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車馬很慢,家書是思念的寄托。“洛陽城裡見秋風,預作家書意萬重。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薄薄的紙張,訴不盡遊子心中的鄉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家書在戰亂時更是無比珍貴。“江水三千裡,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别語,隻道早還鄉。”家書中那盼歸的聲音,萦繞耳邊,時刻敲打着遊子的心……到了通信相對便捷的今天,寫“家書”的人不像從前多。那麼,家書落伍了嗎?
家書是家庭的情感紐帶,是家教的重要載體,也是家風的一面鏡子,蘊涵寶貴的精神财富。許多革命先烈的家書,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生動展現了共産黨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讓人們不斷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從此永别,望妹努力前進。兄謝你的愛!萬望保重!餘言不盡!”這封僅二十幾字的家書,是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彭湃寫給妻子許冰的家書。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賣,彭湃被捕。獄中,他知道敵人會下毒手,便留下了兩封絕筆書:一封是向黨中央作最後的彙報,鼓勵同志們繼續為共産主義事業堅定信念;另一封則是留給妻子的。在信中,他勉勵妻子許冰繼承其遺願,為黨的事業不懈努力。臨刑前,彭湃将身上衣物贈給戰友,對難友作了最後的演講,并高唱《國際歌》昂然奔赴刑場,犧牲時年僅33歲。有彭湃家書的鼓舞,許冰謝絕組織讓其到莫斯科進修的好意,将兩個年幼的孩子寄養在戰友家中,隻身前往大南山開展革命工作。後來,她被反動派逮捕,在獄中受盡百般折磨,為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業獻出了年僅26歲的生命。
從某種程度上說,家書是一個時代的訴說方式,很多質樸的文字記錄着感人心迹,催生振奮人心的力量。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許多醫務工作者奮戰在抗疫崗位,成為人們眼中“最美的逆行者”。作家張丁精選援鄂醫護人員與家人之間50餘封通信,以“為你出征”“等你歸來”上下兩篇,寫成了《逆行者家書》一書。家書中,這些最美逆行者與家人互訴思念與牽挂、互相安慰與鼓勵,前方與後方同舟共濟、衆志成城,譜寫了一曲曲壯美的詩篇。
不久前,我整理東西,翻出不少家書。這一封封家書中,有我參軍後遇到挫折,家人寫信鼓勵我,幫我重拾信心;有我備考軍校時,信心不足,未婚妻(現在是我的老伴)在信中鼓勵我,助我順利圓夢……親人的鞭策和鼓勵,是我在軍營中前行的動力,更是人生路上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法寶。
時光荏苒,“家書”并沒有落伍于這個時代,而是用一種更深沉有力的方式存在于我們身邊。它蘊涵的是溫潤心靈的光芒。那種動人情感和精神激勵超越任何語言,那種用生活積累的美好情感、高尚品質、崇高追求,那種用心和愛凝結成的文字,永遠不會過時。
薄薄的一封家書,寫下的是心意,傳承的是家風,承載的不僅是濃濃的親情,更是激勵奮鬥的不竭力量。(■陳廣生)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