斑。朝野上下為了以示尊重,都稱呼他為“僧王”。

對于滿清朝廷來說,這位“僧王”最大的貢獻無疑是剿滅太平天國。

在這場殘酷的鎮壓中,僧格林沁率領軍隊奮勇作戰,先後攻破天京、安慶和武昌,然後縱容部下大肆屠城。對于反抗,僧格林沁采用鐵血手腕,動辄抽筋剝皮,使用酷刑。對于清廷來說,僧格林沁當得上“國之柱石”四個字。

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對内鎮壓僧格林沁表現出色,然而在面對入侵自己祖國的英法聯軍,僧格林沁卻威風不再,潰敗千裡。

第二次鴉片戰争中,大沽口有一場戰役的結果:英法聯軍陣亡死亡五人,滿清陣亡兩千多人。這個對比數字并不好笑,反而令人心痛難當。

這場戰鬥就是由僧格林沁指揮的,他試圖以騎兵的沖擊力抵抗英法聯軍的排槍火炮,結果可想而知。士兵們成了别人槍炮下的靶子,根本連對方的陣前都還沒有接近,就已經喪命。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最後卻被16歲小兵給宰了?

▲清軍對戰英法聯軍的油畫

這次戰役令僧格林沁顔面盡失。但是對于清廷來說,内有太平天國威脅,外有英法聯軍虎視眈眈,而在滿清的武官中,除了僧格林沁竟然找不到另外的可以擔當領軍之責的人。

是以盡管戰敗,僧格林沁還是升了官,賞了爵。不過僧格林沁的人生道路,也差不多到了盡頭。沒過多久,他就被一個十六歲的少年殺死。

02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清廷令僧格林沁到山東剿滅撚軍餘部張宗禹。

張宗禹其實沒有足夠的兵力于僧格林沁正面對抗,于是采用迂回戰術,不斷以小股騎兵騷擾,然後遠遁。如此來回循環,搞得僧格林沁不勝其煩。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最後卻被16歲小兵給宰了?

▲張宗禹畫像

這種打法讓僧格林沁惱羞成怒,但是又無可奈何,不能不四處追敵。

因為需要長時間的追趕這些騎兵,僧格林沁和他的部下不得不數十日不離馬背,勞累不堪,甚至連縱馬的缰繩都拉不穩。

正如《孫子·計篇》中所言:“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種長時間的疲勞讓清軍體力嚴重透支,張宗禹抓住機會,打算誘敵深入。

在山東曹莊一帶時,張宗禹故技重施,讓僧格林沁損失慘重,遭遇慘敗的僧格林沁,除了下令撤退别無他法。他帶領敗兵退到吳家店一帶,

此時的僧格林沁已經身受重傷,再也無力支撐,竟然直接墜馬。就在此時,一名手執菜刀的少年從路旁的麥田沖出,照面間就手起刀落,砍死了僧格林沁。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最後卻被16歲小兵給宰了?

▲僧格林沁墓

僧格林沁自小習武,身體健壯,武藝高強,如果正面對抗,這個少年很可能不是敵手。若非身受重傷,怎會喪生于少年之手。這戲劇化的結局不由讓人感歎: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03

而這位少年就是張皮绠,張皮绠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他全家都投身撚軍,很小的時候就被張宗禹看中收為“撚童”。張皮绠此次奉命伏擊敗軍。

其實在他殺死僧格林沁之後,并不知道是誰人死于他手,隻是根據僧格林沁的服飾猜測自己殺了一個大人物,于是張皮绠就把僧格林沁身上的衣服帽子等物取走,高高興興地回去邀功。

經過衆人确認,張皮绠才知道原來被他殺掉的人就是僧格林沁。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最後卻被16歲小兵給宰了?

▲張皮绠畫像

僧格林沁被殺死之後,清朝大為震驚,決定要緝拿兇手,便一直在派人探訪張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張皮绠因酒後失言,被山東巡撫丁寶桢派遣的暗探在渦陽新興集給抓住了。

此後張皮绠被押解到濟南受審,最後被判處淩遲。在他臨死之前,他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确實殺了僧格林沁。是以至今山東本地還流傳一首民歌:張皮绠,真的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清朝名将僧格林沁:一生征戰殺敵無數,最後卻被16歲小兵給宰了?

▲僧格林沁畫像

結語

不管是僧格林沁還是張皮绠,在戰争中各為其主,立場不同,這無可厚非。然而身為同胞,内鬥自損,着實令人惋惜。尤其在外國列強意圖将我大好河山分而食之的時候,這些猛将也好,少年英雄也好,卻不能攜手救國,如何叫人不歎息呢。

參考資料:

《清史稿》

《孫子·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