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魅力又充滿謎團的王朝。
有明一代,發生了對于許多無論當時還是現在人都是未解之謎的事件,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被學術界稱為"明代四大謎案"的:建文帝下落之謎;紅丸案與明光宗之死;《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以及王恭廠大爆炸之謎。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的下落之謎。
根據明代正史的記載,建文四年六月,時為燕王的明世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獲勝,率軍攻入了首都南京,而建文帝在皇宮中熊熊燃起的大火中消失,就此下落不明。
明代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建文帝和他的皇後馬氏,太子朱文奎在大火中自焚而死。但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來看,無論是永樂皇帝本人,還是後代的學者、史官,都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态度。
永樂皇帝曾經先後派出了兩路人馬,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其中一路是鄭和,他數次率領船隊南下西洋,據說任務之一就是尋找可能逃亡出海的建文帝。
而另一路,永樂皇帝派出了自己的近臣胡濙,以尋找仙人為名前往各地追尋建文帝的下落。
後代的學者、史官則對建文帝的下落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建文帝逃出皇宮之後,出家為僧;有的說建文帝确實在皇宮大火中,自焚而死;有的說建文帝逃出皇宮之後,沒有做和尚,而是做了道士。
這些說法各有論據,莫衷一是,孰是孰非,都很難判斷了。
首先,是胡濙那一路人馬,尋找建文帝的過程和結果。
胡濙自永樂五年(1407年)起連續14年受朱棣之命在外暗訪建文帝蹤迹。他所到之處,也間或向朱棣報告民間隐情。母親去世時,他請求回去守喪,朱棣不許,升他為禮部左侍郎。永樂十七年(1419年),胡濙又出巡江、浙、湖、湘各省府州,再次出訪。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他回到朝廷,馬上趕到宣府去拜見朱棣。當時朱棣已就寝,聽說胡濙到來,立即起來召見他。胡濙把自己所了解到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朱棣,到漏下四鼓才出來。
而史書上也明确的說,這次談話之後,朱棣對于建文帝下落的疑問,就此消失了。毫無疑問,胡濙是打聽到了建文帝的下落的,而且朱棣對于建文帝的下落也是清楚的,隻不過他不說,大臣也不問,大家心照不宣。
雖然我們并不知道胡濙對朱棣說了什麼,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記載當中,對建文帝的下落和胡濙的彙報内容進行一些謹慎的推測。
明朝時期,我們的近鄰北韓,正是李氏王朝統治時期,而李氏王朝是明朝的屬國,他們經常派使臣通路明朝,而且對明朝發生的一些事情做了記載,這些記載都收錄在北韓的史書《李朝實錄》裡。
在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在位的時候,李氏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
當時北韓在位的君主,是北韓端宗李弘暐,這個比較軟的國王有一個相當強悍的叔叔,首陽大君李瑈。怎麼樣,是不是和明朝建文帝和永樂帝的關系有點像呢?而北韓後來發生的事情也和明朝一樣,首陽大君李瑈發動了癸酉靖難,奪取了朝政實權,兩年後年李弘暐被迫禅位于李瑈,他雖被尊為太上王,卻無異于軟禁。
一年以後,一些不滿李瑈的大臣私下串聯,想發動政變迎接端宗複位,結果事情外洩,李瑈将這些大臣全部處死,不久之後,端宗李弘暐也被廢黜太上王之位,貶為魯山君,流放江原道,不久後遇害。
李瑈正式成為了北韓國王,按照國際慣例,他派遣使臣到明朝來,請求明英宗的冊封。而當時的禮部大臣就問了北韓使臣這樣一個問題:"你們之前的國王端宗去哪裡了?"
北韓使臣的回答是:"端宗先王為尋建文皇帝,乘彼白雲而去。"
根據《李朝實錄》記載聽到這個回答,無論明英宗還是禮部的大臣都不敢多問什麼了。
不敢多問的原因恐怕有二,其一,北韓的使臣明顯在詐明朝官員,如果明朝認可端宗的法統,那麼就意味着他們反對李瑈搶了侄子王位這種行為,那置明成祖朱棣于何地?
其二, 北韓使臣說端宗去尋找建文帝了,按照明朝官方的說法,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了,那也就是說,端宗被他叔叔給殺死了,明朝作為北韓的宗主國,對這種行為無疑是不能支援的。而還有一種可能,建文帝沒有死,而是逃走隐居去了,那麼也就是說,雖然李瑈不仗義的搶了侄子的皇位,但是也和當年的永樂皇帝一樣,沒有加害自己的侄子,讓他留着性命好好活着。
這當然才是明朝願意接受的,是以,明英宗和禮部大臣才沒有追問此事,認可了李瑈的王位合法性。
再聯想到胡濙找了建文帝那麼多年,和永樂皇帝彙報了那麼久,如果建文帝真的确定在皇宮大火中被燒死,無論如何也不需要費這麼大周折才能得出結論。