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伴君如伴虎”。自古以來陪伴君王身側的人都非普通人,有的才華過人,有的武功蓋世,又有的勇冠三軍,凡是可以在君王身側經久不衰的人都有這一套自己的生存方式,一套面對君王的生存方式。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人們總說在戰場上生活是過着刀尖舔血的日子,可殊不知有一種更讓人心驚膽戰的日子——常伴君王側。可能昨天還是成兄弟到,而過了一天則被賜死或者全家處死,這便是生活在君王身側的危機。

身為帝王每日都需要提防敵人和身邊的“兄弟”,縱觀中國曆史,被自家“兄弟”背叛而導緻國家傾覆的王朝不在少數,對此趙匡胤甚至其中道理,是以他希望以文建國,抑制身邊曾經出生入死的“兄弟”。

結束紛亂的宋朝

古代中國的土壤上發生了許多分分合合的事例,其中最為常見,影響最廣的便是國家的分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一個用現實作象總結出來的道理,例如:東漢,西漢,東晉西晉,北宋,南宋。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這些王朝便是顯著的分合例子,他們有着許多相似又不同的原因緻使王朝傾覆,在他們之中倘若要評級出哪個王朝最讓人可惜,那便是宋朝。這個以武建國,以文立國的王朝泯滅在曆史中着實可惜。

與漢朝和晉朝不同,宋朝的建立比前兩位王朝更為困難。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國的廢墟上,五代十國是中國一段極其混亂無序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混亂程度甚至超過了戰國時期和春秋時期的諸侯各國。

當時的王朝之間總會發生些許的沖突和摩擦,是以各國之間的戰争便是無法避免的事情,多年的國家戰争,使得當時百姓都認為戰争已經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不值得驚訝。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五代十國時期,不僅僅各國之間經常有戰争發生,還有各個國家的管制和法律都不相同,這便導緻了當時記錄混亂的情況。戰亂加上文史混亂最終使得對于五代十國的記錄十分的模糊。

從這些點便不難看出,這個時期想要統一天下的困難性可想而知。如此困難的目标卻被一個人完成了——趙匡胤。身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靠着自己手下一批敢打敢拼的“兄弟”建立了宋朝。

在刀劍無眼的戰場上,沒有人會在意你的身份,一旦開戰那便是隻有一個結果——你死我亡。誠然,戰場上沒有人會在意你的身份,可是還是會有特殊的存在。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倘若在戰場中可以将敵方的首領斬落馬下,那麼便可以早早結束士兵們厭惡依舊的戰争,是以戰場中雙方的首領都是士兵們第一目标,第一斬殺目标。

張瓊的勇猛

趙匡胤憑借着自己的能力走到了後周朝堂的高位,随後更是一步又一步地建立了宋朝。在建立宋朝的道路上,趙匡胤經過了無數次生死之間的考驗,當然,這些考驗并不是他一人便可以承受的。

在無數次生死考驗中,趙匡胤受許多人的恩情,在這些人中有一位趙匡胤手下的武将最為突出,曾經多次救趙匡胤于水火之中,其勇足以冠三軍,其力更是在軍中難找敵手——張瓊。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在趙匡胤沒有稱帝建立宋朝前,張瓊便跟随着趙匡胤在後周的營帳中出生入死。一次,趙匡胤讨伐南唐的征戰中,趙匡胤不慎陷入南唐敵将的計謀中,被南唐士兵攻前堵後,此時趙匡胤深陷四面楚歌之中。

随着敵強我弱的趨勢逐漸打開,趙匡胤面對南唐的士兵也越發無力,甚至心中升起了以死報國的念頭,就在這萬分危機之時,後周有一武将騎馬拉弓對準着南唐的武将首領張瓊

之間他松開扣緊弓弦的手,箭矢以飛快的速度射向敵方首領。随着箭矢射穿敵方首領,南唐士兵也開始一哄而散,跑得跑,逃的逃,總而言之此時的南唐士兵如稀泥一般。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而這便是趙匡胤最佳的突圍之時。張瓊将趙匡胤救出來後,趙匡胤對張瓊十分的信任,心中依然決定以後大業建立必将讓張瓊坐上高位。張瓊的勇武不僅僅在此次事件中得到了展現。

在張瓊救下趙匡胤後,後周的讨伐大軍便接着向南唐所屬城池走去。當趙匡胤到達南唐的城池下,趙匡胤突然想起來了他忽略的一件事情——箭雨。守城利器,莫過于箭雨,對此趙匡胤了然于胸,但他也忘記了。

面對後周大軍的來襲,南唐守将讓士兵發射了大規模大數量的箭雨。突如其來的箭雨使得後周大軍兵力大損,而趙匡胤也深陷其中。當箭雨來臨時,趙匡胤又再次進入了絕望之中。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在此時,張瓊又一人跑向了趙匡胤,并且用自己的肉體擋在了趙匡胤的身前,張瓊單刀護主讓趙匡胤在此見到了生的希望。箭雨結束後,趙匡胤安然無恙,但是張瓊則不然。

據史料記載,身中箭矢的張瓊處于瀕臨死亡的狀态,流出的血有幾百升之多,群醫束手無策。可就這這時,張瓊的狀态竟然奇迹般恢複了過來。張瓊和趙匡胤兩人經過了數次的磨砺,成為了“兄弟”。

不懂朝堂的張瓊

趙匡胤基于對張瓊的恩情和信任,在趙匡胤稱帝後,趙匡胤将張瓊擢為禁軍首領。這個禁軍首領的主要責任便是守衛都城和保護皇帝,此處不難看出趙匡胤對張瓊的信任和厚愛。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已經位居高位的張瓊雖然受到趙匡胤的信任,但是他卻不知道趙匡胤的狠心,以及他并不懂官場上的規則。勇武的張瓊不通朝堂的關系,在一次社交中,張瓊與石漢卿産生了沖突。

心胸狹窄的石漢卿就此想要将張瓊拉落馬下,于是乎他便對趙匡胤進獻讒言。石漢卿對趙匡胤說道:張瓊府中有百名死侍,意圖不軌。趙匡胤得知後便對手下的人說了兩個字:處死。

不久,張瓊便被趙匡胤派遣的士兵處死,可當抄家時,士兵在張瓊家中隻發現了三個仆從和不過百兩的文銀。趙匡胤聽到這樣的消息,不禁大怒斥責漢卿:何來的百名死侍。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趙匡胤雖然大怒不已,但是卻也沒有如何嚴懲漢卿,對于漢卿的誣陷事件就此不了了之,而趙匡胤對張瓊的彌補也僅僅是讓其子嗣繼續進入朝堂而已。

小結

北宋的建立是以武立國的,而後續的治國則是以文治國,可是後續北宋卻出現了重文抑武的現象,并且加之三冗帶來的影響,最終使得北宋的傾覆。趙匡胤統治的北宋是出了名不動武的王朝。

北宋一開國虎将,多次拯救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宋太祖隻說了倆字

但是這僅限于對文官仁慈和不動武,武官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和打壓。張瓊的死并不是沒有原因的,其死于非命的原因是在于趙匡胤對武官的謹慎和不安。北宋亡于重文抑武,張瓊也是以而亡,一代忠臣的曆史就此落下了帷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