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今天的東南亞地區盛産糧食,是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範圍内有名的“糧倉”。

但是在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将包括東南亞各國在内的15個國家列為了“不征之國”,并且要求子孫後代必須遵守這一規定。明成祖朱棣在進攻安南之後,也覺得不劃算。

今天看來,如果當時明朝決定征伐東南亞諸國,甚至将其變成明朝的一個郡縣的存在,對明朝來說是絕對利大于弊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導緻明朝的兩代帝王,對征伐東南亞地區興趣乏乏?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一、“不征之國”的含義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将北韓、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剌、西洋、爪窪、彭亨、百花、三佛齊、浡泥等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征之國”,寫入了《皇明祖訓》。

并且要求子孫後代嚴格遵守這一規定,不得征伐這15個國家。這一規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明朝對外關系的總方針,那麼這個“不征之國”到底是什麼意思?朱元璋又為什麼要将東南亞諸國列入其中呢?

結合曆史記載,我們發現這一“祖訓”的曆史背景。在蒙元帝國崩潰之後,在亞洲地區權力出現了巨大的真空,國際格局出現了重大變化,國際秩序亟待重建。剛剛成立的明王朝面臨着北元勢力的活動和海上倭寇的侵擾,這時明王朝最需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制定一個合理的對外政策,來理順對外關系。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洪武四年時,朱元璋召叢集臣,向大明的臣僚們闡述了他的外交和國際秩序理念。

首先他提出了海外國家:“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讨”,意思就是隻要其他國家膽敢主動侵犯中國,那麼明朝政府就必須要發兵讨伐,這為明王朝開展維護國家主權的行動定下了基調。

但是緊接着他又說了:“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按照朱元璋的說法,開疆拓土并非是長治久安的好政策,而且頻繁發動戰争也容易成為動亂的根源。這個說法也并非朱元璋信口胡說,而是吸取了隋炀帝以及蒙元帝國的失敗教訓而得出的。

而且在提出這一觀點的同時,朱元璋也指出無故地征讨他國,根本得不到任何好處,正所謂“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命”。

朱元璋還告誡後世子孫“徒慕虛名”隻能“自弊中土”。而為了防止子孫後代不聽勸告,他就根據周邊國家以往的表現,列出了這15個不能去“征伐”的國家,這便是“不征之國”的起源。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同時朱元璋還将這一理念想入了“祖訓”之中,告誡子孫後代不可違反,雖然說這一“祖訓”未曾對外公開,但是一直為明朝曆代帝王所遵守。

而按照現在的視角看來,在明朝初立之時,朱元璋此舉讓明王朝得以休養生息,不至于走上窮兵黩武的道路。但是東南亞地區并非是朱元璋所說的“不足以供給”之地,為何也要将其納入“不征之國”中呢?

二、東南亞諸國為何“入列”

前文說到,朱元璋認為對外讨伐,得不償失。但是按照今天來說,東南亞這個地方氣候條件優渥,物産豐富。如果明朝将其納入統治,那不僅能供養起那片土地上的百姓,甚至可以反哺明王朝。

再深入想想,也許明王朝可以憑此安然度過小冰河期,不至于落到滅亡的境地。但是曆史沒有如果,當時朱元璋将東南亞諸國列入到“不征之國”中自然有他的考慮。

在明初時,安南、真臘、暹羅、占城這四國作為明朝的陸上鄰國,對明朝邊境的穩定是有一定幫助的。在朱元璋在位時期,就曾多次借兵安南。

《明史》就曾記載,在洪武十七年時,“遣國子助教楊盤等使安南征糧饷,助雲南兵食”。

并且在洪武二十八年征讨叛逆時,還曾讓安南國輸送八萬石糧食到龍州作為軍糧使用。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不單單是安南,東南亞其他幾個國家也特别聽明朝的話,主動納入到了明王朝的朝貢體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明朝西南邊境的“藩籬”。這些國家甘心做明朝的“小弟”,朱元璋自然不願意對他們輕易動武。

再加上蒙元殘存勢力在明王朝的北部虎視眈眈,無時不刻想着再度南下,是明王朝的頭等威脅。是以這時的明王朝防禦重心都放在北方,沒有多餘的精力在西南地區再度開啟戰端。

是以為了保持西南邊境的穩定,再加上東南亞諸國很“聽話”,是以朱元璋根本不願意大動幹戈,這才将東南亞諸國納入了“不征之國”當中。

可是到了明成祖時期,安南叛亂,明朝出兵平叛,并且還打算在安南地區設定郡縣,正式将其納入到明王朝的統治之下。可是這件事最後卻不了了之,而且朱棣還覺得征安南很不劃算,這又是為啥呢?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三、征安南“不劃算”?

在朱棣即位之後,安南的黎氏政權希望得到明朝的正式承認,就派人前往京師進行朝貢,并且要求朱棣正式封其為王。朱棣為了擴大政治影響力,就承認了黎氏政權的合法性。

但是不久之後,朱棣發現原來黎氏政權乃是篡位的逆臣,是以又封了原先的陳氏為安南王,并且派兵護送其回安南就位。但是明軍在進入安南境内後卻遭到了黎氏政權的埋伏。這一下,朱棣徹底暴走了,組織起了一支龐大的征南軍隊,直接就将黎氏政權滅掉了。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但是在滅掉黎氏之後,朱棣并沒有再度冊封安南王,而是在安南設立三司及府、州、縣等行政機構,從此安南成為了明朝的省級行政轄區。

但是這一舉措,卻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從這個時候開始,安南就不斷地發生叛亂,明軍疲于奔命,明朝不得不在安南駐紮大量的軍隊,投入了無數的精力和物力。

這是因為原先安南國的百姓的民族情緒高漲,根本不願意就此“亡國”,原本明軍之是以能順利地滅掉黎氏政權,并非是安南國民希望納入到明朝的統治之内,而是想着明朝可以扶持起一個新的政權。而明朝的這般操作,直接就觸怒了安南國民,導緻了明朝的統治成本大大增加。

亞洲糧倉東南亞:物産豐饒,為何多國卻被明朝列為“不征之國”?

是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朱棣才會覺得征安南十分不劃算。因為自從征服了安南之後,本來十分穩定的西南邊境,卻成了明王朝的心頭之患,時不時就發生暴亂,大量的明軍是以客死他鄉。從朱棣這一教訓也可以看出為什麼朱元璋會将這些國家納入到“不征之國”中,而有了朱棣這一教訓,後世的皇帝們也再也不願意輕易出兵這些國家。

文/樂宇

參考資料:

1、《“不征之國”與明初國際秩序的建構》,鄭甯

2、《明代前期對安南的政策》,楊杭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