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小的時候都聽說過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說一個小孩掉進了裝滿水的大缸中,身旁的小孩子都慢性着急這可怎麼辦的時候,司馬光在一旁冷靜的想着辦法,後來用一塊大石頭将缸砸破的故事,當時的這件事在北宋很是出名,衆人都誇司馬光聰明機靈,長大後的司馬光後來成為了有名的史學家,還為後世留下了一本編年體史書,叫做《資治通鑒》。可是大家一定不知道當年被救起的那個孩子,在長大後也變成了一個大人物,那就是北宋時期的賢官上官尚光。

在曆史記載中,他一直感恩于司馬光當時的救命之恩,于是在當地的城西建立起了一座亭子,以感恩來命名它。上官家在當時是有名的世家大族,這從他們家留下的家族譜上就可以看出家庭的規模龐大。
上官家當時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激,給司馬家送去了很多的好東西,但是時間不長,因為他們家中的田地遭遇了天災,隻能是被迫離開這個居住已久的地方,尚光也與司馬就此分别,搬家到了光山縣定居。後來想着自己的恩人,想要學他一樣做一個拯救别人的英雄,當時想要救人于水火,隻能是當官為百姓辦事,于是他想到這裡,開始奮起讀書準備科舉。
???
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讓他充滿着信心和壯志,但是他的仕途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順暢,最終隻得到了一個舉人。在官場的日子裡并不是很如意的他,但他依舊還是想要将自己的心中的報複施展一番,于是在她當官的那段時間中,為百姓做了很多的好事,因為他的公正和無私,深受百姓的愛戴,也在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評價,但是因為恩人的名氣比他大得多,于是知道他的人也不多。
身居官場時間久了之後,他看到了很多官場的陰暗面,于是在對這些暗勢力較量的時候,因為感到無力和失望,最終還是選擇了辭官回鄉。從緊張的生活一下子歸于田園的她,來事不太适應這種安逸的生活,總是覺得沒有什麼事情做,是以他想到做一個授業解惑的老師,每天老他這裡學習的孩子們有很多,每天過着這樣的日子,對他來說也是幸福了。後來他靠着自己得職業漸漸地積攢了一些本錢,這才蓋了那座亭子,知道他死的時候都沒有忘記司馬的恩情,但是後人可能是因為想要懷念自己的祖先,就将這座亭子改了名字,叫“尚光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