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唐朝,想必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出來的便是一幅盛世畫面,唐朝對中國的影響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如它的文化就直至今日仍然被現代人所贊歎、敬仰和崇拜。
但是安史之亂後的唐朝
,大量節度使紛紛擁兵自立,
雖然唐王朝中央政府擁有名義上的統治權,但其實際效令卻很難落實到每一支軍隊身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他們為了鞏固并加強自身的實力,牙兵制度就此産生,并在曆史上造成了重要影響。
府兵制被破壞、節度使的依賴,助長牙兵的嚣張作風
亂世之下的民風剽悍
正如一句話所說——亂世出枭雄,
幾乎每一個混亂的時代都可以産生一大批英雄豪傑出來。
他們憑借自身的聰明才智與高超武藝在亂世之中闖出一片天地, 并重塑社會秩序與等級制度,
東漢末年至三國如此,唐朝末年至五代依舊如此。
而在亂世之中,各方勢力互相征讨,戰亂頻發,軍人大量死亡,普通百姓的性命也得不到任何有效保障,
傾家蕩産之後而流離失所更是家常便飯。
為了在亂世之中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人們不得不提升自己的本領以增加存活幾率,性格與行為方面也就相應地發生了改變。
此外,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山賊強盜也頻繁活動,為了抵禦他們的洗劫,民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股剽悍作風。當大量具有剽悍作風的群眾進入到軍隊之中後,隻會将這種風氣愈演愈烈,甚至還會随着作戰次數的增加而越發增強,
牙兵制度後來的嚣張跋扈姿态也就此形成。
此外,
唐代末期府兵制的崩潰也是造成民風剽悍的重要因素。
府兵制作為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可以将社會當中的大量多餘勞動力集中起來賦予工作,不但能保衛國家維護社會穩定,還可以促進農業生産。
但是,這一制度最早在唐高宗時期就已經漸顯頹勢。
"自高宗、武後時,府兵之法寝壞,番役更代,多不以時,衛士稍稍亡匿。"
到了唐玄宗時期,
府兵制更是被募兵制取代,
消失在了曆史舞台之上。
由于府兵制被破壞,人們不得不在農民與軍人這兩個身份上做出徹底的決定。
然而,因為生于亂世,農民是完全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生産的,于是便隻能選擇成為軍人,
進而助長了民間的剽悍之風。
安祿山
節度使的偏愛促使了牙兵跋扈性格的養成
牙兵的産生可以說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結果。
唐太宗時期,為了緩和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他任用了大量少數民族将領和官員,這就使得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得到了平等傳播和充分融合,而存在于少數民之間的養子制度也就在當時的唐朝社會中流傳開來。
如高開道就曾"親兵數百人,皆勇敢之士也,号為'義兒',常置閣中。"
而他們之是以會收養子,其最重要的目的便是培養親信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從這點來看,
養子與牙兵制度的産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甚至可以說就是養子制度的演化和發展。
如曆史上典型的魏博牙兵便是由安祿山手下的魏博一手創立,"仍選其魁偉強力者萬人以自衛,謂之衙兵。"
是以,從感情色彩上來看,牙兵相對于其他軍隊來說,
是主帥的親信和近衛,他們也是以能夠獲得更多的軍事資源和戰略裝備。
而一旦擁有了特殊地位,他們的心理便會相對應地發生改變,一來,他們本身就
擁有比尋常軍隊更強的戰鬥能力,不懼惹事。
二來,即便最後捅破了簍子,主帥也會竭盡全力将他們保住,不至于出現覆滅的情況。而節度使本身也十分依賴牙兵,不敢用嚴格的紀律條文來束縛他們,
他們之間就漸漸形成了一種依附關系,
牙兵的嚣張跋扈之風就漸漸增強。
唐代牙兵
牙兵制的創立本身就帶有反抗色彩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中央政府為了更安全、更快速地平定叛亂,
開始對各路叛軍實行招降措施。
雖然不少節度使搖身一變,在名義上成為了維護中央政府統治的臣子,
但其實質的軍事力量和權力卻并未得到太大削減。
"既其衰也,置軍節度,号為方鎮,鎮之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天下之勢,自茲而分。"
是以,單純從軍事力量來說,唐王朝與各路節度使相比不但沒有優勢,反而還需要盡心盡力地去安撫他們以維持表面的和平狀态。這也就導緻節度使們有恃無恐,嚣張跋扈,蠻橫無比,
更加熱衷于增強軍隊以充實自己的力量。
在這種情況之下,許多節度使都會選擇從自己所在的統治地挑選出
身體強悍、武藝高超之人來編入特殊的"雜牌部隊"——牙兵,
牙兵制度也正是在這時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他們的身體素質本身就處于頂尖行列,再加上經過長年的高效訓練,其戰鬥能力讓其他軍隊更是難以比拟。
他們被節度使當作維護自己統治的重要工具,也是節度使能夠在唐王朝面前嚣張無比的重要保障。
"天子顧力不愈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
然而,随着牙兵這支軍隊的實力越發強大
,
直至最後甚至就連主帥也是由他們自己決定,
其力量之強可見一斑。是以,在牙兵們看來,無論是天子還是節度使,
隻有自己擁有足夠的實力,便是可以對他們進行決斷的,
自然也不需要對他們有太多尊重。
牙兵制度的産生原因注定了牙兵的特性
骁勇善戰是最為明顯的特點
節度使之是以要設立牙兵,就是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以在亂世之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是以,他們在各方面都着手加強牙兵軍隊的戰鬥力。在兵源上,牙兵的招募人員甚廣,尤其是在五代十國之後,更是吸引了大量地痞無賴加入,這使牙兵軍隊變得更加桀骜難馴。
但與之相對應的卻是牙兵軍隊超強的戰鬥力。
如李存勖"得魏州銀槍效節都近八千人,以為親軍,皆勇悍無敵,夾河之戰,實賴其用,屢立殊功。"
可以說,唐末五代時期每一個軍閥的成功,
都與牙兵是有着分割不開的關系的。
它隻能是混亂時代的産物
牙兵制度在唐末使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到了五代十國期間,
牙兵更是對當時的曆史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它作為古代軍閥們用以揚名立萬、建功立業的資本,往往備受青睐,但正是因為這種偏愛,使得牙兵軍隊之中的嚣張跋扈之風也愈演愈烈,
自己滅殺主帥、改旗易幟更是常見現象: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國被弑者八。
牙兵
但到了宋朝時期,宋太祖在經過一系列的改革之後,直接增強了皇帝本人對軍隊的掌控力,牙兵制也就漸漸廢除。是以,
牙兵制度隻能存在于争鬥甚狠的混亂時代之中,
一旦到了和平時期,它将首先被廢除。
強盛的牙兵軍隊對唐朝社會影響深遠
牙兵實力的增強直接加強了唐朝社會的分化
在本身的軍事力量對比之上,随着各路節度使勢力的壯大,他們"始也各專其地以自世,既則迫于利害之謀,故其喜則連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則起而弱王室。"
唐王朝已經無法真正做到消滅他們以維護全國的統一。
而當各路節度使擁有自己的牙兵軍隊之後,他們的力量再度增強,不僅使唐王朝的統一夢想變得更加困難,
甚至最後連維持名義上的統治也幾乎無法做到,
姑息之政逐漸變為軟弱之政。
在這種情況之下,節度使們的野心也就會随着時間的增長和自身實力的增強而不斷擴大,
戰亂變得更加頻發,唐朝社會的分化也就越嚴重。
魏博牙兵的滅亡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作為一支實力強勁的軍隊,魏博牙兵嚣張跋扈的作風足足持續了一百多年,
不僅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引起了其主帥的不滿。
由于無法真正做到掌握魏博牙并且厭惡他們的嚣張作風,羅紹威一直想要将他們除之而後快。
魏博牙兵
在與朱溫的聯合之下,他"率奴客數百與嗣勳同攻之,時宿于牙城者千餘人,遲明盡誅之,凡八千家,皆赤其族,州城為之一空。"
雖然此舉去除了魏博牙兵的反叛隐患,
但羅紹威本身的實力卻被大幅削弱,
再無與朱溫抗衡的資本,隻得依附于他。而朱溫的勢力也愈發擴大,其後直接代唐稱帝,成為滅亡唐朝的人。
雖然魏博牙兵起源于唐朝的衰落,但唐朝的滅亡與卻其有着較為直接的聯系。
總結
任何制度的誕生都與特定的時代與社會環境有着密切關系,對它的分析也離不開對環境的分析,牙兵制度也是如此。作為古代軍閥們們完成自身野心的工具,
牙兵本身就帶有強烈的反抗色彩,
這就注定了它無法如正規軍隊那般富有紀律和規章制度。
而軍閥們對它的改造也都是以增強戰鬥力為主,其他方面幾乎被擱置,
管理自然很難跟上,這就導緻了牙兵發展到後期的時候,噬主成為常态。
但也正是這種性質,使牙兵隻能作為亂世之中的制度而施行,是無法長久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